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个词语,这个动作,本身就是风景。在学校里面,应该是最美的风景之一,甚至可以不要“之一”。
读书的孩子们,自然就是最美的人。
那些自己读书,同时愿意陪伴、带领孩子们读书的大人(老师、家人,甚至陌生人),在我看来,就是最可爱的人。阅读是陪伴
2106年的暑假,一直在阅读薛瑞萍老师的书,很喜欢她的书。也喜欢她的网名:看云。
它会让我想起,那些看云,听雨,抚风的日子。
看了她的书,我渐渐明白:
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看书?如何让他们拥有持续的阅读热情?
成人自己的阅读最重要!
努力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钱伯斯阅读循环圈
看云老师在她的很多书中,也都提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看云老师的著作第一,教师先做读书人,手不释卷,乐之不疲。
教师沉醉于阅读的精神状态,教师言谈举止散发的书卷气息,孩子是能够觉察、能够嗅到。她的学生刘月辰曾写道:“我们薛老师最爱书。薛老师简直就是为书而生的。她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读书、教书、编书、写书——罚我们抄书!”当教师发自内心热爱书籍的时候,适合班级的劝读、促读、诱读措施自然也就有了。
第二,对学生来说,真正的阅读主要都是在家中进行的。
要想让(校外的、自主的)阅读成为班级的普遍风气,必须将读书的种苗播种在课堂、耕耘在课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所以,一定要把“读书课”固定到课程表内,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
读书节、阅读日之类绚丽的活动,自然能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这就像农村孩子对于难得一次的西餐定然终身难忘,然而使孩子长得结实健壮的,必定是家常便饭——只能是家常便饭。
第三,班级一定要成为储量丰富的书库。
每日在孩子中间流转着的好书,是班级精神成长的清洁充沛的水源,也是学生家庭购书的有力指导。流水不腐,即便是那不爱读书的孩子(我承认,我没有本事让所有孩子都热爱阅读),身在这样清流潺涓、书香蕴藉的班级,他们也不易变得凶蛮、油滑、可憎。
第四,伸展教育的触角,捕捉一切可能点燃、触动、促进学生的教育契机。
比如,看云曾请学生张思凡的奶奶到教室进行随堂讲演;请周子善全家上阵精心准备一次精彩的读书汇报。更为可行和日常的,是捕捉孩子发言或者习作中显示其阅读成果的闪光点,大大彰显,大大赞扬。
第五,倡导亲子共读。
孩子的童年记忆,如果有亲人陪她读一本书、为他读一本书的回忆,是很美好的。顺便提一下,图画书(绘本)的存在,原本就是要大人读给孩子听的。而这样的记忆,又会让他在将来继续去为自己的子女读书。一个书香家庭的建立,才是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石。
今年暑假(2017年)读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特别爱封面的这段话:
“图画书的内容,由朗读者传达给孩子,并作为朗读者的一部分影响着孩子。当你给孩子读优秀图画书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把书中出色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东西转达给孩子的特权。这里有将孩子、图画书、大人三者连接起来的重要因素——图画书也因为将孩子和大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变得更有价值。”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封面
松居直图画书经典语录(封底)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让学生读书已经很艰难的,让家长读书,岂不是难上加难。
但,这不是天方夜谭。
学会把关注点放在那些积极的孩子和家长身上,心情自然就舒畅了。总有那么一些家长是知道读书重要性的,是支持你的。他们就是你的战友。你们要并肩作战。改变,是一步一步发生的。
要有这样的信念:
调动一个是一个,
教师在教室付出的努力,
总会获得学生家庭的呼应。
上面,是五年级的暑假写的一篇文章,发在了学校的网站上,算是资料整理加读书记录,文中的观点,不完全是自己的原创。
下面,是今天重读这篇文字后写的。回顾这几年,我带学生阅读的实践和一些经验。
误打误撞的尝试,有喜有忧的成长
——我的班级阅读推广实践
01 开始的开始,我都是孩子
最初做老师时,以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的身份,接手一个班级。当时,已经三年级下册的我们班,由于每一年都在换老师,和他们相遇的时候,我已经是第五个教他们的语文老师了。
实话说,那时的整个班级,几乎没有阅读的氛围,更别提整体的写作水平了,面对这样的状态,我真是觉得前路茫茫,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模模糊糊地,我就是觉得要从阅读开始突破。
误打误撞,边做边学。
慢慢看到了薛瑞萍老师、周益民老师的做法,以及亲近母语的课程体系,还有《朗读手册》的帮忙。
跟着他们学习,有他们的做法、为人、故事,当做陪伴,就觉得不孤单了。
当然,教师自己的持续阅读才是重要的。你不读书,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02 最初的尝试,黑暗中的坚定
“做的过程,也真的是困难重重,可更多的是,看到孩子变化带来的满足、喜悦、自豪。”
最开始,甚至遭到家长的反对,有家长觉得,班上的孩子基础差,阅读和写作差,需要周末好好练习基础,怪我周末给他们推荐看的书太多了,希望周末布置听写词语、背书的作业。
我知道这个建议,是校长转发的手机短信。简单说,被“告状、举报了”呗。那时的我,生气吗?不,更多是无语,讶异,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好想一下,这也不怪家长,他们看到了孩子的问题,想要找办法解决,就像“病急了乱投医”一样。
要明白:我是老师,对于解决学生的问题,我自己才是专业的,也只有我自己的专业能力才可以为我赢得家长的信任、尊重,获得一个老师应有的专业尊严。
03 偶然却必须的转变,看见彼此的好
“教师自己要坚信阅读的重要、力量,更要明白阅读效果的呈现,是缓慢的,需要时间的。这还不够,还要让家长知道,了解你的做法。”
后来,我把家长会全都变成了班级读书会。
让孩子们把我们学习用的书提前放在桌子上,家长会开始,我带着家长们去看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带着他们一起读《日有所诵》,读《全阅读》的序言《白色的朗读,白色的倾听》,讲《我的妈妈是精灵》的故事片段给他们听……
让他们切实感受读书的乐趣、亲子阅读的重要,明白陪伴孩子阅读,最好、最简单的方法——自己拿起孩子在看的书,和他一起看,如果是优秀的、他暂时读不懂的书,就读给她听。
当然,老师也要想办法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
我曾用过一个小办法,让孩子把本周学习到的、阅读到的、听老师讲的故事、人物,介绍给家长听,然后请家长为自己的讲述点评,写下感受。
家长们在“小书虫读书记”上与孩子的交流没有预料到,这个小小的纸条,成了家长和孩子感情沟通的桥梁,给了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惊喜、感动、力量。
渐渐地,有一部分家长,开始发现自己孩子有所变化了。
这些变化,这些家长,就是我力量的来源。
04 静心的反思,浮躁的时代是你的敌人
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是会有家长觉得阅读没什么作用。甚至会说,“他最近都读了那么多书了,这个月都读了那么多本了,怎么成绩还是没变好呢?”
这使我明白,有的家长真的就是急功近利的,他们太爱孩子了,这种爱太着急,急着看到他期待中的更好,更优秀的孩子。也许,这是因为他们用成人世界的方式在养育子女:用所得利益衡量付出,只以结果为导向,有了投资,马上就要回报。
这也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着急,太浮躁了,太利益了。体现在学校,就是唯升学,唯成绩。
真正有心的老师,要明白,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是战斗。
武器在哪?
人类伟大的精神流传,诗词,散文,小说,音乐,绘画,雕塑,自然万物……这一切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恰好用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能够踏实、坚定地,以每个人自己的样子走向未来。
05 现在和未来,改变在你行动的当下已开始
记得五年级开学,做教室卫生的那天,我从其他班家长那里听到,我们班的家长对她的话。她说,“潘老师,你们班的家长现在都说,你能带这个班的孩子真的太好了,你带着他们,这个班的孩子都很爱看书了,像她们女儿文宇星,以前虽然成绩也好,不过都不是这么爱看书的。你还推荐他们去看电影,我也带我们孩子去看了,很好看的。”
听到这样的话语,看到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以及家长的肯定,心里是开心的,更坚定的。
记得六年级下学期,和家长聊天时,从不同的家长嘴里,很多次听到这些话语:
“我最近发现我们女的作文写的越来越好了。”
“哎呀,那天翻我们儿的本子,咋写的那么好呢?”
“他编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哎,那些人的心情写的好好,我都看进去了!”
“看到他送我我的母亲节卡片上的文字,我还问他是不是他自己写的,总觉得是他抄来的。”
“后来,我觉得他们读书多了,就学会了作家的写作,记住了他们写的内容,自己写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用上了。”
……
这一句句话,是三年多来,我们共同的阅读,共同的生活,在孩子和大人之间,架起的桥梁,结出的果子。
06 这样的盼望,也许是实际的
这些小小的、简单的方式,在用心的实践中,在时光的酝酿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也许会带来大大的改变:
我设想,所有我遇到的孩子都能拥有持续的阅读热情。
我期待,阅读变成孩子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伴着他们成长。
我盼望,有一天,这个国家的所有普通公民,闲暇时刻的第一选择是——拿起一本书,阅读。愿早日看到更多这样的阅读风景
网友评论
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在书海里遇见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