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代翼后第二年,晋武公也走完了他奋斗的一生,不过于他而言,应该已经无憾了。
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
晋献公上台后,先去洛阳朝见了周天子,此时,周惠王也刚好上台不久。除了朝见周惠王,晋献公还帮忙一起迎娶了他的老婆——惠后。
周老板承认了自己的合法地位,自己当然也得投桃报李,涌泉相报了。再说,现在周老板的威信虽说一天不如一天,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键时刻还是可以拿来唬唬人的,要是能把他的马屁拍好了,对晋国的发展可是大有裨益,所以这事不能含糊,得下血本。
不过很快,曲沃代翼的后遗症来了,让他不得不集中精力,全力稳定国内形势。
原来,这些年随着曲沃的崛起,桓叔和庄伯的族人也开始强盛起来,这些晋献公的堂兄叔伯,简称群公子,在曲沃代翼中都曾立下赫赫战功,可是现在事情干完了,他们的不断强盛开始有些尾大不掉,让晋献公如鲠在喉,如芒在背,深感不安。
为什么不安?
因为做贼心虚了。
正所谓上有所行,下必效之。既然曲沃小宗能代替翼城大宗,那么这些堂兄叔伯也完全有理由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代替自己当晋国老大,毕竟样板工程曲沃代翼就在那边放着。
图片源自网络人心隔肚皮啊!虽然大家是同宗亲戚,一起吃过苦,扛过枪,但是现在形势改变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起贼心呢?而且就实力和能力而言,他们中间也不乏其人,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太高了。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胡思乱想,因为晋献公已经感觉到了一些苗头,这可如何是好?
辗转反侧之后,他还是拿不定主意。毕竟这事盘根错节,太复杂,如果处置稍有不当,引起狗急跳墙,问题就严重了,搞不好连自己都会赔进去。
烦人啊!看来还得找士蒍来商量一下。
士蒍,是晋献公的头号谋士,人精,鬼主意多。相传他是唐尧的后代。
西周时,他的先祖被分封到杜地(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因此称为杜伯。
据说到了周宣王后期,杜伯曾进谏周宣王,没想到周宣王非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把他给卡嚓了。杜伯虽然含冤被杀,却也不肯善罢甘休,便化为厉鬼向周宣王索命,结果导致周宣王惊吓过度,得疾而亡。
小说《东周列国志》就是以这个故事开篇,至于是真是假倒不好说,毕竟只是小说而已。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杜伯确有其人,而且确实属于非正常死亡。
杜伯被杀,儿子隰叔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撤退,跑到晋国避祸去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后来,他就留在了晋国,并且出任晋国士师(相当于现在的大法官)。于是便以士为氏,士蒍便是他其中的一个儿子。
士氏一族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人才济济。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一一登场,为晋国称霸作出自己的贡献。不过,要说士氏后人哪个最厉害,那一定非此人莫属,别说士氏族人,就算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人能出其右,这么厉害!哪位啊?
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皇帝,他从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白手起家,不沾亲带故,靠自己的本事,干到开国皇帝,够厉害吧!没吹牛吧!告诉你,他也是士氏后人。
士蒍到了之后,晋献公便屏退左右,两人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密谋。
晋献公也不把士蒍当外人,坦诚布公,将自己的担忧和盘告之,希望士蒍能给点中肯的建议。士蒍一边听着,一边脑子飞速转动。
其实,对于群公子势力越来越大的威胁,士蒍不是瞎子,他也看到了。如何解决?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只是这件事纯粹是个烫手山芋,能不碰最好还是别碰,因为稍有不慎,可能会把自己的小命都搭上。所以,老板不问,他也缄口不言。
可是如今,既然话都已经说开了,自己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他面色凝重地回答:为今之计,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逐,要么杀。但是逐的话,风险很大,万一像当年晋文侯那样,来个回马枪,那就糟了。因此,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节外生枝,臣下的意思是能杀则杀,以免后患。
晋献公听完之后,倒也没动声色,平静地说:可是他们都是我的堂兄叔伯,而且还是有功之人,这样做会不会太残忍。
残忍?君上,请恕臣下斗胆直言,这能比过曲沃代翼吗?时至今日,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悲剧再次发生,不如快刀斩乱麻,用最小的代价了结此事。
晋献公一下子陷入了沉默之中。
是啊!曲沃和翼也是同宗,可是为了晋侯之位,却如仇人一般厮杀了这么多年,无数人为之送命。利益面前,人性……还有人性吗?其实,自己也曾有过痛下杀手,一了百了的念头,可是终究还是顾虑太多,难以决断。
可是他们树大根深,兵强马壮,不容易对付啊!。你可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留后患,稳妥地除掉他们?
沉默良久,晋献公终于作出了选择。
对于士蒍而言,晋献公有了选择,事情反倒好办多了,他胸有成竹的回答:群公子中以富子最为足智多谋,如果可以想办法除掉富子,剩下的事情就不足为虑了。
晋献公嘱咐说:既然如此,你就试着去处理此事吧(尔试其事)。但是记住,一定要小心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看来自古有之。
晋国公子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次密谋不仅决定了桓、庄两代公子的命运,还影响到了后来晋国所有公子的命运,并最终影响了晋国的命运。
士蒍回去之后,便开始自己的计划。
其实他的计划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先想办法打入群公子内部,然后变成他们的心腹知己,再趁机说富子的坏话,离间群公子和富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成功地让群公子自毁长城,将富子扫地出门。
过了一年,士蒍又挑动群公子内斗,想办法让他们杀了游氏的两个儿子,这两人也是群公子中才能出众的姣姣者。
该走的走了,该杀的杀了,现在一切已经尽在掌握。于是,他向晋献公报告:君上,OK了,相信不用两年时间,您的担忧就可以消除了。
紧接着,他继续挑动群公子和游氏一族的矛盾,让群公子杀尽游氏一族。最后,他使了一个瓮中捉鳖的计策:帮群公子在聚地(今山西绛县东南一带)建了一座城池,当然城池必须是豆腐渣工程,然后请群公子都住了进去。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晋献公出场了。
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找了个理由,包围了聚城,然后将桓、庄一族的堂兄叔伯一网打尽,全部杀掉。
晋无公族自此开始形成。
或许有人会说:晋无公族是个伪命题,像韩氏(后来韩国的开创者)、栾氏、羊舌氏不都是晋国公族吗?怎么能说晋无公族呢?
在此,先恭喜您,你的春秋知识很渊博!您说得完全正确,晋国确实还存在部分公族。
其实,晋无公族不是一个精确概念,而是一个大致说法。意思是说晋国的公族很少,但并不是一个公族也没有。
晋献公这次除掉的主要是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公族,对于部分亲附自己的公族,他还是保留了下来,没动他们一根毫毛。但是,在后面晋国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这些仅剩的公族要么没落,退出政治舞台;要么卿化,把自己当外人,自成一家。真正站队晋国公室的廖廖无几,基本为零。
不过,晋献公杀群公子只是晋无公族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场夺嫡之争,最终让晋国出台了一条特别政策:不畜群公子。也就是说原则上除了太子,其它公子长大后,国家一概不养,非但不养,还要你卷铺盖走人,去别的国家自谋生路。
对于大多数公子而言,流浪一生,客死他乡是正常结局;只有极个别运气超好,人气爆棚的,赶上国内发生点什么事故,国君缺位,还有可能被迎回国内,一步登天成为国君。当然这种机会和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有事没事,你都别多想。
从此,晋国公子想登上晋国政坛这条路被断了。
晋国特色——晋无公族全面形成。
群公子的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国家大大小小、杂七杂八的事情谁来干?总得有人干活吧!可是,现在公族就剩几个人了,拿得出手的更是少之又少。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找外人,请外援来帮忙了。
刚开始,这些外姓氏族倒还好,权不大,地也小,而且相互掣肘,所以,胆不大,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为晋国干活。晋国也因为内无公子争位,外有良臣辅政,很快成了春秋第一霸。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姓氏族开始发展壮大,他们的胆子也变得越来越肥。不但相互之间兼并,还不断蚕食晋国公室。
最终,越做越大的晋国把自己做没了,取而代之的成了战国七雄之中的三个:韩、赵、魏,史称三家分晋。
一个国家被分成三个,而这三个却都能位列战国七雄,你可以体会一下晋国的强大。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如今的晋献公可高兴着呢!
第二年,他论功行赏,提拔士蒍为大司空(主官工程建设的官员),让他负责好好把国都和宫殿的城墙加高加固了一番。
然而此时,另一个预言已经悄悄开始了,一个让晋国鸡犬不宁的预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