初来旅舍小住,除了相互熟悉的同学,其它全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邻居,新的氛围。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除了熟悉相应的安全通道之外,便是第一时间寻到图书馆、图书室或者图书角。我不在意场地的大小,也不在意桌椅设施是否崭新,只需要有几册书、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即可。
故,每到一个地方,我总是与那里的图书管理员最为熟悉。从刚参加工作时的西南大山里的某训练基地,到三年后回归京郊的某院校,到离开部队时参加职前培训的北戴河某培训中心,再到现在所在的单位,莫不如此。
除去院校图书馆读书的人较多外,只有我才是其它几个地方图书室的常客。
不同的时期,所读的书也不同。学生时代,以英语等教学参考书为主,广泛涉猎文史哲管理与经济;工作之初以专业书籍为主;结婚后则加大了育儿方面知识的学习。
还记得,那时学校图书馆里育儿方面的书并不太多,我差不多读了一大半。印象最深的要数《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爱的教育》、《好爸爸(妈妈)胜过好老师》,有许多书名已经忘记,只记得最中心的思想:用爱,以平等的心,关注孩子的思想与心理、关注孩子的伙伴与同学,适时的引导与恰当的建议,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用耐心与爱心等待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来到旅舍以后,除去与同学们之间的平常交往,我依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不论是一片暖阳,还是一帘细雨;不论是一杯淡水,还是一盏茶香,丝毫不会影响我读书的兴致。
昨天,山东宇哥来串门时,我正读《妈妈的复出》一书。于是,旅舍图书室成了我们自然的话题。
宇哥问我,这书是不是借自旅舍图书室。我告诉她说,并不是。因为,大家刚入住旅舍,许多都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图书室也是如此。图书室也有书,不过太少,尚无适合我的。
聊了一会之后,宇哥起身去其他同学那里串门去了。我准备继续读书,谁知心却静不下来。我在想,其实,我们可以捐一些书到图书室的。每人带来三五本,那么图书室就会增加四五百册图书!
这可真是一个好主意。
我赶紧回家,从书柜里翻出6本书带到图书室放好。我带来的这几本书分别是:《宋词鉴赏词典》(傅德岷)、《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孩子,别慌》(孙云晓)、《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轻沟通》(曼汀)和《妈妈的复出》(姜立涵)。
谁会是我这些书的第一个读者呢?
然后,我在同学群里发出了一个倡议:为增加旅舍图书室的藏书数量,丰富藏书的品种与内容,倡议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带来一至五册图书到图书室,最好不超过十本。若有强烈意愿多捐,则可以班班七月联系,可以考虑必要的捐赠仪式。
同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确保主流意识,强调正能量;二是坚持正版反对盗版!
我想,明天,我们的图书室一定会更加漂亮!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