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老子来,在中国历史上,可是非常神秘的人物。连几乎同一时期、以博学多才、思想深邃著称的孔老夫子,都赞叹道:“如果说是鸟的话,我知道他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如果说是鱼的话,我知道他在水中无忧的游荡;如果说是兽类的话,我知道他在地上尽情的欢畅。会跑的动物,可以通过绳网来捕获,会游的动物,可以利用丝线去钓取,会飞的动物,可以借助弓箭来猎杀。至于传说中的龙,我就无能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是因为他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无法了解全貌呀。今天,我看到的老子,大概就属于龙吧。”
可见,老子一直属于神龙序列,见首不见尾的。当然,如果在加上,唐朝皇帝对其地位的官方认定,宋朝皇帝对其思想的传承,真的就不得了了,更是云里雾里的。
《史记》一书上,对此怎么说?
向来被封为史官之典范的司马迁,在写到老子的时候,也是用笔极少,可以说语焉不详,含含糊糊的。
老子,据说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大致在今日河南省鹿邑县。李姓,名耳,字聃,曾经在周朝为官,属于典籍收藏、甄别等方面的专家。刚好一直在深入研究“道”和“德”的学问,在整理典籍过程中,也就可以顺便在学问上相互验证、相互借鉴,学问精进了不少,感悟精纯了许多。
当官后期,感觉到周朝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衰落之势不可阻挡,对其前途不报太大的希望,辞职并未回家。这一点,虽说在农耕时代,颇为古怪,结合老子思想中一直在追求的“无为”,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西行经过函谷关,被关上最高长官尹喜挽留,好吃好喝的招待了数日,来而不往非礼也,在闲暇休整期间,随心将信奉的思想进行梳理和交代,洋洋洒洒五千言,不经意之间,成就了盖世绝学。
《老子》一书,被后人反复诵读和琢磨,不仅仅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本土道家文化,被道教封为始祖,老上老君是也、三清化身、道德天尊等。同时为各个阶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朴素的哲学思辨,物极必反理论,均切实的为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的时候,始终抱有希望提供了信心基础和能量来源。此外,更是开创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神仙谱系,为历史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当然,老子生于河南,而在辞官之后,游历西部,也算的上是一位旅行家,寻名山、访道友,持续不断的,完善无为的思想,探究“道”的内涵。
据说老子骑着青牛(有一种说法是倒骑着,在道教神话中,此动作多次出现,另外,所骑之兽,一说为独角兕。古之神兽,何其多哉?),走过函谷关,然后的然后,不知所终。也有说法,后世多次以其他化身出现(如有一种说法是说西行到了印度),进一步增加了传奇色彩。
其实,连太史公均已明言:未知其然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