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
渡口满载行人
也满载历史
大桥的架起
是交通在进步
黄河古渡的渐渐湮灭
也是文化在消散…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
如果没有难以计数的渡口
黄河不会拥有千年万载的生命力
古时被黄河分隔的两岸
因为有了渡口而使天堑变咫尺
在古时,河造就了渡口
渡口也带活了大河
但现在的黄河渡口
已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
随着黄河大桥一道道凌空飞架
座座著名古渡相继废弃
由北而南
从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一直到古茅津渡
有公路、铁路大桥11座
还有许多桥梁已经在黄河边竖起桥墩
古渡落寞后
新的交通津梁正在演绎一番新的喧闹与繁荣
风陵渡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
风陵渡是郭襄与杨过邂逅的地方
爱情故事曾迷倒了很多人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
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
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黄河从壶口瀑布泻下后
出龙门继续向南流
到潼关附近
因东西走向的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风陵渡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一是因轩辕黄帝在此
与蚩尤大战并打败蚩尤
皇帝的贤臣风后立下大功
战死后埋葬在这里
建风后陵,简称风陵
二是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
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风陵渡自古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
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
均发生在风陵渡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
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
来连接陕豫二省
而今的风陵渡
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大桥架于黄河之上
沟通华北与西北
后建的黄河公路大桥飞跨南北
连接晋陕豫三省
将曾经的天堑变为通途
而风陵古渡只剩下传说
茅津渡
峡束春涛万丈深,唤船人立后岩阴
棹声起乃连山应,旗影修扬隔水临
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
南来北往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诗人王翰在天之灵若能看到今日的茅津渡当会发现自己“无古今”的说法过于武断
大坝与大桥的出现
让千年渡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茅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
南岸为三门峡市湖滨区
地处山西南部与河南西部黄河峡谷上段
九曲黄河流到这里
河道开阔,水流也较为缓慢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曾被称为“三晋屏藩”之地的茅津渡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
正如《平陆县志》所载
“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衙
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揍,三晋运盐尤为孔道。”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
“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
茅戌邑也,津亦取名。”
此为茅津的由来
茅津渡自古以来即是
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
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交通价值
是晋煤南运的要口
从春秋战国时期陶朱椅顿开始
晋南人就利用地理优势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历史上该渡口是三晋运盐的孔道
晋南运城盛产的潞盐
一部分就是经茅津运销河南等地
晋南的粮食和棉花
都要驴驮马载通过茅津渡口向中原转运
明代永乐年间,甚至商贾云集
店铺纵横,古物生辉
地势险要的茅津渡
也是华北与华中之间的军事交通要冲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
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
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
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1948年刘邓大军的陈赓兵团
由此渡河,麾师南下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茅津渡的下游三门峡大坝建成
大坝上游几百里的河面成了三门峡水库
河水很快失去了往日的威力
河面安静而宽广,变得处处可渡
渡口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小
1992年三门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一座大桥飞跨黄河南北
于是,天堑变通途
茅津渡便从此失去了它天然的交通优势
逐渐走向了衰落
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与喧闹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茅津渡
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