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第一个学校,离家不远。
走过田边上的小路,要穿过一大片树林,林中的小路边上还有几座坟墓。记得每次阴天或者下雨穿过那里,都很害怕,有时候在树林外面等有人了再一起走。
学校分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进门左手边上的半面墙一半都没有了,一下雨或者下雪,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不成字,只好带着我们读课文或者听写,一遍又一遍。
教室里面的屋檐下,夏天常常有老鼠和蛇出没。记得有一次上课,教室后面的墙上传来老鼠凄厉的尖叫,我们一看,原来一条蛇正在吞食它,大家吓得一窝蜂似的逃离教室,从此以后,谁都不愿意坐最后一排。
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外面人家房屋后面坐一排晒太阳,或者在空地上读书,听写,用一种叫“白土”的,一种风化了的石头写字。白土有白色的、浅褐色的,大家一起写了、画了用脚擦去,再写再画。常常舍不得用特别好的白色或者褐色白土,要等到老师听写了才拿出来,为的是写到土地上特别显,老师看得见。
记得每隔一段时间,老师会带着我们进山捡白土。每次要走好远,爬上一座大山,才能捡到,好像只有那座山上才有。每次我们都欢呼雀跃,争着、抢着捡拾最好的,要足足的捡上满满一书包才罢休,这样可以用好久了。
小时候,纸张和粉笔都是非常珍贵的,一个作业本书写完了,老师会发下来让大家用背面当草稿。
我记得我就用纸烟盒订过草稿本,记得从家里面的书上把所有空白能用的都撕下来,整理到一起,做摘抄本。记得有同学实在没有纸了,请假的条子和作业竟然写在软软的卫生纸上。当然那时候不知道,就是奇怪她用的纸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呢。
那时候的冬天太冷了。教室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屋檐下常常会垂下很长的冰凌吊子,我们跳着脚拽下来,比一比谁的漂亮,或者掰一点放进嘴里,冷的打哆嗦,仍然嘎嘣嘎嘣的吃掉它。我们到被砍得光秃秃的曾经的树林里,寻找干枯的树蔸,掰下来当柴火烧,在教室四角点燃,仍然冷,一下课,大家就靠着墙挤暖暖,或者互相踢脚,让身上变暖。
记得当时有一个男同学,大雪天啊,上身穿一件破旧的棉袄,下身一条只到半腿上的单裤,破旧的单鞋提在手上,到了教室才穿上。只记得他的腿和脚都冻得红通通的,我们看着都冷。那时候条件不好的太多了,能上学就不错了。
夏天,我们会在教室旁边的树林里,找一块平整的地方(因为每年冬天这里的树林都会被砍掉当柴烧,所以,新发嫩芽的槐树枝柔软而不扎手),把四周的条枝弯下来,绑在一起,遮挡阳光。把地下的灰用书扇干净,就可以躺下来睡觉了。每天中午吃完饭,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钻进树林里面,林子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读书的、唱歌的、说话的、当然还有吵架的,哪里睡得成觉?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玩耍而已。
教室后面有一户人家,好像也是我们同学。他们家是唯一堂屋道了水泥地平的人家,我们轮流到他家睡午觉,一排排躺到光滑、冰凉的地下,感觉真是太幸福了,不用担心衣裳会弄脏,不用担心会有小虫子咬你。
后来,老师要求大家到了学校必须趴到座位上睡觉,不允许到处乱跑。每天都有人值班,拿个小木棍,谁抬头了就敲一下。还轮流派人去取泉水,我们那里有一条河叫“沙渠沟”,河水冬暖夏凉,滋养着四里八方的人家。无论春夏秋冬,乡亲们在这里洗衣服、洗菜、挑水吃。小朋友和大人一起沿着潺潺流水的河道玩耍,摸螃蟹,逮小鱼,河水清澈透见底,河底被冲刷得剩下的全是石子。
三年级就到了另外一个学校,更远了,走路快点要十几分钟吧。教室宽敞明亮,可是没有玻璃,记得一到冬天,靠近窗户的同学,就用塑料或者纸壳把窗户封上,冬天过了在拆掉。偶尔,老师会要求每个人轮流负责维护一扇窗户,出了问题自己维修。
因为太远,我们会在冬天带上“烘笼”,里面装上燃着的付炭,带到学校取暖。放学了,炭早就灭了,我们就在路上捡一些干树枝放里面烧着,火灭了,留下红红的炭火提上取暖。有些男孩子会提着大铁钵子改成的取暖器,就是在钵子两边钻上眼,穿上长长的铁丝提着上学。他们会在放学的路上,里面放上柴火,燃着,然后提着跑的飞快。我们那时候好羡慕他们可以提着火到处跑,风一吹,火花四溅,后面的人赶紧躲开。
会在上学的路上,到路边小河里把蚂蟥挑起来放到太阳下晒,自己也陪着,因为感觉每次插秧或者到秧田里面玩,它太可恶了,你一停下来,不小心它就爬到腿上或者脚上吸你的血,而且有时候拽都拽不掉,越拽它钻的越深。所以,一定要看到它被晒死、晒干,然后一截几段,分开扔掉。后来又听说,它们生命力太强了,就是那样,放进水里面,仍然能活过来。我们太傻了,被太阳晒得鼻子每天都要流血。有一次放学流的太厉害了,怎么都止不住,在河边吓得大哭,一个过路的老奶奶看见了,从旁边采了点艾蒿叶子,洗净揉碎,给我塞到鼻子里面,过一会取掉,竟然不流血了。然后她让我重新换一点再塞进去,过一会再取掉。并说,把书包里面放一点,下次流血了,随时用。这种方法我试过很多次,真的是非常有效,可惜的是我那时太小,记不清楚好心奶奶的模样。
学校那时候实行勤工助学,我们在学校割过麦子,摘过蓖麻,到很远的山上搬运过木头,大的两个人抬一根。总之,那时候课外劳动很多。当然,春游、秋游也少不了。可以说,老家很多现在有名的景点,我们上小学都去过。记得到河南淅川境内的大寺游玩,我们好像是小学五年级,带着水和干粮,整整走了一天,爬到山上,还没有看完呢,老师就催着回家。实在太远了,最后我们都走不动,就几个人拉在一起,据说走“之”行的路不累,我们就那样摇摇晃晃、互相搀扶着勉强走回去,腿疼了好多天。
还有要爬几架山才能看到的狐狸洞,洞口太小,里面太大,站在洞口看下面的人像蚂蚁。里面有一条暗道,据说通到山的那面。我们跟着老师拿着手电走了一段,看不见尽头,也因为害怕,就退出来了。洞的顶上、四周,长满了石钟乳,各种各样,非常漂亮。小孩子总是有无穷的精力,我们赛跑着翻过山,只为了见识一下老师口中说的,传说中神奇的泉眼,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据当地的人说,它的水一年四季一直都是满的,也不会溢出来,而且深不见底,你仍一颗石头到里面,半天听不到回音。
五年级开始晚上住校,上晚自习。条件好的同学用的是带玻璃罩子的煤油灯,大多数都是自己用墨水瓶或者其它瓶子制作的煤油灯。也有人用梧桐果实,晾干,用铁丝穿上点燃照明,火苗特别大、特别亮。就是烟雾太大了,薰眼睛。
每天早上,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操场(也是生产队里的稻场)上跑步,我们在麦秸垛下穿行。记得那时冬天天太黑了,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然后会带倒一大串。可能那时候都皮实,经得起摔打,一个个爬起来继续跑。
还有很多难忘而有趣的小事,哪天想写了再一一回忆,你会期待看到吗?
在这里把记忆变成文字,希望看到此文的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