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rainer北
今天,我又干了件十分愚蠢的事情——
慢女儿,爸爸以后不吼你了!
早上前脚急着上班,媳妇后脚也跟着出门,可是,眼见女儿还是悠悠的,就像慢动作回放一样,要知道,她也是要上幼儿园的。
然后,我的火没憋住。
“快点!干啥事都拖拖拉拉的!”
然后,大女儿的眼泪刷刷下来了,媳妇也爆发了。
“闭嘴,你再这样吓孩子,会把她吓傻的!”
这样的场面在生活中很常见,主人公或是自己,或是路人甲,地点要么是家里,要么是小卖铺门口。
那么,童年时期那些令人恐惧的瞬间真的会给孩子留下阴影,以至于傻掉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特意采访了单位的几个同事,请她们谈谈各自的经历——
01
小时候,大人们割完麦子要集体打麦子。
这个活儿要求大家把各自堆成小山一样的麦秆送进机器的大嘴,因此需要很多人力。
有时候,干着干着天就黑了,但是,机器是不休息的,所以,那段时间通宵便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年,大概5、6岁,甲半夜醒来,发现爸妈不在,家里黑着灯。
他突然觉得很害怕,就去开门,结果他发现,自己刚能够着碰锁,但是开不了。
就这样,他一边拍门,一边哭,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哭。
但是,没人听见,无人响应,因为邻居们都在千米之外的场子打麦子,包括他的父母。
后来,他应该是哭着睡着了。
自此,黑夜对于他而言,成了恐惧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晚上睡觉时,他房间必须亮着夜灯。
02
小时候,一看到癞蛤蟆那丑陋的长相,乙就很抵触,因此,连地里的青蛙叫声也是讨厌的。
至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欢快地庆祝丰收,并且富有诗意的句子在她看来完全是胡扯。
这还没完,有一年,收回的玉米堆放在家里的仓库中。
一日,家里要晒玉米,爱干活的她要把一袋袋的玉米从仓库里扛出来,谁能料到,等她进去看时,地上活蹦乱跳着一片癞蛤蟆,吓得她狂奔而去,
从此,癞蛤蟆成了恐惧的代名词。
到现在,一提起癞蛤蟆这三个字她还有强烈的不适感。
03
小时候,小伙伴们都会挤在某个有电视的邻居家看热播的《西游记》,那气氛很高涨的。
电视剧里,孙悟空机智勇敢,猪八戒憨厚可爱,唐僧傻傻的,有时候还很糊涂,沙僧只知道挑担子,至于那匹白龙马,偶尔还能变成人形。
多有趣呀!
为了不错过哪怕一眼精彩的瞬间,有时候小伙伴们还会因为谁挡住谁发生点小摩擦。
但是,《西游记》对丙来说完全不能接受,那里面除了唐僧是个人,其他的明明全是妖怪,有啥好看的,也不敢看,所以,她总是离《西游记》和人群远远的。
在她眼里,《西游记》成了恐惧的代名词。
到现在,在家陪女儿时也会遇上电视里播放《西游记》,这时,她还是会悄悄避开。
04
小时候,父亲总是很忙碌,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上有父母,中间有三个兄弟姐妹,接下来才轮到我们这个小家,所以,父亲的关心丁几乎感觉不到。
这是真心话。
不关心也行,慢慢习惯了就好。
有一次,他和弟弟抢东西玩,弟弟抢不过就哭了。
只见父亲从外面飞奔到他面前,抡起手里的毛巾劈头盖脸就是一通。
那毛巾是挂在父亲脖子上擦汗的,湿漉漉的,然后,他的脖子和脸上被摔打红了好大一片。
之后,父亲在他的想象里的样子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对他施暴的巨人,他恐惧。
现在,虽然父亲已经老去,白发满头,个子也变矮了,而他是个身体各方面都比父亲强壮的中年人,但是,只要父亲说话声音一大,他还是会冷不丁地逆反。
05
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共同细节是——
这四个三十好几岁的同事在说自己的事情时,语言是着急的,表情还带着慌张,偶尔还伴有不能接受的手势,比如捂耳朵。
可见,他们对这些恐惧的东西一直记忆犹新。
06
最近,在听樊登讲到《身体从未忘记》时也听到了这样的例子——
一个成熟稳重的企业家,家庭和事业都很成功,但是他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遇上特别大的声音还会浑身出汗。
原来,几年前,有几个抢劫犯用枪指着他的头抢走了他所有的钱,后来,虽然那几个抢劫犯被抓到枪毙了,但是,他的内心一直被当时的恐惧纠缠。
其实,这本书的书名足以说清问题所在,那就是——
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这些恐惧。
所以,当我们怒不可遏想要对孩子吼叫时,请马上收敛,因为你的吼叫给她造成的恐惧有可能会伴她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