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战争的来龙去脉

作者: 糊涂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6-02 08:54 被阅读0次

中国历史所载最早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大概就是武王伐纣之战。牧野一役,周灭商而定天下。这一战,成为历史的经典,似乎摧枯拉朽,弹指一挥间,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吗?大历史观,要考究前因后果,看待任何事情或许也该如此。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1、周的发展变迁

周的祖先后稷,名字叫做弃。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因为他的母亲姜原曾看见地上有一个巨人的脚印,踩了这个脚印之后,她就怀孕了。足月之后,生下来一个男孩。包括孩子的父亲帝喾在内,都以为这孩子生而不祥,就把他扔到一个窄巷里了。马牛从此过,都避开不踩他。然后又把他扔到山林里,山民把他放到结冰的河面上,飞鸟下来用翅膀为他遮蔽。他的母亲姜原觉得这太神奇了,就把他抱回来养大了,为他取名叫弃。

弃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谷物,长大之后因地制宜而变农耕之法,百姓都向他学习。帝尧听说之后,让他做农师。到了帝舜的时候,因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功劳,弃被赐予封地,号曰后稷,姓姬氏。稷者,谷神也,和代表土地神的社合起来,叫做社稷。我们常常听到的江山社稷,就是国家的意思。姬者,周王室之姓氏也。后稷之功劳,大概是使其先民逐步走向了农耕时代。

后稷死后,他的子孙赶上夏朝衰灭之际,避乱到了戎狄之邦。到了公刘这一代,恢复后稷的旧业,又开始了行地耕种。百姓因而开始有了积蓄,多感而归附他。史学家说,周道之兴,始于公刘。大概公刘时代,发展了农耕业,先民们不必再为生计而去猎取动物,可以依赖农耕存活并且有盈余了。这极大降低了生存风险,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指数。

传到古公亶父这一代,他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夷狄来抢掠财物,古公就给他们。夷狄再来,想要抢夺土地和人民。人民暴怒了,要和夷狄开战。古公说,为君者要想的是有利于民,现在夷狄来攻打,要的土地和人民。大家只要过得好,跟着我和跟着夷狄都是一样的。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而和夷狄开战,父子兄弟伤亡,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古公和亲属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搬迁到岐地。老百姓听说,扶老携幼,寻着古公的足迹,又跟随到了岐地。古公教国民去夷狄之俗,开始营建城郭居室。这是革命性的的改变。国有邦,邦内所居之地,城。岐这个地方大概在现今陕西宝鸡,《封神演义》中所谓西岐即此,是周早期的都城。

古公亶父时,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很有意思。古公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很聪明,有圣人之徵。古公很看好这个孙子,曾预言,将来兴盛周的应当就是他。但按照周的宗法制,传承者应是嫡长子。季历的哥哥太伯和虞仲知道看出来古公要传位给季历从而传给这个圣人相的孙子,二人便跑到蛮荆之地,断发文身,让位给季历。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旦毁之,则表明脱离关系,自然也放弃了继承权。《史记》说二人跑到吴,成为吴国的祖先。古公这个圣人相的孙子,名字叫姬昌,我们通常叫他周文王。

2、文王的奠基

文王的时代,天下的统治者是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荒淫暴虐君主的代名词。但是,商纣王早年是具备一代英主的潜质的,他“资辩捷疾,闻见甚敏”,天分高,口才好,反应快,记性强。而且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可以说商纣王是能文能武。这样的人,又从小生长在一个最高的位置,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负!他以为自己的才智足以驾驭天下,不需要群臣进谏,天下之人没有能超过他的。于是渐渐奢靡起来,饮酒作乐,宠幸妇人。靡靡之音,响彻宫廷。

相较之下,文王是怎么做的呢?礼贤下士,行仁义之道。“日中不暇食,以待士"。为接待来投的人才,一直到中午了还没顾得上吃饭。我们知道曹操的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正吃着饭呢,听说有人才来投,赶紧先吐出来,即刻出去接待。接待完回来接着吃饭,又来人才了,再吐出来去接待......所谓“一饭三吐哺”。周公如此待士,应当是传承自文王。文王声名远播,孤竹的王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善养人到老,相继跑来投奔。

此时的纣王,变的愈加疯狂。横征暴敛,收天下钱粮充盈鹿台。国家资本过于集中,老百姓只能活活饿死。收狗马奇物,豢养存放于宫室。不疯狂能干这事儿?扩建沙丘苑台,置野兽珍鸟,供打猎取乐。老百姓靠耕种生存,他来个“退耕还林”,把耕地改成皇家猎场,当真是名不聊生了。商人最敬鬼神,祭拜先祖,这是国民信仰,他也疏于祭祀了。对待国民,不但要“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还要使他们精神上也受摧残,如此,民心能不尽失?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让宫中男女在里面“裸奔”,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如此胡作非为,就没有反抗的吗?有。百姓怨声载道,诸侯有起兵反抗的,但是都被镇压下去了。鉴于此,纣王采取高压政策,施重刑于反抗者。最著名的刑罚,就是我们熟知的“炮烙之法”。操作方法就是,架起炭火烧烤一根大铜柱,让受刑之人从铜柱上走过,过不去就会掉在炭火中被活活烧死。对待诸侯,其手段残忍。“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九侯是献了女儿给纣王的,因为九候之女不愿参与他们的淫乐,纣王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杀了九侯之女,把九侯做成了肉酱。鄂侯的性格大概是刚正不阿的,向纣王谏言的时候言辞很激烈,纣王一怒之下,把他做成了肉脯。西伯姬昌听说了,私底下感叹。有个祟(一说为崇)侯虎听说了,向纣王打小报告,纣王就把西伯囚禁到羑里。羑里,有史学家说是一个地名,也有说法是一座监狱,总之西伯姬昌是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姬昌也干了件大事儿。用太史公的话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易》倒并不是周文王的原创发明,老早就有的,据传是伏羲氏所作,文王可能是进行了推演,把八卦演变成了六十四卦。

国君被囚禁,随时都有性命之虞,周这边大臣闳夭与众人计议,得想办法把西伯营救出来。于是,求得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宝马,加上诸多奇珍异宝,一并献给纣王。纣王收了大礼,答应放了西伯,说:其实都是误会啊,都怪祟侯虎挑拨离间。西伯回去之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大片土地,换取废除一酷刑,纣王觉得很划算,欣然应允,并赐给西伯弓箭斧钺,授予他征讨四方的权限。

西伯被放回来以后,很低调,广施仁德——但是偷偷的,诸侯很多来投奔的。一些小的诸侯,彼此有争端,会到周来请西伯调解。比如,虞国和芮国的人,本来有争端不决,打算到周来寻求调停。来到周一看,周人彼此尊老爱幼,互相谦让。他们觉得很惭愧,觉得来人家周是自取其辱,未及见西伯便各自回去了。为人君者,固然首先要恩服天下,对冥顽不灵的,那就要威服了。于是,周乃逐年讨伐犬戎、密须、耆国等。殷商的大臣祖伊听说了周的这些举动,深感忧虑,向纣王进谏。纣王说:我是天命所归,他们能有什么作为?西伯连年又征讨了一些国家,包括当年向纣王打小报告的祟侯虎。这个时候,周的地盘应当是不小了,西伯于是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迁都!打算从岐迁到丰邑,就是现今西安附近。

营建新都城的第二年,西伯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姬发何人?便是伐纣灭商,实际上建立了西周王朝的周武王。武王伐纣,顺利吗?

3、从孟津到牧野

武王继位之后,以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为辅。太公望就是姜子牙,后人很熟悉,自不必赘言。周公旦是武王的同母弟,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大概是最早的托孤辅臣,即曹操诗里所写的周公。武王又任用诸多贤臣良将,如召公、毕公等,修文王之业,厉兵秣马,号称继承文王之德而兴师讨伐。这时候距离武王继位,已过去了九年。

这一年,武王昭告天地,而后带兵来到孟津。这次出兵,刻了文王的木像,用车拉着,行于中军。武王此举,倒不是如“死诸葛吓活司马”,大概是因为文王的威望很高,要以此留住那些臣服于文王的诸侯。意思是,文王怎么做的,武王还是会沿着文王的路继续做下去,诸侯不必有疑虑。结果呢?八百诸侯不期而至,会师于孟津。大家异口同声,主张要讨伐纣王。武王此次出兵,也许本来就不过是要看效果,这么多诸侯响应,目的已经达成。至于伐纣,武王有冷静清晰的判断,认为时机不到,或许还是打不过殷商。我们不知道武王是如何判断的,但从后面的牧野之战,我们知道武王这次的判断应当是正确的。武王当然不能对诸侯说打不过,于是说:你们不知道天命,天命所示,现在还不能讨伐纣王。于是班师回去。

武王所说的天命是什么呢?其实是民心。武王要待纣王继续作恶,继续丧失民心。纣王在失民心这方面,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他的哥哥微子进谏,纣王不听,微子极度失望地离开了殷商。他的叔叔比干拼死进谏,纣王怒曰: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是昏君,你是圣贤?让我们看看你的心有没有七窍。《封神演义》里,比干有七窍玲珑心,让妲己设计剖出来后,还能骑马出奔。这是小说演义,事实上比干被纣王剖心之后肯定即刻就死了。纣王的另一个叔叔箕子见此情形,痛心不已,不再过问朝政,索性装疯卖傻,纣王又把他囚禁起来。此时的纣王,非但民心尽失,已是众叛亲离了。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离武王观兵孟津不过两年光景。武王方面判断,是时候了,可以兴师伐纣了。于是武王通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我们要替天行道。

周方面,武王尊奉文王,亲率战车三百辆,精锐禁卫军三千人,出动军队四万五千人,挥师东进,讨伐纣王。诸侯纷纷响应,出动战车四千辆,随武王东征。大军开到商郊的牧野,武王宣读了先前写好的作战宣言,而后摆开阵势,准备进攻。

商方面,纣王集结了七十万人的军队。在军队人数上,商纣方面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可见作为天下之主的殷商王朝,他的实力,是远非周这些小的诸侯国可比的。那时候很多诸侯国,可能只有一城之地,八百诸侯,或许也是虚数,大概只是位于西部周附近的一些小诸侯国,总之加在一起,其地盘较之商恐怕还是小得多。周历多世,文王武王兼并诸侯,经营多年,这时候的国力恐怕也还是远不及商。武王当初观兵孟津,小心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

牧野,近百万军马,双方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商的军队看上去声势浩大,七十万人歼灭几万人本不在话下,纣王或许也是这么以为的。武王挥师向前,以姜子牙为统帅,命三千精锐为先锋,向商的军队发起攻击。这定然带着身死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三千人,冲向七十万大军,那简直是“敢死队”。但他们并不是去送死,事实上也是如此。商军虽众,却无心恋战,他们早就受够了纣王的奴役,他们早就等着被“解放”了。七十万之众,临阵倒戈,后队变前队,成为了武王的大军。

纣王此刻成了孤家寡人,想跑也跑不掉了,于是回到鹿台之上,收拾了华衣珍宝,点火自焚了。

武王立于战车上,手持大白旗,诸侯皆拜于麾下。武王作揖还礼,诸侯于是跟从武王入商。武王入商,商的百姓夹道欢迎。武王使大臣安抚百姓,百姓跪倒叩头,武王再次还礼,而后进入商都朝歌。到了纣王死的地方,武王连发三箭,而后下车,又拔剑挥斩。然后用黄钺砍下纣王的头,悬挂到大白旗上;纣王宠幸的妃子业已自杀,武王如前,“射三发,击以剑”,而后用黑钺砍其头,悬挂到小白旗上。这一波操作之后,武王乃率军撤出。这一系列的操作,是仪式吗?也是做给人看的。人的很多举动往往如此,在外面的表现是为安抚别人的心,以获取权益,独处时试图安慰自己的内心,以寻求平静。

第二天,武王命人修复道路和商的宗社,同时修缮商纣的王宫。修好以后,武王乃正式入驻。百夫打旗作仪仗队,武王的弟弟振铎驾车,周公旦手持大钺,毕公手持小钺,在武王车驾两旁。其他诸大臣皆带剑护卫武王。到了商的宗社,武王南面而立,卫队左右扈从。姜子牙牵来祭祀用的牲畜,其他如召公等也带来各种用具。太史尹佚先告拜上天,说:“殷的末世子孙纣,废弃了他们先王的明德,不敬于天,不祭祖宗,荒淫暴虐对待百姓,我把这些事儿都跟老天您汇报一下。”然后武王接着稽首而拜,说:“我遵从上天的指示,革了殷的命,我今受命于天。”说完,武王再拜稽首。

安抚百姓,祭告上天,这仪式就完成了,周则代商而王天下了。

武王伐纣,称为革命,纣之荒淫暴虐,自绝于天命,天弃之,而周革其命。那么革命之后呢?

4、革命成功之后

仪式上完成了,现在是大周的天下了,可殷民尤其是殷商原来的贵族就真心甘情愿的臣服了吗?

天下初定,人心未稳,这也是周的统治者担心的。

得给殷商原来的贵族块地方,让他们延续商的宗庙社稷,虽然失了天下,但还是可以为一方诸侯的。于是封了纣王之子禄父,让他治理殷地,还给他配了左膀右臂,分别是武王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其实呢,是监视。历史上有“三监”的说法,具体到是谁,各家有些出入。殷商原来的百姓呢?他们世代为殷民,在传承和感情上,还是留恋殷商的。周的做法是分而迁移,一部分西迁到原来周的统治区,另一部分迁移到周分封的各诸侯功臣治下。

说到分封,这是周的政治制度,准确说叫封建。封是定边界,建是立国家。周天子治天下,诸侯治国,大夫治家,合起来就是家国天下。贵族之中,士管好自己叫修身,大夫管好采邑叫齐家,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叫治国,周天子统御四方叫平天下,合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革命成功之后,姜子牙为最大的功臣,被封到了齐国,周公旦被封到了鲁国,召公被封到了燕国......其他功臣谋士各有封赏。包括装疯被纣王囚禁的箕子,武王释放了他,本来也是求教重用的,只不过箕子不愿背弃故国,拒绝了武王的好意。据传箕子后来逃到朝鲜,武王听说后,便封其为侯,让其立国,是为箕子朝鲜。

封完诸侯,武王回到周故地,夜不能寐。周公旦问武王何以如此,武王回答:我觉得还没有得到上天的保佑,不足以使我大周安定。怎么才能安定呢?建雒邑。这个位置,南北兼顾,又有河流屏障,且离周室不远,是统御天下的中心之地。雒邑营建完成,武王乃“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换言之,就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因为天下太平了!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战争的来龙去脉

    中国历史所载最早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大概就是武王伐纣之战。牧野一役,周灭商而定天下。这一战,成为历史的经典,似乎摧枯拉...

  • 昆阳之战失败后的惊人惨象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战争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爆发于王莽统治下的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

  • 周武王和白起谁厉害?

    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逼死纣王,打败商朝七十万军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以少胜多的战争,而这场闻名天下的战争就是牧野之战。...

  • 胜者先胜而后战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少之又少,发生了也只是踩对了概率的点。 战争常态是以多胜少。 古代的战争,兵力代表实力。所以再...

  • 选择对的时机说话

    中国人做事情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历史上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成因都在于此。 而我们说话,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我相信...

  • 赤壁之战战场在哪里?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那么,大名鼎鼎的“赤壁”到...

  • 从来就没有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历史上,对战争的描述从来不少,那些最让人瞩目的,往往是对历史走向影响重大的,如果还是以少胜多的案例,战争史上添上...

  • 官渡之战的一点感悟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袁绍以十万大军倾巢出动攻打曹操不足一万多的兵力,后来以失败告...

  • 10 将军:怎样在竞争中胜出-《得到大学》笔记

    脑图笔记: 思考 首先,此篇文章的一个观点震撼到我:所有已知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是以多胜少,从来没有以少胜多. 其...

  • 简书小故事(霖诗诗篇)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A5%...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战争的来龙去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un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