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墙上的小镇

作者: 林夕1林夕秋阳 | 来源:发表于2020-03-28 15:14 被阅读0次

    一直很喜欢古色古香的古镇,斑驳的墙面,青砖黛瓦,马头墙屋檐,青石板的小巷长满了或苍绿或枯黄的青苔,像极了岁月沧桑古朴的脸谱,给人一种厚重感。

    每到一处,古镇是必逛之处,置身其中,体会她的曾经,感悟她的韵味。每一个古镇都各有不同,或端庄,或灵秀,但都优雅,古典。

    喜欢古镇,因而心痛我居住的小镇的逝去,随着那些富有年代感的建筑一再的损坏拆除,小镇只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惋惜不已。

    年前,一个老小区拆迁,圈起老旧的围墙上画上了小镇旧貌,画虽简陋,却复活了我的小镇,解了我的相思之忧,开心不已,尽管它只是留在了围墙上。

    清末状元张謇指点江山

    小镇说来还是很有点来头的。

    清末状元张謇大兴实业,一生创办了几十家企业,形成了农工商俱全的大生资本集团,著名的大生纺织三厂便坐落在他的家乡海门,纺织厂所在地便成了三厂镇。小镇因厂而成,而就。

    小镇不似周庄、乌镇那样的商业古街,它是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街,镇的一半是工厂,为满足工厂员工的生活需求,隔着护厂河形成了一条街巷,现在老街早已不复存在,但尚有影响,狭窄的青石街,两侧相对的人家,两步就能跨入对面,药店、布庄、老虎灶,市井景象无异于他。

    小镇值的一提的是张謇的呕心之作——大生三厂。

    那时的大生三厂非常气派。工厂四周护厂河包围,大门是气势磅礴的钟楼,钟楼两侧亭台楼阁,由雕粱画柱的木桥穿过钟楼方能进入工厂。

    钟楼是小镇的标志建筑

    工厂包罗万象,就是个小社会。有货运码头,往来船只頻頻,有火车,直通青龙码头,再至上海大达码头。民国初期,这是何等的大手笔。

    工厂的大烟囱是小镇人衣食所望,每天三回的气笛声催促着小镇人该上班了,为生存努力。

    火车,民国初期的大手笔

    工厂里除了车间是纺织厂专用的据齿形厂房外,生活区办公区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三进或四进的院子,院子里花园享台,抄手游廊相连。

    依稀可见的亭台楼阁

    工厂的西南部有个诺大的花园,花园中央小巧的院落是我读到“小桥流水人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地方,应该是当时老板所居之处吧,我们小时候已改成了职工疗养院,一个四进的小院,青砖灰瓦,长廊巧檐,四周小河护院,院前精致的小桥通往前面的大花园。花园里造型各异的冬青树圈起的草坪,皂角树藤构成的凉棚下石板凳埔成的长廊。那是我们孩童时代的乐园,捉迷藏、躲猫猫、放风筝的所在处,备战备荒时花园里挖了很大的地道,挖地道的废泥在花园一角堆成了一座假山,也是地道的出口,那里记录下了小镇孩子的快乐。那时候县城都没有公园,花园是小镇娃娃的小确幸。

    去年陪着一爱摄影的同学去拍一些老旧的照片,屋舍已然在,却面目全非,成了荒芜之地,直叹可惜。

    荒废了的乐园 记忆中的乐园一片荒凉

    花园边解放后建的工人会场是小镇人娱乐活动的中心,放电影、看演出、开大会,小孩们穿梭在人群中,好不热闹。每回看电影,或等待电影开场前,或散场后,必定得到花园里嬉戏一翻才算完美。

    小时候的学校是个很大的四合院,前身是状元办的绣花学校,漂亮的青砖瓦房有长廊相连,青石铺地,后院里还有个不大的花园,很有点老式庄园的味道。

    小学校

    我小时候,火车早已成了摆式,只剩下不成轨的火车轨道,是男孩子们打仗的所在。青龙港码头还辉煌,是通往大上海的唯一通道,连接着时尚。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从青龙港坐船去上海外婆家,那时候的长江,有不知名的水鸟在头顶徘旋,有江猪江牛出没,偶尔还能看到海市蜃楼的奇观。

    青龙港

    围墙上的一幅幅画,沟起了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奈何一切的美好都已成为了过去,当新房建成,围墙拆除,小镇就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我们懂得珍惜,假如一切都还在,古旧的厂房或许可以做成博物馆,记录下大生和小镇的历史,儿时的乐园还能成为下一辈的福地。坐着民国初的绿皮车,一路听着状元的故事,到青龙码头坐游艇畅游长江,长江水依旧清明。我敢说小镇丝毫不逊色于其它成景的古镇。

    可惜没有假如,心中的小镇已然不再,只留在了围墙上,记忆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在墙上的小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ts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