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挽救失足女儿

作者: 明子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22:59 被阅读115次
    200天挽救失足女儿

    读《发现母亲》实践本之——《好沟通是听出来的》:200天挽救失足女儿。

    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这个案例的全部内容,心中半天不能平静。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故事。这位父亲在《在女儿回来了》一书中用他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了13岁的女儿堕落和拯救的整个过程,在字里行间纤毫毕露地展示一个遭遇子女堕落家庭的那种血泪横飞,深入骨随的心灵痛苦。

    他的女儿是如何走向堕落的呢?

    首先是起因于父母对她的过分溺爱。由于女儿从小身体虚弱,一直生病,所以父母非常宠爱她。由于父母溺爱,便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最终导致对于孩子管教的失控。

    问题暴露时往往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更可怕的是溺爱中的孩子总是能有效的控制家长的弱点,所以在问题暴露后,常常不仅不会收敛,反而会加倍的放纵自己。而那些父母就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结果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最后的失败者往往是父母。

    书中的这位女儿,她幼年时身体虚弱,基本可以说她的小学是在医院度过的。到初中时恢复了健康,但是她却开始出走、逃学、转校、吸毒。面对父母的严加约束,面对这种“冰窖”一样的家庭,她极力反抗,而对外面的自由的生活非常好奇向往,她愈加张狂,后来父母在专家的帮助之下才逐渐改变自己以前的做法,千辛万苦地帮助孩子最终回到正常的生活。

    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演员,在孩子13岁之前工作繁忙,一直无暇顾及孩子。而母亲一直全心全意的照顾女儿和丈夫。当女儿出现严重的问题以后,这个父亲才逐渐开始觉醒,才反省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他的妻子也尽力克制自己,化悲痛为力量,以母亲伟大的毅力和耐心,与丈夫一起帮助女儿,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度过了难关,女儿最终走上了正途。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专家所用的办法,和平时所用的一般方法完全不同。

    这位专家对于这个女孩儿的拯救步骤有三点:

    第一、家长不该管的坚决不能管,无条件的消除对于孩子的压力,在家里给孩子一个无限的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当孩子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认和尊重的时候,家长管的越过分,孩子反抗就越激烈,因此必须先给孩子自主支配自己行为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但她越胡闹,就越失去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推卸责任的借口。而一旦她感觉到家里头外面一样自由,她情感的天平自然会向家里倾斜,因为家里毕竟还有外面所不及的优越条件。

    这要求父母近乎绝对地容忍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忍受多大的痛苦,父母也按照专家要求去做。

    事实上,父母不能向孩子强加任何东西,也不能加以申诉,要满怀着父母的爱,要摸透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默默地观察孩子一言一行。

    孩子做了坏事,家长认为斥责一下就能改好的想法,真是太过幼稚天真愚蠢了。

    训斥,对于孩子既不是爱,也不是教育。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决不会屈服于家长的武力的,对于家长的暴力他们总是以憎恨的目光,表示反抗。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专家要求这对父母,无论孩子的房间怎样脏、乱,家长绝不许帮助打扫,除了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外,即使她说肚子饿,想吃点什么也不许为她做。

    这种先对孩子所谓的放任自流,实际上是让她去体会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与家长无关。能够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重建家庭秩序,“该管的坚决管起来”。

    很多孩子之所以能长期在外面游荡,关键一点就是他们有相应的“经济保障”,对于那些还没有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来说,这个“经济保障”,往往就是父母给他的零用钱。因此零花钱,在某种意义上是孩子堕落的方便之门。取消了她的零花钱,一方面是逼她回家,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她堕落的机会。

    具体规定是,彻底取消她的零花钱,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也得限制在最低程度,非买不可时必须由父母中的一位亲自带她去买。如果她向别人借了钱,绝不能替她还账,绝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如果孩子问原因——以前给钱,现在为什么不给了?就告诉她,因为你不把钱用在正道上,如果你学好,我们也会像以前一样。

    对于这个孩子,无论她说什么,你们父母只能附和几句,绝不可主动找她交谈。这绝非是冷酷无情和放任自流。关键不是要看她的所作所为,而是要摸清她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用父母的真挚的爱去打动她,教育她。

    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父母做好了,对孩子而言,会使孩子认识到金钱的价值,金钱的来之不易。

    很多人对打扮的奇形怪状的那些所谓问题孩子们,看不惯也很不满。今天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在接触和了解这些失足少年之前,就对他们抱有“坏孩子”成见,这怎么能挽救和教育他们呢?

    失足的孩子和父母,一定要挺起胸来做人。父母一定要真正理解孩子心,自己要抛掉这种“坏孩子”的成见。孩子的这些奇装异服,只是一个兴趣问题,而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心灵问题。因此只有治好了心灵上的疾病,其他的疾患才能随之好转。

    当然,实施这一步必须是在父母已经为孩子提供了自由的家庭环境之后,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已经彻底的放弃她了,不要她了。你就不但不能把她“逼”回家,反而还会把他进一步“逼”向堕落的深渊。

    妈妈在拯救孩子过程中,身心俱疲,病倒了。这个事件使女儿比以前乖了一些。也使这位丈夫能进一步去理解,体贴和关心自己的妻子。

    第三,当孩子对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开始严格限定回家的时间。回家时间的限制比如晚上十点为限超过一分钟,就绝不给开门,并告诉她的理由——不是存心要把她赶出家门,而是按照少年法规定,未成年者身也不准在外闲逛。违反了必须认错,道歉,只可以原谅她一次,她的朋友也不准留宿,十点前锁门,不论什么理由,必须让他们回家。否则让警察带回家。

    限定回家的时间既可消除孩子堕落的隐患,更重的是让她从无法无天的“虚幻”自由状态中清醒过来,认清社会现实,认清家庭和社会的“底线”。如果不遵守这个“底线”,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孩子的胡闹,是为了得到充分的自由,因此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导致自己失去自由时,她一般是不敢轻易去触犯的。这个女孩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有了明显的克制。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给制定规章制度,让她学习懂得,人进入社会就得对社会尽责任,受到社会法律的约束。一定要通过事实和亲身的体验,让孩子懂得父母之爱,宜遵守社会法律完全是两码事。违反的社会规则,必然遭到惩处。

    所以,在教育孩子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说话是算数的。言必行,行必果,立下的规定就一定要照着去做,言行一致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如果父母反复动摇,说话前后不一致,一定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好对付,而蔑视他们。也使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会加速堕落。

    需要特别注意,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孩子的“人”回家,还要孩子的“心”回家。孩子堕落给家长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其实孩子心里比家长更加痛苦。因此,要让孩子身心彻底回家,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只有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家长才会真正懂得孩子痛苦,而孩子也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给家长所带来的痛苦,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父母的痛苦。

    正如这位专家竹江先生所说:“治疗心灵的疾病是最重要的。就治好了心灵的疾病,其他才会随之好起来的。”

    还有一点,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周围的环境,千万不要对他们存心歧视。当父母拼命把孩子从堕落的泥坑中往上拉的时候,舆论的谴责无异于落井下石,而舆论的宽容则会给他们注入强大的自救力量。

    这个案例还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性的孩子,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解决孩子的问题,不仅要“对症下药”,而且要“对人下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二,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态度。只有父母自己正确的驾驶生活。孩子才会自然而然地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子的,都是可爱的,他们的本质是好的。

    对孩子应该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而不是干涉,限制、恫吓,或者一味地娇宠讨好。

    孩子也是人,对一个人是不能随意干涉、娇宠和恫吓的,教育孩子不能拘泥于小事,而是

    要将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做什么人的问题上。
    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我们父母的意志是否坚定。即使在孩子人格形成时期的中学阶段,孩子最容易犯错误。而父母绝不能放松教育,放任自流。如果放松,就有巨大差异将会在孩子成人后的某个方面充分的显示出来,而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一个孩子认为是最温暖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真诚的父母之爱总有一天会打动孩子心。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疼爱自己时,也才会信赖父母。只有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得到孩子信任。孩子信赖和家长的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父母之爱,会让孩子进一步觉醒,成长,改变。

    第三:  孩子问题就是母亲的问题,母亲的问题就是父亲的问题,复亲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

    这个案例正是由于这位父亲的错误的生活态度,导致女儿失足的家庭悲剧。这对父母在挽救孩子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身体,更有心理的痛苦,艰难与磨难。幸好,把孩子挽救过来了。

    因此我们讲做父母,一定要尽早担当好自己教育孩子职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0天挽救失足女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a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