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好一派热闹无比的场景。正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都急匆匆的等不及下来,就跑上台去,一言不合直接怼,开心最重要,当然,稍微有点名气的都被尊称为X子。
据说,韩非子是最后的一位,去世之后,也标志着某种落寞,“诸神黄昏”表达的更多的是惋惜之情。
在《史记》一书中,太史公将韩非子列在老庄序列,多言其思想根源和脉络出处,有迹可循。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私学阶段,紧紧追寻儒家大师——荀子。
荀卿何许人也?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正是那位和孟子,在人性本初的思考方面,截然相反的立场,深信人性本恶。
估计韩非子,正从人性本恶角度出发,不断的演练法、术、势三者的融合,终有大得。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非今日棒子国人,不过也难说棒子会不会研究之后,说是他们的祖先),是公室后代,贵族子弟,好学努力,尤其是对法术刑名感兴趣,时不时的模仿、推演一把。说话略有口吃,不过满肚子法律典籍和规章制度,思维上、逻辑上,严谨无比。
看到韩国逐步衰落,焦急万分。多次给国君上书,写建议,出谋划策,自以为神勇无比,可惜,写的再好,不采用也没辙。
实在没有办法,内心苦闷,也只能将平生所学,写成书,在市面流传。有名的几本,譬如说:《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少见。实在可惜。
同时期的秦国,虎狼之师,恨不得聚天下之士用之。有一天,韩非子的著作,西向入秦,当时的秦国国君、后来的始皇帝嬴政,看到这些书之后,不由得拍手叫好、拍案叫绝,尤其是对《孤愤》(总结之前的朝代兴衰,分析整理可能的原因,以便更好的维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和《五蠹》(韩非子将社会的人群进行分类,特别点明对国家具有潜在危害的五类群体,称其为五蠹。分别是: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也)。
嬴政本身即为法家实践者,对韩非子的观点,高度认可。使用权术,攻击韩国,最终迫使朝思慕想的韩非子以韩国使者身份到访秦国。扣留着。
简直是羊入虎口呀,为啥不用如鱼得水一词。恨只恨,韩非子先天口吃,在对话过程中,很多话不能流畅的倒出来,加之嬴政性格多疑,不被重用也就很容易理解。
不得不对在向荀子求学阶段的韩非子,所认识的师弟李斯说上两句。
李斯文采斐然,不然秦国大规模驱逐“外国”人的时候,短短一篇《谏逐客令》,令一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嬴政心悦诚服的收回成命,并遵照执行,如此也就有了灿烂辉煌的后世。
不过,李斯自认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与韩非相去较远、望尘不及。私底下是不愿意让韩非太过招摇的,更无法容忍国君与韩非之间走的近、玩的HIGH。
法家,哪个权术不牛皮?稍微走点心,计上心头呀。
时不时的在秦王面前,说上两句:“大王呀,哪个韩非子,可是彻彻底底的韩国贵族子孙呀。现在大王的志向是吞并各国,统一天下,你想想看,韩非子总是会有点私心的吧,背地里,应该还是对韩国有所帮助,当然呢,这些都很好理解,人之常情嘛!不过,具体到行动中去,那可就是完完全全的对伟大秦国的掣肘呀。如今,大王心知肚明的,没有太重用他,不过任由着他在国内,留的时间越长,对秦国的风土人情、军事部署越来越熟悉,万一那天,放他回去,无形之中,那就是给我们自己挖的大坑呀,绝对是祸根啊。不过给他罗织个罪名,找条法规处死他吧,你看可好?”
秦始皇,何许人也,聪明绝顶,性格分裂,站在秦国的角度来说,认为他说的非常对,一声令下,立马有人将罪名奉上来,打入大牢。
怎么说也是师兄弟,李斯生怕秦王醒过神来,赶紧派心腹之人,将准备好的“大力丸”送给狱中韩非子,也假惺惺的说上两句冠冕堂皇的话,无非是逼其自杀而已。韩非子,口不能言,心不瞎呀,写上折子,想和秦国当面聊上几句,李斯怎么可能再给机会呢?
罢了、罢了,韩非子在内心对李斯下了诅咒后,喝下那杯,服毒自尽。
不信抬头看,老天饶过谁?
说(shui)难之难,都写出来了,遇到诱惑的时候,还是不免向前?何其难哉?
果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shui nan zhen na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