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社会心理学家就通过实验发现欧美人是更加注重个体的特点,而东亚人则更注重关系。比如同样都是看一幅画,东亚人更可能记住画中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欧美人更多记住的是人物或画中个体的特征。这个实验表明了欧美人和东亚人在看待事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大家来自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规则,而规则会塑造人。
但是,就帮助人这件事情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家对于帮助别人的影响因素也是一致的。很多时候你帮助别人并不是你在之前有意识的去计算得失,而是更加微妙的一些因素,因为你的潜意识就会告诉你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做,相信大多数人捡了钱包还是更愿意归还,看有人掉东西还是会下意识的去捡,遇到邻居搬家还是会主动帮一把,这些都是来源于一个“应该”,你受过的教育和过去一个民族所达成的跟中共识,都告诉你遇到某些事情应该怎样做,这就是社会和民族帮助人们形成了一种共识,如果遇到某件事情不做就说不过去。
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尔德纳认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准则就是互惠规范,对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选择施以援手。在调查问卷时通常会附赠一个小礼物,那是因为人们有一种互惠精神,如果你不帮我我也不想帮你。就算是21个月大的小宝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互惠原则,他更愿意帮助那个曾经送过他礼物的人。在长期关系中,只索取而不赠送的关系是无法维系的,在某个角度一定是收支相对平衡的。
社会网络中的互惠性帮助我们解释了社会资本的含义————支持性的联系,信息交流,信任和合作行为————这些都保证了一个社区的正常运转。
研究还发现了,当人们不能给予回报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接受了馈赠和帮助而感受被贬低,自尊心收到伤害。因此,自尊心强、骄傲的人通常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其实从社会文化来看,亚洲人对于互惠规范有更强的感受,通常如果短期内没有能力回馈帮助者,东亚人更可能会拒绝帮助。
除此以外,人们还要遵守社会规范的限制,社会规范告诉大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一定要提供帮助给他。比如,社会规范会说,要尊老爱幼,帮助残障人士。这时候,如果你遇到一个残疾人掉了东西,你会不会帮他捡起来呢?大概率你会做的。
社会规范会使得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