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主题的内在逻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命运是道,自我是“一”,关系和动力是“二”,思维、身体、情感是“三”,觉知、空间、创造和现实是“万物”,自由和无常是“万物归一”是自由,复归于“道”是无常。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 活在真实世界中,在外部世界活出来。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关系。
活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自己。
- 首要的是,我们需要界限,需要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自己的身体、意志、感觉、情绪、伴侣、家庭等等···
-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进行“强迫性重复”,或者说轮回:
如果你学会了痛苦,你就会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会重复信任。
如果你学会了幸福,你就会再创幸福。
自我实现的预言7篇·武志红心理学·命运主题一
1.英雄之旅
我爱你,你给了我积极的反馈,我感觉到了,非常感谢你。
这也说明,我的世界,缺乏反馈。我自己也曾说,反正也没有人爱我,我也不抱什么期待,同样的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爱。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尊重自己的感觉, 这是一流人士的共同特点。
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一个人的外在现实,是由他的内在意识所决定的。
不能再外部世界做自己的生命,就会倾向于将自己适当封闭起来,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向世界中自己说了算。
懂得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懂得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不代表对外部世界的妥协,而是一个强大自我的生命力的展现。
2.预告 | 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常说、常表达、常暗示出来的东西。
3.潜意识就是命运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关系。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看到他的内在想象,也可以通过他的内在想象,看清楚这个人的外在命运。
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问题是,你在做决定的时候,知不知道某个选择的好处是什么。
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今日得到:
- 我们的外在命运,是由内在想象决定的,特别是我们潜意识层面的想象。
- 要特别重视一个人经常说的话,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把一句话说了三遍以上,这句话就非常重要,值得好好探讨。
- 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问题仅仅是,你是否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
4.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因为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话的预言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具体化”的对话技术。
人的两层自恋:
- 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 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一份这样的自恋,叫做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自在舒服。
今日得到:
- 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因为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话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 自恋的两个常见表现是,追求“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
5.改变,从体验开始
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改变,从体验开始
当我发出一个预言后,为了维护“我是对的”这份自恋,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预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预言。
觉知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有体验帮你去实现。想改变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一样需要体验。
如果只有意识上树立了这个目标,而潜意识上却是自卑的,那样就只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不会有正向的结果。
在讲课前,回忆一下成功的讲课经历;推销员,从一些优质的客户,或者推销一些容易卖的产品,体验成功的感觉。
你想要什么人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地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你曾今达到的高度,就是你能达到的高度。
今日得到:
- 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你的预言,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 如果你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给自己制造机会,体验更积极的预言;
- 你还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我过去在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你的回忆,让自己去体验当时的感觉。
- 远离人群是最大的浪费,只有孤独没有关系,就是地狱。
6.别去切断沟通和探索的可能
一些真理、至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懂得它们,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碰触它。
自恋是核心,需要更丰富完整的展开。
深入一点看,“我也不知道”?
- 你无形中,完美的自己应该什么都知道,而不知道是一种羞耻;
-
也许你的家庭中,你的童年,总有人要过渡询问你,去抓取你的想法,这让你有被入侵感,于是你要用“我也不知道”并且“我真的不知奥”这样的两句话来抵挡入侵。“我也不知道”是给对方说的,而“我真的是不知道”是说给自己的。
如果是这样,你就要意识到:你是多么讨厌别人的入侵,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对方。
我们的确常常在关系中、在人生中不能做自己,缺少自己说了算的空间,所以变得被动消极。
不能自己说了算,于是把自己藏起来。藏起来,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去争取自己说了算的机会。
别恨自己的消极,要去理解它,给它以拥抱、耐心和爱。
7.不要太急着说“是”
没有人理我,没有反馈,没有存在感。一直都是被忽视的存在,在家里,在学校都是如此。我以为努力、优秀是跟别人打交道的关键,我们只是跟优秀的人“玩”。其实我真实的发现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喜欢那些“常”联系的人,我们都会认知吝啬,我们都会只看表面,没有多少人会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去看你的内心和实力,真相也许一直就不那么重要。
我们会喜欢那些情商高,会调动气氛,会讨自己喜欢让自己开心的人,讲一些玩笑话,讲一些“乌合之众”的语言,把大家拉至一个水平线,大家“平等”的状态下,从而获得满足感。
满足了心里和生活的伙伴的需求,满足了生活中任务和责任的需求,人们也就不会去想其它的东西了,也许并不好,但是还OK,那就凑合着过吧。这样好的东西就被埋没了,或者说,好的东西应该要聪明一点,可不要自掘坟墓,不要身处险境不自知。
我们太容易说“是”了!
不,是一个美妙的字,当一个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自己和养育者之间划了一刀,告诉养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
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不”真的是最美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表达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被弄丢的“不”?
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
如果你不立即回应,如果你没有听到我的话,我会觉得,我刚才那句话错了,你不喜欢我,我生气,我恨你,但我不敢承认我恨你,所以觉得你恨我,才不回应我······
当我们太容易说“是”,而不能说“不”的时候,我们在关系中会表现得貌似很友善,但在态度上就会是消极、被动、封闭的,甚至是沉睡的。
“好累,好困,好瞌睡!”“麻烦死了,算了!”“一点感觉也没有!”“我累,我想睡觉!”。从小到大没有什么是我自己能够决定的,我每天都在替别人过人生,所以每天都浑浑噩噩的,总觉得睡不醒,因为只有梦里,我才是我自己!
这份沉睡,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至少在瞌睡、沉睡和困顿中,他们是自己说了算的。
缺乏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太多生命力就没有别唤醒。
在和人交往中不敢将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总是觉得真实的自己很不好,以至于始终无法跟别人主动的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不要浪费时间”。
在人群中不能做自己,不能有说了算的感觉,所以远离人群,因为在远离人群的孤僻中,是可以尽可能多的控制一切的。
因为没有“关系”,因为只有孤独,那么一切美好都没有了意义。
生命是非常矛盾的,我们需要说了算的感觉,但我们同事又要活在关系中,能处理好这两者的矛盾,才能感觉到幸福美好。
至少在自己的事情上有说了算的空间,我们就会享受关系。
不进入关系,生命就会被浪费,或许是最大的浪费。
所谓自恋,其实就是希望,在各种事情中,“我说了算”。
一定要放弃的念头。
如果爸爸不能被“我”说服,“我”就会产生毁灭欲,所以要通过放弃——也就是毁灭掉这件事,来表达“我”的意志;我不能达成在这件事上说了算的需求,我就在毁灭这件事上说了算。
懒,看似是因为懒惰,但其实是,不敢去尝试。
因为尝试意味着,“我”得去做寻找,然后“我”被暴露了,如果有挫败,就意味着,“我”是没有能力的。
正能量:
- 我相信你。
- 我肯定可以的,你相信我。
- 好,就这样。
- 我就是我,就真实,可以不完美,可以不完整!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低迷时期····
对付低迷,最好的办法是回想你曾今最成功的体验·····
觉知:
我内心知道心理学和经济学是最系统化的,收获最大。
但是我时间充裕,却只看了心理学,经济学一直落着,快三个月了,只是翻一翻而已。
不敢释放自己真实的自己,不敢变得强大,对强大有恐惧和害怕,潜意识对家庭的责任害怕,看父母和大姐。
内心总是藏着掖着,不敢暴露,内心有什么东西没有被唤醒。
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低迷时期···
对付低迷,最好的办法是回想你曾经最成功的体验···
比如优秀的推销员,每天会先推销最容易卖出的东西,获得成功的体验···
所以在处理棘手问题的时候,回想你曾经成功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权威期待的力量6篇·武志红心理学·命运主题二
1.预告 | 权威期待的力量
特别是我们的自我还比较弱小的时候。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叫做权威。
从小我的家庭就向我传达这样的声音:
1. “劳碌命”
2. “四毛都,大家都很看不起”
3. 我是家里恶魔、坏蛋的替身
我觉知到,“你”(home)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去你那里!
我觉知到,我总有一天会回去的,只是不是现在,或者不是那里。
今日得到:
- 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我们自己说的话,就像是生命预言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成为了自己的认知。而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我是对的”,我的认知是正确的,那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2.罗森塔尔效应
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得到回应。
什么是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甚至可能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打心眼里的态度、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远远的胜过语言。
今日得到:
-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这就是权威期待的力量。
- 自我实现的预言,源头很可能是权威对我们的期待。
3.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由衷的喜欢和满满的开心。
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你可以想象,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如果你真心是为了利益去做事,你的行为会合理很多。企业家和管理层,对员工发出积极期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还是在追求自恋。
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招人才,但最后却是这种情况呢?
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格局: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王国,而他 是最优秀的国王,其他人都不如他。虽然这种局面损害了他的利益,却也满足了他的自恋。
觉知:我要报复,我要把这股压在我心里的力量打击回去,这个家,我是受够了。
我要表达我的攻击性,告诉你们,我是人,我是一个生命。
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也充满攻击性。__不只是尊严,还要向外扩张,使生命得以舒展。
你成年了,不是小孩子了,不用那么听话。
想控制我?我“打不赢你”,我就走,我就逃离,远离你。
今日得到:
- 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对方积极的期待。
- 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4.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的时候,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
美国心理学家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其实还有比物质奖励和金钱奖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父亲的开心。
父亲给他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期待,而是架起了父子之间的通道,在这个通道里,有爱,有热情,有生命力在流动,他感觉到喜悦与饱满,还因此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动力,去追逐卓越。
只要努力做出成绩,其他的一切自然都会拥有。
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今日得到:
- 自恋:因为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命运轮回的基本。当内心的自恋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时,就会忍不住去压制别人,这样一来,自恋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但当自恋发展的比较成熟时,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
- 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负面等权威的期待,会对我们造成重大影响,这份期待会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成为一种影响命运的力量。
- 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而这两股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最好的情况是,如果这两股能量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最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5.问答 |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积极期待分两种:
- 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 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抱持的态度,也就是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精神分析,知识在视图搞清楚,人性是如何运作的,而不去分对错好坏。
当我们把一些观察到的道理给固化,去区分对错好坏的时候,就会影响人的前能发挥。
一个人说你差的时候,其实是她担心自己差。她是在说她自己。
在积极的期待中,最好的状态是不含诱惑的深情。
6.问答 | 不要急着改变,改变正悄悄孕育、发生
不压抑愤怒的感觉,是多么的爽。
“破掉”潜意识,就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来,当这份觉知发生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你会发现,所谓的自我,是慢慢形成 。既然是慢慢形成的,那就可以慢慢被改变。
她放下了这份对“别人的目光”的关注。
可能他被覆灭当做灾星的体验,太痛苦了,他不想要这些,所以想毁灭这些体验,直接用一个好的自我期待或权威,重塑自信。不要否定自己。
得不到就要毁灭
记录我真实的心理:父母,请给我的生命留些可能,让我自己去闯一闯。我是我,你们是你们。
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奢侈品!
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看似是多余的装扮),是不是大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呢?会给孩子留下虚荣的“计量”吗?不过好的是,孩子有好的体验,有足够多的关注和爱,会有一个不错的人生,这得感谢一个叫“母亲”的人。
权威期待的力量
作为孩子的权威,批评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如果你不能发自内心地肯定他,就需要找另一个权威去鼓励他。
权威的期待,会强有力地影响一个人。
如果你想要被你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对方积极的期待。
她曾今一直是孤身一人
第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生活,非常愉悦
以前走了太多弯路
修炼了太多杂乱的功法
导致后继乏力
这一次我一定要找到最适合的功法
从头开始
担心你遇到麻烦,接应你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6篇·武志红心理学·命运主题三
1.预告 |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什么是好的状态?
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整个世界都像一个竞技场,我们需要再这个竞技场中,激发出自己的潜能。这不仅会带来实际的好处,还会让你体验到,当你的潜能发挥到淋漓尽致时,你会有的高峰体验,而且最终会走向自我实现。
2.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你用正确的方式击球,而且干得不错,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但如果你只是顺气自然地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骄傲,也许甚至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这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满足感。
自我满足感就是自恋,它在强调“这是我的胜利”,“我”必须要有这种东西,才能满足。相反,如果达成的这个成就,不能给我提供“自我成就感”,“我”甚至不想要。
当你强烈地需要一个人承接你的失败感,做你的“背锅侠”的时候,你会找比你差很多的人做伴侣、做商业伙伴,还会对你的孩子发出强烈的负面期待,让你的周围聚集一些失败的人,最终使你活在失败与痛苦中。
今日得到:
- 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生理结果,而是在追求“我”自己的成就,我个人的“胜利”,这就是自我成就感。
- 自我成就感的对立面,是自我挫败感。也就是说,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我’’’的失败”。这样的自我挫败感,会影响我们发挥潜能。
- 在团队作战中,追求自我成就感的人,会试图把他的自我挫败感转嫁到队友身上,这会影响整个队伍的发挥。
- 要想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就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3.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你认为我就等于头脑。那头脑就会变成主人,它会去做一件事,评判。
绝对多数人都会有这个心理陷进,就是“我”等于我的思维和意识。
为了不经历“我是错的”这种自我挫败感,我们就会使劲去避免一些东西,这一使劲就造成了紧张。
抛开一切想法,不去感受你意识的变化,不去评判自己不好的动作和表现,也不去表扬自己。
秘诀是不要去思考,让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平静下来。说的容易,做起来好难哒。
人往往会陷如一个心理陷进,以为“我”的意识和思维就能代表“我”,而忽略了身体和潜意识里的“我”、这会让我们陷入“对和错”的判断里,让我们变得紧张。
今日得到:
- 加尔韦认为,自我有两个部分,“自我1”和“自我2”。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 思维是很好的分析工具,但如果我们认同了“思维我”,就会陷入对事物进行好坏对错的评判里。为了不让自己犯错,不让自己有自我挫败感,我们就变得紧张,从而影响自己的潜能发挥。
- 潜能发挥其实就是,你潜意识里的“真我”和事物的“真我”相遇后,你的“自我”会消失,时空感会发生变化,你会专注在具体的动作里,从而获得高峰体验的感受。
- 加尔韦的教练法,简单概括就是,放松的专注。
4.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霸气是什么?
其实就是追求自恋时的决心和信心,就是我必须赢,我也坚信“我”会赢,我不接受“我”输的状态。
女人的品质是“在”,她只要存在着就非常重要;而男人的品质是“干”,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追求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才能找到存在感。
这点,重要无比,老实说,我看见女人就能在烦躁中安静下来,就连睡觉,呼吸也自然地能调整过来。
母性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母亲对孩子的一切都会给予肯定的回应,所以母子趋向融合;父性则是提供秩序、界限与力量,要把家庭撑开,父亲就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性,他要赢。
在充分展开的竞争过程中,我们的人性会完全展开,当人性被全面地展现,我们就可以去完善它。
今日得到:
- “身心合一”的确会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但竞技场上的王者,其实都有舍我其谁的霸气,他们在强烈地追逐“我必须赢,我比你强”的自恋。
- 追求“我比你强”的竞争,是人性的基本动力,它在竞技场、社会和家庭里都存在。
- 在激烈的竞争中,人的能力会增强,人性会充分展开,我们会因此看到自己的人性,并且会完善它。
5.问答| 别忘记你的身体
你什么时候曾今有过印象深刻的“高峰体验”呢?
- 收获巨大的时候;
- 喜欢上女孩子的时候;
- 全身心放开自己的那几秒;
- 做梦的时候;
- 跟一个肯定自己,让自己放松的人在一起、聊天、交流的时候···
共情最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来的,它的操作性定义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共情只是一个【澄清】技术吧,对方讲了一番话,我试着去理解他,并问对方,我这样理解你的话,不知道对不对。”
头脑不能建立和对方的链接,只有身体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链接。
你鞭策自己时,会恨上这份鞭策。鞭策其实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导致的恨,加在一起,会切断我们做事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心流。
界限在我的理解是活动的,可变的。
如果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尊重你的感觉。这不仅是面对其他人时的态度,也是面对父母时的态度。
也就是说,当因为养育孩子的问题,大人起了冲突,甚至大人与孩子起了冲突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说: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请记住,尊重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相信大人等权威对你的评判和建议。
催眠中,催眠师会不断说:放松,放松。放松,是为了放松掉肌肉和骨骼的进展,而每一个肌肉和骨骼的进展,都对应着一个进展的头脑意识层面的思维。所以,当全然放松时,意识也就被放下了。
6.问答 | 身心合一是瞬间,准备是王道
看到并放下你的自恋,然后才能与实务本身建立起链接来。所谓潜能发挥,本质上是链接与合一。
竞争会将一个人的人性更好地展开,然后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完整人性。
自恋性竞争,推动着我们去追求变强、变卓越,这是一直存在着的力量;而在关键性的决策时间,如果你能放下头脑自恋,信任身体,进入身心合一的境界,你就能产生奇迹,甚至神迹。
平时做好准备,而关键时刻,可以使用身心合一的方法,让自己超常发挥。
自恋是燃料,而头脑是分析工具,你只需要注意,别把头脑分析出来的东西,去做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并偏执坚持就可以了。
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即便你真洞见到了“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真有了高峰体验,也不能把它当做一切,而忽视了平时的准备。
自恋性竞争的力量无时不在,接受它的推动让自己变得更强;在关键性的决赛时刻,放下自恋与头脑,信任身体,创造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自恋性竞争中,我们要对它有觉知,通过觉知去减少或适当控制自恋,因为它会给我们的人机关系和事业带来伤害,但同时,我们也接受它,甚至是充分释放它,让它的汹涌澎湃的力量,驱动着我们,去展开我们的生命。
当你想做一件事却发现做,不到很难的时候,可能是潜意识不认可。
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不一致时,孩子的发展就会被扭曲。
父母最好的期待,是期待孩子成为他自己。最好的做法,是支持孩子走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希望孩子成为父母自己想要的孩子。这样的话,这也是对孩子的入侵。
关于孩子具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好要放下你的自恋性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裁判怎么做,会决定这个竞争关系的走向,一个好的裁判,会让竞争良性发展,一个差的裁判,会让竞争恶性发展。
父母不要太过于使用自己的裁判角色,而去怂恿孩子竞争。因为我们的自恋性竞争的力量和热情已经够强大了,它不需要被加码,它只是别太被压抑即可。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很多生活中的挑战,就像比赛一样,时常让人觉得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你得放下对错的判断,信任身体,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上。
抛开一切想法和杂念,不去批评自己,也不去表扬自己,只是去做。
你会发现,“我”一旦消失了,会迎来自己的最佳状态。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5篇·武志红心理学·命运主题四
1.预告 | 读懂你的人生脚步
人生脚步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
在看戏的过程中,表面上你是在看别人的戏,实际上,很有可能也是作者表达出了你自己内心戏的剧本。
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地方是,人性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2.一切都是自传
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
而你的人生,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
很多影迷如此热衷于他的电影,也都因为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周星驰的电影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这些故事触动了我?
天啊,难道是因为,这也是我的故事吗?
今日得到:
- 导演、演员和小说家创造出来的出彩作品,常常源于他们的自传。
- 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它在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尾几个部分。
- 那些最打动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重要“人生脚本”。
- 那些最打动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脚本”。
3.轮回,是为了疗愈
“强迫性重复”,这是“轮回”,其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孩子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我们太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强迫性重复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
后来,她的生命每一次重复强悍的时候,常常也意味着,她在重复一份被忽视的痛苦。
在她两岁半时发生的这份创伤情景中,她是被动的、资源匮乏的,她只能承受,然后靠发下“自强”的誓言,创造了强悍的人格特质,但是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她有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的巨大痛苦是无能为力。面对家人、感情、受难的人,我明白她们心底感受,但此刻我就像一个哑巴,我帮不上一点忙,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挣脱不了这无形的牢笼。
今日得到:
- 强迫性重复的意思是,人们会主动地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这个“轮回”,其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 我们不仅会强迫性重复一些创伤的体验,好的体验我们也在重复。每当我们重复一个体验时,一个相关的神经回路会被加深,这是“印刻效应”。
- 在强迫性重复这个过程里,我们也获得了新的可能性,去疗愈原初的痛苦,这是“轮回”的意义所在。
- 有了对过去经验的觉知,强迫性重复才有意义。
4.你想要什么样的自传
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
我不断地强调活力,在无情地剖析中国式好人。
一个人记忆最早的事,或者记忆最深的事,都是他的生命隐喻。其实,这个生命隐喻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梦,或者一直在做的梦。
在这个认识自传的方法中,关键的不是事情,而是在这个事里,你的情绪情感,还有你因为整件事发出的心念。
5.问答 | 如何读懂自己的生命隐喻
“四念住”精细地觉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变化,以中正、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地观察。
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中,你越是能回忆起更多的细节,就越能全方位地回到当时的时空里,并唤起当时的种种心里变化。
“法念住”:中正、不带评判地去觉知,这份观察里出现怎样的东西,就是怎样的东西,不修改,如是如是。
“流动,而不成为”:让一切感受与想法流经自己,不压抑不克制,任其自由流动,但不去认同。
我们防御的,主要是不愉快的体验,我们把不愉快的体验和自己的意识隔离,所以导致潜意识的产生。
“我虽然是北京大学读的心理学本科和硕士,但其实直到我2005年开始在《广州日报》做心理专栏后,我的内心探索才真正有意识地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我才形成一个信念”:
不能逃避自己的任何体验,要拥抱它们,让它们流经自己。
轻易不要找自学成材的,而是要找在一个体系内得到过系统学习的,无论是佛学,还是心理学,都一样。
这是你的“生命隐喻”,我们别急着破解它,我们可以把这个当成本学期的作业,慢慢从各个角度出发, 试着理解它。
认识,其实都在“强迫性重复”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进行“强迫性重复”。
如果你学会了痛苦,你就会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会重复信任。
如果你学会了幸福,你就会再创幸福。
01.自恋与尊重你的感觉·命运主题复盘4篇·武志红心理学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6篇·武志红心理学·自我主题一
1.预告 |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 自我稳定性:分数越高,就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越结实;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越会固守着自己的自我;
- 自我疆界:一个人的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 自我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 自我的组织力:一个人能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2.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
精神分析特别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老师做学生的容器,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容器。
这个容器容纳什么?就是对方的情绪,也包括活力。
当来访者有强烈的情绪喷发的时候,你作为一名咨询师,你的自我能不能像一个结实的容器那样承受住,不至于被来访者的情绪给弄得濒临崩溃,或者出现大的裂缝。
今日得到:
- 人格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经验性总结,另一种是统计学研究成果。前者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后者有五大理论。
- 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 自我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量相对的外壳,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自我如果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的外壳,是什么质地的,,是有弹性的皮肤,还是破网兜,还是树皮、钢板、石头与墙?
- 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或“你”,例如自我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我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
3.自我的疆界和力量
自我疆界小的人,他的自我只能笼罩一个很小的地方,而自我疆界大的人,他的自我,能伸展得更宽广。
自我的力量,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我”本来就具备的力量;而自我的疆界,讲的是一个人对“你”的感知和态度,这个“你”指的就是外界。
如果一个人将外界感知为敌意的,那么他就会倾向于缩小自己的疆界。
因为你的自我疆界更为宽广,你到了一个新地盘,你有要占领的欲望,至少你觉得,在这个新世界里,你是能基本控制局面的,所以你不紧张,而是兴奋。和新鲜事物或人建立起的关系,都让你感觉,你的自我变得更饱满。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自我疆界太过于狭窄,你想拓展它,那么,可以好好去觉知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也可以不断尝试换各种新环境,去和这些新环境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今日得到:
- 自我的疆界,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能伸展的空间。自我的疆界和掌控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感觉到,到了外部世界后,你失去了掌控感,那你就会缩小疆界。自我疆界的根本,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太友好的。
- 自我力量的大小,似乎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因素。不过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感知,未必对。
- 在关系中,自我的力量是“我”的事,而自我的疆界,则取决于对“你”、也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自我疆界,那就可以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关系做起,因为,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你”,是孩子面的的最初的外部世界。
4.自我组织力
自我组织力,指的是自我重组的能力。
“困而学之”: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才知晓“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急于学习和实践的人,是再次一等的人。
**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在高压下,会担心自我瓦解,于是尽力地去维护自恋,这时候他只能听得进去满足自恋的信息,而排斥伤害自恋的信息。
在高压下,你是维护自恋,还是尊重事实本身。**
提供一些“匮乏性的环境”,逼出对方在高压下的一些心理机制,才能做更细致的觉知。
今日得到:
- 在我组织力就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或者被击溃而瓦解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地组织起来。
- 在高压下,低自我组织力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花刺子模国王信使”的局面,也即是之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像看不利的信息,以此来维护自恋,强调“我还好”、“我还行”。相反,高自我组织力的人,会在危机中,仍然做到尊重事实本身,于是能洞见到一些机会,将危及变成机遇。
- 不要和人性较劲,对于自我组织里差的人,多鼓励、少批评,适当的时候要懂得自保,避免被“花剌子模国王”拿去“喂老虎”。
5.问答 | 如何识人
怎么去使用聆听身体的招数呢?
秘诀就是,专注地听别人讲话,并且留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体上,对自己说,欢迎对方的所有信息穿过自己身体。
根据这样的个人好恶去判断人,常常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你和 ‘我’”亲近,所以你和我一样好;你和‘我’疏远,所以你不好。
6.问答 | 完善自我的关键
每个人都需要在丰富的关系中,借助各种好的回应,来完善自己。
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对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笑容,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 对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给予支持;
- 对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
- 对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匮乏性环境”,逼他更好地认识自己。
形成成熟的时空观,也就是,你要知道,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需要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用积极投入,来换取积极回应的。
如果你能持续地发出声音,锲而不舍,那么世界也会积极地回应你。
一般讲魔鬼般的细节,一个人就会真实地呈现自己。
通常,没有做事情的力量,是为了避免自恋被打击,因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做事失败以后,会导致自我攻击——“你太差了”,然后为了避免自恋被打击,之后就很少去做事情了。
合理选择,从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入手,并且持续努力,不断地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你会越来越有信心。
- 自我灵活度的提升,关键在于感性。因为灵活度差的人,常常会用理性的头脑把自己包裹起来,所以不断地去学习变得更感性。
- 自我稳定性的提升,给自己制造一个稳定的外部容器,然后,这个稳定的外部容器,会慢慢内化,让自己的自我变得更稳重。
- 特别重要的是,形成成熟的时空
- 在遇到重大压力时,自我组织力低的人,容易自我瓦解。他们会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来维护自恋。当听到不利自己的消息时,他们就会愤怒。
- 如果能在危机中,仍然做到尊重事实本身,就能洞见到一些机会,将危机变成机遇。
自我组织力
在遇到重大压力时,自我组织力低的人,容易自我瓦解。
他们会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来维护自恋。
当听到不利自己的消息时,他们就会愤怒。
如果能在危机中,仍然做到尊重事实本身,就能洞见到一些机会,将危机变成机遇。
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6篇·武志红心理学·自我主题二
1.预告 | 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就是本能;超我,就是道德。
本我,就是野性;超我,就是德行。
刘慈欣: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如果深入地去看不同心理大家们的思考,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从不同的视角去讲同一个东西。
2.本我、超我和自我
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的自我理论:
- 自我1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它的语言是文字;
- 自我2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它的语言是图像。
今日得到:
-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找各种欲望的满足。
- 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着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 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自我再它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说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即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 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我和自我期待的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从这个角度看,又和我们第一周的内容联系起来了。
3.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
本我中的兽性,像极端的性欲、攻击欲等等,太可怕了。
所以,要倡导“成为你自己”这个想法的时候,你本身应该抱着这样一个假设: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东西。
罗杰斯对自己我的定义:“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般对思考特别重视,但会忽略体验。因为思想是有迹可循的,但体验好像不容易捕捉到,看起来还是一种可怕的存在,像深渊一样;人们重视思想,还因为思想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可以有逻辑结构,这让思想有了一种美感,还可以让人对思想产生控制感。
思想虽然很重要,但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感同身受)。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必须通过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脸一样。这个镜子中的形象就是镜像,但是镜像不是我们自身。
你必须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关键体验,还有这些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你才能真正知道这个人是谁。
具体化,必须把一个体验发生时的现象场勾勒出来,一个人的记忆才会被提取,而深度体验才会被唤起。
这样一来,我的体验就会被你看到,就相当于,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体验,我就感觉,你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爱!
所谓“我”爱上“你”,其实是通过“你”来看见“我”的一个过程。
今日得到: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流派的两位大师级人物,罗杰斯提倡“成为你自己”,而马斯洛提倡自我实现。
-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切体验的综合。体验与思维,是实体与镜像。思维因为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所以被人类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碰触到他的体验。
- 现象场是罗杰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重大体验与它发生时的时空的综合。
-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两个人,如果深入了解了彼此的现象场,再四目相对四分钟,都可以爱上彼此。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碰触他的深刻体验。
4.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抱持: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如果父母还做到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思议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孩子把这个保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我想多数人都应该有过很直观的感觉吧,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或许是,野性生命力,正是生命力本身。所以,才有那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这两年来,我的身体和心理是有生以来最好的时候,而之所以如此,就是感觉原始野性的生命力在复苏”。
温尼科特鼓励每个人都去伸展自己的能量。在我的理解里,一个能量球可以有这么几个维度:
- 状态:它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的;
- 色泽:它是多彩的,还是灰白的;
- 内在:是流动的饱满的,还是僵硬的干瘪的;(我的是干枯的)
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失败、懦弱、封闭、退缩、积压
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成功、坚强、开放、进取、释放
你最野性的时候,是怎样的?
“虐死猫”的那种感觉,一种:跟我玩,我“玩死你”的魔鬼在涌动! 控制者猫,让猫按自己的意志在调整,不要乱抓东西,不要爬上去,不要进来。
把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时候,是我最野性的时刻。
今日得到:
- 抱持性环境: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咨询师对来访者,领导对下属,都可以去提供抱持性环境。
- 足够好的妈妈:对立面是“匮乏的坏妈妈”和“完美妈妈”,它的标准翻译应该是“刚刚好的妈妈”,或“60分妈妈”。
- “抱持性环境”和“足够好的妈妈”,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他建议该这样养育孩子: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 温尼科特将人的自我视为一个能量球,能量球可以是伸展的,也可以是萎缩的,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灰白的。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能量球。
5.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进入他的现象场,体验到他的体验。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一个人,低着头,默默地、面带微笑的、内心充满幸福在吃着饭,家人在旁边自说自话,就这样,我吃了5碗饭,感觉很满足,而且还把桌上的菜都一扫而空。我这是需要,别人理解我的感受。
6.问答 | 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我认为,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而是为了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在孩子幼小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保持性环境,但随着孩子的能力不断增长,父母就需要给孩子逐渐设立一些限制。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我鼓励你伸展你的生命,活出你的野性,但我不会接受你严重攻击我。
想要获得一个人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就要获得这个人的一切体验并了解这个人的现象场,只要和别人深入交流,并感同身受去替别人考虑, 那么就能建立彼此的关系。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如果你想走近一个人,就尝试认识他的现象场。
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关键体验,和具体的那些细节。
了解体验,是认识、走近一个人的根本。
有了之前的基础,你们再对视4分钟,就很有可能爱上对方。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5篇·武志红心理学·自我主题三
1.口欲期:吃货的缘起
“学心理学的懒省事的方法:别非得要求自己一定听懂,能听懂多少就听懂多少,对于自己特别有感觉的部分,就务必要深入学习,涉及到的方法,也试着去使用。因为我个人觉得,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首先是建立在体验上的”。
关于口欲期的心理,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 婴儿要用嘴吃东西,这是婴儿的头号需求。如果婴儿期,一个人常被饿着,那这个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
- 婴儿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是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 这一阶段的意象,就像婴儿的嘴与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着无限的含义。
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展现在这一关系之中。所以,需要有意识地,让小婴儿和妈妈的乳房建立一个良好关系,这样婴儿就会感知,世界一开始就是欢迎他的,一开始就是友好的。
今日得到:
-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也即性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 口欲期的阶段,是一岁前,这期间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
-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有两个心理现象——固着在这一阶段。退行是指当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发展受挫后,会退行到低级阶段,为的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满足。
- 作为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口欲的固着和退行,是最容易发生。
2.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
自由联想的练习中,你自由想到的内容很重要,你卡壳的地方一样很重要。如果你突然联想不下去了,精神分析师会问你: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愿意想到的?有什么体验是你不想碰触的?(问自己)
而旁观者,却可以轻松地看到这一点。
“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创造物,并且还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
你之所以一直挣不到大钱,可能是因为你对大便的态度有问题,因为它可能影响了你对自己其它创造物的态度。
向前找感觉,向后找态度。
在你的这个感觉产生之前,还有别的感觉产生吗?
特别是刺激产生时的第一感觉。
“对你这个感觉,你有什么感觉产生?”
强调的是对一个感觉的态度。
今日得到:
- 肛欲期,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感中心从口欲期的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
- 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创造物,我们如何对待这个创造物,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我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各种创造物。
- 除了创造物,大便也是人的第一个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带给孩子巨大的掌控感。
- 幼儿如何对待自己的大便,自然是父母等抚养者决定的。这时候,我建议不要太严格地训练孩子,要让孩子形成自律自制。
3.心理罪:俄狄浦斯期
“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流动而不成为: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
妈妈不给儿子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爱你爸爸。爸爸则不给女儿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爱你妈妈。在具体行为上,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孩子进入三岁前,必须把他们从父母的床上赶走。
特别是男孩,如果年龄挺大了,还和妈妈在一张床上,这就是“流动并且成为”了。他们内心中,会觉得打败了自己父母,他们的俄狄浦斯情节可能就此得到了满足,但是我认为,这可能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付出代价,导致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就是,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
她有时会配合孩子的这种自恋,说,哎呦,你们可不得了,你们真是比妈妈厉害多了!有时则和她们嬉戏打闹,把强烈的竞争,变成一场游戏,游戏到最后,女人们有时会抱着她说:妈妈,我太爱你了,你和我一样强!有时,女人们则说,妈妈,还是你厉害,我长大了能和你一样就好了。说这样的话时,这是女儿在对妈妈表达认同。
今日得到:
- 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行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像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行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 这一阶段的心里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行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行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同性。
- 俄狄浦斯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4.潜伏期和生殖器
你不能独占一个人,爱都是要分享的。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互相PK。我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力量,我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我还可以认同对方的强大。
如果看CBA比赛,我就发现,球员在进球后,普遍会缩一下身体,就好像是表达了自己的强大后,要立即表达自己的无害。即便有庆祝动作,这份庆祝,也不像NBA球员那样酣畅淋漓无所顾忌。我个人觉得,一个是,竞争欲被祝福了;另一个是,竞争欲被压抑了。
6岁后,孩子要进入学校了,这时学校和社会还是会把他们视为孩子,而给予优待和保护,但再也不可能像在原生家庭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性环境了。在孩子上学前,好好照顾孩子
12岁后,孩子的身体和能量,都在急剧想成年人发展,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能量无穷,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进入所谓的“残酷青春”。
- 口欲期,1岁-3岁,快感中心在口腔部分,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处基本信任,也就是一个人由衷地相信,外部世界是愿意满足他,让他吸收养分的。
- 肛欲期,1岁-3岁,快感中心在肛门部位,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处基本自主感,孩子发现他可以基本按照自己意愿,去控制大便,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也将影响他对自己以后各种创造物的态度,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
- 性器期,3岁-6岁,这一阶段孩子发展的是竞争性与合作精神,也是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 潜伏期,6-12岁,开始变得对同性更感兴趣,这一阶段特别要学习的是和同性伙伴的合作关系。
- 生殖器,12-20岁,也即青春期,性能量和攻击能量都爆炸般呈现,青少年开始真实地学习,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的能量。
今日得到:
- 潜伏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四个阶段,时间是6-12岁期间,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
- 潜伏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 生殖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时间是12-20岁期间,青少年在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要被妥善对待。
- 在保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5.问答 | 给觉知留下空间
对待“发现缺点”这件事,首先发现,“噢,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会有一股欣喜——我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多了!
过渡客体:“定情信物”:安全感。
肛欲期的大便的几个意义:
- 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这是对待自己的作品和金钱的源头;
- 因肛门部位有强烈快感,孩子在控制大便时,会享受到自主控制的自恋感;
- 我们没有展开的一点是,的确,大小便作为肮脏的排泄物,是有情绪宣泄和施虐的含义。
肛欲期的大小便训练,有一个关键:到底是大人控制,大人说了算,还是孩子控制,孩子说了算。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论、本能理论等等······
弗洛伊德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分为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他撒花。
成为你自己5篇·武志红心理学·自我主题四
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四句话:
- 终于可以不学习了!
- 你们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那是你们的事。
- 你爱我也好,不爱我也好,那是你的事。
- 我就是我!
前三句话,让他放下了三个重要的外部评价,放下后,他就找到了自我。
还有一个关键是,他后来说,在这七天中,对父母没有丝毫记忆,像把他们彻底屏蔽了似的。但他不住校,是要在家吃饭睡觉的,所以这是选择性不注意,而这让他放下来了父母的外部评价。
我虽然鄙视选择性不注意,但是,我知道,没有这个,我会痛苦地活不下去。
1.预告 | 成为你自己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
试试带着点偏执劲,去追逐一些你特别想追逐的事物,以此来滋养你的本我。
如果太痛苦以致不能,我们的大脑就会选择性忘记,就像我忘记了,我最想追逐的家、爱情、伴侣。我理解那么深刻的伴,也已经忘记了。
10件特别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情:想到就写下来吧
- 我想找个伴,有安全感,像港湾的那种。(换成一个温暖安全的拥抱)···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呢,他们在做事情,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而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
你可以想想看,你是不是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了?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今日得到:
- 驱使着人们做事 ,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3.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感觉,必然意味着你活在关系中,而思想却未必,思想常是孤独的。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换句话说,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
“有一位老师到他们幼儿园来教疯狂英语,用很夸张的声调和姿势调动气氛,结果孩子不为所动,都冷静地看着他,最后这位老师说,他被看得发毛,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会和他一起疯狂。这些孩子则对老师们说,他们觉得,这老师像猴子一样”。
感觉来了:我的感觉被严重破坏掉了,我最有感觉的领域,“爱”,我不想被人破坏。(这是意识,但不是我的真实情况)
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只要你去太多地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最好是,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
你的感觉,被严重破坏了吗?你所最有感觉的领域,是不是的确没被破坏?
即时觉知: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我做了至少有2次水库退水的梦:
水库退水,超级多的鱼,我想去跟同学去,是一个女生,但是因为找她耽搁了,水已经涨了不少,然后,我跟着女同伴去探险般的感觉,利用各种技巧抓鱼,归来,发现有个竞争者,而后还想起来一场曾今的一场昏天暗地的格斗,这次的心态是很平静“随便”的。
剩下的,想不起来了,好像和那个女孩聊过一次。。。(会不会是不了了之。)
除了大人,我小时候抓鱼很厉害,那是基于我的判断能力,很准,而且抓鱼是我非常好的体验,很少被干扰,家里也比较欣喜,跟同乡也相处不错。
今日得到:
-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俊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
- 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4.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咨询案例,一位来访者,是一个男生,看上去唯唯诺诺,有些驼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他很担心如果腰直起来会给别人构成压迫似的。和任何人相处,他会第一时间去捕捉对方的感觉。他只能和一个人相处,如果同时有两个其他人,他就完蛋了,因为他不能同时去捕捉两个人的感觉,那会累死他。
本来我一直是活在地狱里,但不自知,觉得这很正常。可体验过天堂的感觉后,就发现地狱是如此煎熬。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着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着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俊利的精神胚胎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今日得到:
- 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5.问答 | 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继续尊重你的感觉。
没有外部评价体系,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
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人与生命之间,就是人与自然之间。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名言:对于婴儿来讲,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妈妈那张脸。当然,这句话说的是妈妈的神情,如果孩子和妈妈间能有充分互动,这比任何事情都更有吸引力。
被觉知的、被看到的生命力,就是被祝福了,就会化成热情的、好的生命力,而没被觉知的、没被看到的生命力,则会变成愤怒、恨乃至像恶魔一样的东西,我称为“黑色生命力”。黑色生命力一旦被看见,被允许,就会被祝福。
成为你自己
Who I am?
知道自己是谁,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我自己。
种子需要阳光、空气做养料,精神胚胎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真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的。
02.觉知自己,认识他人·自我主题复盘4篇·武志红心理学
关系,即命运6篇·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一
1.预告 | 关系,即命运。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
有些人高自尊,自己就很自信,不需要贬低别人,不需要别人衬托;有些人是抱着学习、欣赏、成长的态度待人,而有些人是抱着比较、骄傲、势力的态度与人相处。
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 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的出发点是成长型的,而对方的态度是分出一个好坏高下,好的优待,差的不是抱持,而是一种“瞧不起”的感觉。
这辈子,和谁的遇见,是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这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 从家到走出社会,羽,我自己选择喜欢的人。我变得独立思考,选择;走出自己的过去和局限,打破了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做自己。
- 而后是我的朋友,就是那些我选择的朋友,那些是真诚待我,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好,但是在我这,他们是最好的。
2.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自体”就成为通常理解的“我”,而“自我”就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
客体关系理论:
-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三岁前。完整的考量,是可以放到6岁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去求将他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它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如果一位精神分析师,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动力特别清楚,并且也通过长期的被分析,而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他就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走向疗愈。于是,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表达:性格,在关系中疗愈。
小男孩的妈妈患有抑郁症,虽然很有意愿照顾孩子,但情感总是冷冷的。
你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了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你内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你童年时和父母等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你现在怎么和女人打交道,这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女性家人打交道;你现在怎么和男人打交道,也长源自于,你小时候怎么和男性家人打交道。
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3.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
“抄后路”:当你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观点之争失效后,可以跳出来,观察一下对方为什么这么说的心理策略,然后把它指出来。
一个人当下想和你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是因为他内心中有一个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内在关系模式,是在他的童年形成的,并且会展现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他看起来说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他自己。”
有分离创伤的孩子,首先允许孩子退行。也就是把团聚后的孩子,当做分离前的孩子的年龄段来养。如果分离时孩子2岁,那么尽管团聚时他8岁了,但还是把他当成2岁的孩子来养一段时间;如果分离时孩子不到1岁,那团聚时就把他当1岁的婴儿来养一段时间。
有“情绪”的孩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毒”过程,孩子才会柔软下来。而且在重新和父母亲近的那一刻,他们很容易嚎啕大哭,甚至在这个时候发出最难听的咒骂还有身体上的踢打,但随即会重新扑向父母的怀抱。
我童年的感觉,就是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一个温暖的爱人的怀抱。
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和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而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
今日得到:
-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再现,也是一个人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它也会展现在这个人的各种关系中,是一种基本模式;
- 这种再现,会有精准的对应。当下的女权威,对应着原生家庭的女性养育者,当下的男权威,对应者原生家庭的男性养育者;当下的兄弟姐妹关系,对应者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关系。
-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4.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那些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都是关系,都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它们。
自信,如果在童年时,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相信,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了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
自卑,就是“内在的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
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任何一个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内去理解。
“她在任何场合,无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内在关系模式,基本平等。
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如何构建更健康的关系(如何构建平等的关系):
- 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要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关系模式的结果。
- 当对方的互动太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也就是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颠婆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 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今日得到:
- 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但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种关系,他是最舒服的。
- 人和人谈话时,必然在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解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是什么。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5.问答 | 再怎么努力,伤害也不可避免
我觉得知道了这些,可还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啊,如何去疗愈自己呢?
这样提问的用户,无形中可能是期待自己无所不能的,至少是不愿意承受“某一时间段内我是没有解决方案”的无能感,这样的无能感、无力感,或者说是无助感,会让这样的朋友觉得自己很不好,于是希望有一个立即的解决方案,但暂时好像没有,所以焦虑就由此而来。
主要分析自己的领悟和觉知的:今天太震撼啦,为什么我对所有同性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憎恶,原来这种关系模式是我小时候与我父亲关系模式的再现,小时候父亲经常控制、大骂、羞辱,在工作生活当中父亲一不顺心就当我是出气桶,而我和异性的关系是我与妈妈关系模式的再现,难怪我觉得女性更好接触,没有敌意,不排斥。现在我也为人父,为了让自己小孩不要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我知道要用“保持”的态度去抚养。
最好的养育是由妈妈带。
早起客体关系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基本不能改变,深入骨髓,要知道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就表示不可能,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做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中的本性,我觉得很大部分指的是六岁前形成的东西,性格在6岁前定性,但只是定型,并不是不可改变。
我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觉得别人生气了。我猜测应该是因为在最初和妈妈的关系中,妈妈很容易生气。还有,我发现自己歧视有些逃避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这是不是在最试图建立深度关系的时候,受到了伤害?
还有一种可能就会是你太容易生别人的气了,但你对自己的愤怒没有觉知,而把它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这两种可能,也常常是并存的。也就是说,你一直怕妈妈生气,而一直太过于为妈妈的愤怒考虑,导致你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于是对自己的生气不太敏感。
如果一深入关系,就担心别人生气,或者自己会生气,那自然会害怕深入关系。如果这些说法成立,那么可以对自己说,我是可以生气的!
在我身上,我是害怕关系破裂、分离吧!相信世界是好的,会接纳我。
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总是什么都替我做主,在我稍微有点自我意识之后,我先是感到愤怒而后又无力改变只能逆来顺受了,这也就是我的人生轨迹吧?虽然我已为人父母,但是仍然会有这种物理改变现状的强烈感觉,我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我的儿子会变成我的亚自我,该如何改变呢?
想必是你父母也没有能力看到你真实的样子,而总是拿他们的想象去套你。
好好去回忆你儿子的那些重大体验,在那些重大时刻,他的表现是怎样的,特别是,他会说一些什么样的话,在这个回忆过程中,放下你的担心、你的想象,只是看着他的样子、听着他说的话、嗅着他的气息,就好了。
如果经历了分离之后没有放过“毒”的人长大之后,他的伴侣能如何帮到他呢?
陪伴、理解和接纳,长时间的爱与陪伴,就是非常非常好了。在陪伴关系中,随着安全感越来越足,退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反而是要做好准备,知道亲密关系中势必会彼此“放毒”的,否则亲密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6.课外加餐 | 吃的隐喻
当下的关系模式,反映着内在的关系模式,反映着童年的关系模式。
给人的感觉是很受控制,很难受,控制欲望很强,喜欢开车,性生活质量出问题,很妈妈的关系质量差。
有了语言能力之后,才有了思维,才有了意识。
只要能让婴儿和事物提供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好的命运原型。
非常好的办法是,好好满足自己的口欲(满足自己),但在满足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吃,去体会吃的过程中,自己的各种感受,特别是匮乏感和恨意等负面情绪。
当哀伤表达得足够了,我们就可以不再固着在这个时期的创伤上,就可以前行了。
总结:
- 怎么吃饭这件事,反映了你怎么吃奶,反映了你和妈妈的关系质量,也决定着你和其他女性的关系质量。不仅如此,因为妈妈几乎是婴儿的整个外部世界,所以这还影响着你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关系质量。
- 作为第一个重要客体的乳房,既是真实的,又是象征的,是指事物以及背后那个提供事物的客体。只要能让婴儿和食物提供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来,这就是一个好的命运原型。
关系,即命运
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
关系,就是你的命运。
和最初的、最重要的人的关系,决定着性格。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一个人童年关系的再现,会展现在各种关系中。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
看见就是爱(存在),回应就是光·关系,就是一切6篇·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二
1.预告 | 关系,就是一切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
任何一个人,如果体验过爱,也体验过彻骨的孤独,都会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
2.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都是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
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 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 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找出了我的存在。
为什么她都不知道这叫愤怒?
总结原因就是,在她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她有愤怒,所以当她有愤怒情绪产生时,父母都会忽略她的情感。于是,她的愤怒情绪,从来没有在父母这面镜子里被照见过,所以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我就搞不懂,为什么在我家里,我剃了一个好看的头发、表达一个先进的观点,家里都会否决掉,就好像为了保护,把我的好处、优点、特长特殊都磨灭掉了。我心有恨!
现在我的表现,你们满意了吧!又说我的观点幼稚、不成熟,双重效果下,只能教育出小孩子,什么都做不了,改变不了。
I see you. 我的感受,必须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不存在一样。
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哒哒哒” 的时候,你也跟孩子一起说“哒哒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
同频共振的美好感受。
今日得到:
1. 看见,就是爱。所以,婴儿最初都在寻求妈妈的看见,这一点在一些成年人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
- 当从来没有被看见时,你的一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
-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心里咨询师要做来访者的平滑的镜子;
- 艾瑞克森催眠派有两个“看见”别人的技巧:和对方同频呼吸,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3.你真能保守一个秘密吗?
关系就是一切,看见就是爱。“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个“你”看见。
谅解与看见
“你”看见我的罪恶,请你接受我的这个行为,原谅我。这样,“我”的罪恶就被“你”给正名了。就好像没有了罪恶了一样。
复仇与看见
复仇不同, 复仇行为即是做给自己人看的,也是做给对手看的,如果对手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就死掉了 ,复仇行为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所以,复仇的蒙面杀手一定会有极强烈的冲动,要把面纱掀开给对手看。
这是为了把仇恨的感觉传递给对方,把“我强大你弱小”的感觉传递给对方。着也是“感觉呗看见”,但不再是爱,而是恨了。
任何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后,都会渴望别人知道是他干的,假若没有人猜到他的身上,他会非常难受。
你能保守秘密吗?
- 我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
-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
- 水平最高、声誉最大的导师,也会通过授课、写书等途径,将自己心中隐藏的密码提炼、升华后,再巧妙地诉说出去。
你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
让自己变得卓越,足够强大。(而这,只不过是婴儿的梦想)
追逐名声和影响力,也是期待被看见吧。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很有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今日得到:
-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狠”被看见;
- 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 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吸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4.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哇,要一个人盯着我的一举一动,这不是监视我吗,我还有自由吗?这太可怕了。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n mother,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叫做“原始母爱贯注”。
原始母爱贯注,是说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要的变化适应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懒性增加时要逐渐地减少。为了强调对于母亲所要求的变化,温尼科特用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这个词表达母亲对儿童需要的领会。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的孩子,要想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
一个婴儿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还不能清晰有力地表达时,他的妈妈就能给予他敏感的回应和及时的满足,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做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路过时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
但后来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再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
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爱的彻底完成,就意味着,“我”的存在,彻底被“你”证明了,“你”的存在,彻底被“我”证明了。
我一直在寻找爱,但是,当爱悄悄来临的时候,我总是会表现出“爱答不理”,就是给人感觉不够重视这段关系。
表现为,我更加努力的去学习、成长,我心里是想为“之”奋斗,因为就不急于一时的去回应对方,做好手头上的事情,就感觉好东西要留在后面享受一样,渐渐地关系就冷淡,不了了之了。
我本心很重视,但是当“直面”的时候,又会本能的回避,“再等一下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勇气面对关系,没有勇气去接受亲密,我没有活出自己啊!
今日得到:
- 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切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 没有固着在“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 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婴儿的信息,给予了婴儿还可以的照料。
- 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地回应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因此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也才叫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5.全神贯注(心中有孩子)时,感应就会发生
“心中没孩子”的人,就好像他们心里头谁都没有似的,好像最多只有他们自己。
可以通过什么努力,去和孩子建立感应关系呢?或者说,心中没有主这谁的人,可以去和谁建立这样的能心心相印的关系呢?
办法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糟糕的母亲,养出不合格的母亲,这比较常见。
- 第一时间及时回应孩子。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说法,叫做“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心里问题有时候就像大象一样显眼,但是,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自己看自己时,就会忽略这个“房间的大象”,变得很难。
当“你”全身贯注地带着爱关注“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宁下来了。
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今日得到:
- 心中没孩子,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办法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 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我时,我也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然后,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宁下来了。
- 不仅仅是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高质量的关系。
6.问答 | “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你体验过忘我的爱吗?没有
“失去自我的爱”的价值,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因为自我和自恋,就像是一个壳那样包裹着真我,也切断了和别人的链接,这个壳需要被撕裂、被破坏、被摧毁,然后光才能照进来。
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一个人从小没有被看见,习惯隐形人一样活着的人,长大后怎么做到被别人看见?
隐形人,意味着在关系中总是隐藏自己,因此没有存在感。同时,因为碰触不到自己,也没办法去碰触到人。所以会有可怕的孤独。
太孤独的人,是渴望爱而不得,于是退行到孤独中。
所谓宅男宅女,其实仍然是活在关系中。有人关注会觉得不自在,意味着他们人性可能没有处理好,有很多东西在黑暗中,怕别人看见,也可能会投射到别人身上,看别人不顺眼。
书是镜子,历史是镜子,但都不如人这面镜子更重要。
释放出来就好了。
在婚姻中,需要好好去表达爱,也要好好学习、理解和接纳对方的爱恨。
因为很少被他人看见,所以自己也看不见自己的痛。
你存在,就是我存在
当你用心看我时,你就是镜子,找出了我的存在。
我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
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
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我与你,我与它·武志红心理学5篇·关系主题三
1.预告 |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 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看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一个概念或理论特别深刻地触动了你,你发现: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然后再看世界的时,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很多。
二分法:不管我的目标多么伟大,当我把你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与对象时,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着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2.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前,是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是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我与它的关系:
-
一个很恶劣的目标——我想骗你的钱,这时你就是我骗钱的对象和工具,这时的关系是“我与它”。
-
一个崇高的目标——我想构建一个理想社会,那个世界充满了真善美,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强行把你拉进这个世界里,这时,我会和你构建一份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样是,“我与它”的关系。
同样的,构建一种爱的关系,好的关系,要达到什么条件,做到什么事情,完成什么考验,都是在构建那种门槛和条件,也是在构建我跟你的关系吧。
-
如果说“我爱你”,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和你建立关系,这难道还不行吗?不行,这还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爱你,是这句话好听,还是切实的去爱你,这是区别。
-
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所以这时想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汇,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似的。
不管你的目的与动机何等高尚正确,当你将你的目的与动机强加给别人时,你都是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听话教育”,父母可以逼迫孩子听自己的话,有时候甚至没有理由,直接说“我是你父母,所以你要听我的”。听话教育渗透到了我们无数人的血液中,即便我自己,在夸我养的猫时,也常常会说,它们好乖好听话。因为听话教育的盛行,你周围势必会有浓浓的一团团的人际关系的迷雾。要认识清楚这些迷雾,你才能更好地前行。
武志红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苏菲教派有一个传承:找到你的灵魂伴侣,和他同修。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以上,就是在追逐这样一个东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今日得到:
-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你”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这个主题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是没有的预判和期待——无论是看起来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构建的都是“我与你”的关系。
- 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3.珍惜规则与权力规则
严重缺乏权力空间,导致她性格软弱,不能去争取话语权和利益。需要鼓励、认可和支持。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自然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新生命就是权力,生育和养育就是权力。
“她终于成了自己家的女主人,她拥有了一个可以自己说了算的家。”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
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只有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今日得到:
- 我将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 如果在社会领域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股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认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去运用,这回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 我们需要完整地看到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呢,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但也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4.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今日得到:
- 罗杰斯的疗法叫关系疗法,他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是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的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 关于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
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5.天才和情商有仇?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换句话说,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的高低。
所谓正常社会一直对异常人群行驶一种权力,就是将他们视为异端,将他们隔离,这是将他们视为了绝对的“他者”。
今日得到:
- 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收到限制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因为没考虑别人,那股创造力和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是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再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 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论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
-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我们需要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
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尊重人的本真。
最好的关系,你我都没有失掉主体性,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最终全然相遇。
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5篇·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四
1.预告 | 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世界是相反的——人格与阴影
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 一个极其外向的人,他要找的配偶,也会很容易是极其内向的;
- 一个快乐的人,你可以推测,他的内心可能是极度悲伤的;
- 一个极其节俭的人,他的配偶或孩子,比较容易是败家子。
10个最能描绘你自己的形容词:
- 宅男
- 孤独
- 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了,太容易考虑到别人;太善于察言观色,讨好别人对人太好。太尊重别人,少了自己。
- 粗心和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坚持、专注。
- “我很听话。”
- 我被“保护起来了 ,同样的,我的优点、特长、特点不被鼓励,我变成了一个温室里的花朵,而且正被关系被绞杀、摧残着。”
2.“好我”与“坏我”
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就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先是和父母养育者,而后和其他人建立关系,是一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好我”的对立面,会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不敢呈现的部分,就像在人身上消失了一样,但其实,这不是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成了她的意识不能碰触的部分。
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而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问题不是仅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发生“我和你”之间。
特别是人的头脑很容易固化一些东西,判断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们要这个好的,而要远离那个坏的。但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于是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
中国男人意识上总想找《渴望》那部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刘慧芳那样的贤妻良母,但潜意识中却会被与之相反的女性吸引。
今日得到:
- 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 “好我”,其实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如果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好的;不符合这个期待,我们就是坏的。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和他人建立关系。“好我”的对立面,会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 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以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所以在关系中,更容易看到A和-A的存在。
- “好我”和“坏我”,A与-A,意味着二元对立。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越分裂,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意识上拼尽全力让自己只处于“好我”这一面,但我们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3.既可以A,也可以-A
越外向,越内向;越快乐,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认识她,感觉和她在一起时,她简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笑,并且非常有感染力。
前几年再见到她,她还是特别爱笑,但已经没那么多了,有时候脸上开始有一些忧思。
她也记得自己那时的笑,觉得本科四年,是她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候。
我问她,那时让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能多讲讲吗?
她想了一会儿后,发现奇怪的是她好像一件都记不起来,甚至整个本科四年的记忆,都变得很遥远似的,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一样,不可碰触。
和她逐步深入聊天,我发现在她高中时最亲的亲人离世,之后的她就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然后她对自己说,不能沉沦,要振作起来。本来,她也是爱笑的人,而之后她把笑这件事,拔高了极高的高度。
原来 她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致初中前的自己
典型的好人: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
对于太好的“好人”,我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会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如果还是没改变,那么到四五十岁时,怨气会凸显在脸上,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更加疏远他们。
恋人因为不同而走到一起,然后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
恋爱,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于人性的完整。
对自己说:我可以A,也可以-A,我可以同时用哟哦A和-A。比如,我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我可以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
今日得到:
- 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自我。
-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
- 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 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人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4.正能量和负能量
曾奇峰:其实谦逊会让人猥琐。越谦虚,越猥琐。谦虚到骨子里,就猥琐到骨子里。
今日得到:
- 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我个人认为,这些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是最宝贵的生命力自身。
- 人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个东西,就越是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能直接展现这三种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他们身上,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 一个具体的人,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A,那很可能是因为你最初的家庭将这些生命力视为坏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所导致的。
加餐 | 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艾瑞克森认为,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会有问题,但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力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在表达这个动力时被局限了。
今日得到:
-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讲,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方式是,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优雅地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 艾瑞克森流派的原则是“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动力”,拆解一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看到一个问题行为;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学习用好的方式去表达这份动力。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任何问题行为,都可以使用这三个步骤;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问题行为,也可以告诉他,他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有多么好。
- 被动攻击是将攻击视为了不好的东西,于是用了不好的方式去表达它。你可以对自己说,愤怒和攻击性是好的动力,当你真能这样认为时,你就能用好的、主动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了。
- 我们的专栏就是在做这件事情,我希望能传递这个信息:人性的这些动力,是多么好的东西。当这个声音真的被你内心接受到后,你自然就会发生很多转变。
5.问答 | 拥抱完整的自己
人们在恋爱中,容易找到和自己不同的。
一个人找的伴侣,是自己的-A,而出轨的对象,却是和自己想象的,彼此深深地理解,可就是没法真走到一起。所以,默契和相互吸引,是很不一样的。
我特别反对中庸,我喜欢极致,我觉得应该去体验极致,同时又有极大的胸怀,也就是自我,去容纳这两者。痛痛快快地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这才是生命吧。
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对立的就是“阴影”,藏在潜意识深处。
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
所谓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完整。
一、二、三元关系5篇·武志红心理学·关系主题五
1.预告 | 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2.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
见到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行尸走肉。
今日得到:
- 无回应之地既是绝境。也即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出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
-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淬炼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 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匮乏干瘪,哪怕他们是天才。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 婴儿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觉得自己和世界完全合二为一。这种心灵的原处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地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不仅母婴关系,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什么好称道的。
3.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
婴儿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是一体的,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节”。
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到差不多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理独立的一个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是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是孩子个性化的支撑。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对六个月前的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这个世界被败坏了,那么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败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他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个干净:外部世界是坏的,而我还是好的。
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
今日得到:
-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灵发展阶段,一元关系的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
-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好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父亲)”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的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4.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父亲要牵着孩子的手,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需要记住的是,作为父亲,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外部世界。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一个人的劳动收获吃不完,分享给其他人。同时,别人吃了你的东西,也会给你回报,来滋养你们,来滋养你。
今日得到:
- 别人有独立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关系中的“好”越多,一个人就越是能整合。
-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婴儿就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坏”的。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的。
-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一元世界极其孤独可怕,所以,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是知道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了。三元关系张力太大,难以容纳其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在一个三元世界中去消化。
- 当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
5.三角化: 关系中的权力游戏
今日得到:
- 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三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很多。
-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以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 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见的 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里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
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 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 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意愿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回应,就是光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系,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
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
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愿你的呼唤,总有回应······
03.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爱,所以你回应爱5篇·关系主题复盘·武志红心理学
心理健康的标准6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一
1.预告 |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锁住的生命力才终于打开了一些,我时常能感受到生命力像水流一样在身上流动的感觉,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
我感觉我的生命力被锁住了。
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体验过生命力流动的感觉?这即可能是正能量流动的感觉,也可能是所谓负能量流动的感觉。
就是学了武志红的心理学之后。
2.心理疾病的分类
心理疾病由重到轻可以分为三大类: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今日得到:
- 精神病: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典型症状有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怪异想法。从“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的角度,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们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而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失去了显示检验能力,无法和别人建立关系。
-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是三岁前的养育问题,他们被认为是一岁到三岁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呵护,他们的人格,也就是自我还没完整形成,因此他们的病情仍相当严重而不容易治愈。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他们还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
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
- 神经症:这是最轻级别的心理疾病。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这一类的患者会主动寻求治疗。
3.自信与热情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自信+热情”。
自我=关系+动力
人性的动力有三个:自恋、性和攻击。动力还可以统一称为能量、活力等等。
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今日得到:科胡特认为,一个人如何感知自体和客体,有四个标准:
- 自信和热情,也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也能滋养客体,或者说,善意的能量可以再自体和客体间流动;
- 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也就是把自体和客体的好都夸大了;
- 疑病症和可怕的神,觉得自体虚弱,认为客体是敌意为主;
- 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
4.两种生命力
从健康到病态,就是自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后动力,逐渐从好的、善意的被知觉为坏的、恶意的。
无力感,其实就是攻击性转向自己,是一种对自己构成的镇压感。
今日得到:
- 所谓健康,就是好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并且这时自体和客体都被觉知为基本好的、基本善意的;所谓病态,就是坏的、善意的动力或能量,在自体和客体间表达,这时的自体和客体也被觉知为坏的、恶意的。
- 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当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如果被客体接住并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为生命力,也就是正能量;如果能量没有被客体接住,被拒绝或被忽略,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可统称破坏力,也就是负能量。
- 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回事,区别仅仅是,正能量是被允许、被看见的,而负能量或黑色能量,是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黑色能量有两种表达途径:继续向外指向客体,这是攻击性;不能攻击客体,转而攻击自己,抑郁症就是攻击性指向自己。而当黑色能量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成生命力。所以,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
- 当你和另外一个生命之间建立了充分的链接后,你们作为两个能量球,就都被全然照亮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这种照亮,或者说被全然看见,在“我”和“你”这整个外部世界的二元关系中发生,由此进入一元关系。
5.课外加餐 | 人该如何存在——谈谈我的读书史
喜欢上心理学,是因为它隐隐让我感觉到,这个范畴的东西,可以帮助我想清楚某些问题。
人该如何存在?人是怎么回事?
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维雏形。
好书的真正价值,不是正确有趣,不是只是丰富,而是,它能帮助你明白,人该如何存在。
你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时,必然活在各种痛苦中,痛苦的价值,是逼你去思考这个问题。
比起没读到好书来,还有一件事更遗憾,那就是活得不精彩。如果人生能重来,那我会好好玩体育、音乐与美术等等,更要偷偷早恋,让自己的生命一直有玫瑰般的色彩相伴。
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活力四溢的人,要远胜过考试,胜过读书。
读好书,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你身边大多数人都没有成熟的自我,却自恋得不行,以为自己可指导你该如何活着。所以你要到别处寻找指引。
人,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人,首先应该是他自己。
6.问答 |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也就是“我”都在寻找“你”,而所谓的攻击性,只是“我”在寻找你“你”时的动力而已。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攻击性只是发生在寻找中的动力而已,如果自体没有找到客体,那么就意味着生命没有展开。
心理咨询如何实现治疗效果?
- 觉知
- 通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关系,呈现来访者的关系模式,并给予修正。
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会特别担心家人不同意。
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型是,男孩需要和爸爸竞争,女孩需要和妈妈竞争。简单理解就是,当你过得特别好时,别人会嫉妒。并且,你要过好时,你需要和别人进行竞争。
心理健康=自信+热情
所谓健康,就是好的、善意的能量,在自体和客体间流动。
当你和另外一个生命之间建立了充分的链接后,就像两个能量球,被全然照亮。
生命的意义,就是被全然看见。
全能自恋6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二
1.预告 | 全能自恋
人类所有心理和行为背后的三种基本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
全能自恋,也被成为全能感。
精神分析认为,小婴儿刚出生时,都是活在全能感中的。他们觉得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他们觉得自己就像“神”一样,一发出一个念头,世界就会给予及时的回应,否则,他们就会生出巨大的无助感,然后“神”会变成“魔”,产生毁灭世界的感觉。
2.全能自恋与自恋性暴怒
今日得到:
- 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神,神一动念头,外部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 如果外部世界不按自己意愿运转,神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性暴怒。全能自恋和自恋型暴怒是心理发展水平最低的一种展现,这种人彻底活在一元世界中,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感受到别人和自己一样是平等而独立的存在。
- 全能自恋是所有婴儿一开始的心理。这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婴儿觉得自己是神,但早期婴儿的能力接近于零,他的一切得依赖于抚养者的照料。当抚养者能及时回应,照料好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并能给予情感回应时,小婴儿觉得自己像神一般伟大,声音一发出,世界就满足;他会觉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于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妈妈”。当抚养者不能及时给予回应,忽视或拒绝了小婴儿的声音时,小婴儿就产生了彻底无助和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这时他觉得“我”是坏的,“你”也是坏的,于是就有了“坏孩子”和“坏的”妈妈。
- 最好的养育观念是孩子越小, 越要精心呵护,给予小婴儿及时的回应,满足他的全能自恋,尽可能减少他无助和暴怒的时刻。“好”足够多时,小婴儿会随着长大慢慢整合。他发现,虽然婴儿和妈妈都有好有坏,但基本都是好的,他的世界也基本是可控的,他的重要意志可得以实现,他可以安全、舒适地存活。
- 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严重停留在全能自恋状态,会变得麻烦很多,因为他的需求和暴怒,都远大于小婴儿;并且成年人的自恋型暴怒一旦变成攻击性行为,易导致严重的破坏。
- 全能自恋是生命的第一动力,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它推动的结果,我们之前提到的性和攻击性的动力,也是它演化的结果。
3.实体自恋(里子)与虚体自恋(面子)
今日得到:
- 里子是实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面子是虚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自恋会爆棚,但是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 如果一个东西注意是虚体自恋,那么做事情时,注意力会放在外在条件这些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总是把握不住、有所忽略。严重的虚体自恋,都是严重的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还在幻想自己是全能的神,没有做不成的事,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追不到的爱人。
- 真正滋养实体的自恋是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真正建立了深度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
- 心理学家弗兰克讲实体自恋说:“投入地去爱一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4.全能自恋的力量
驱动他创下不世伟业的,并非是因为他理性层面的才华,而是感性层面的疯狂。
今日得到:
- 全能感或全能自恋的特点是:当一个人受全能自恋驱使时,会觉得自己一往无前、势如破竹、无所不能,因此思维和行动力都非常厉害,什么都敢想敢做,这推动了他们启动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可它缺乏理性,非常脆弱,一旦出现一个关键挫败,他们就发现自己的全能神是个幻觉,然后会从全能自恋感跌入到彻底无助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也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 最好的情况是这样的:全能感并没有从你身上消失,而是转换成了更为成熟坚韧的动力,你能发起一个又一个的愿望,这时你胆大妄为,但是具体实施时,你又有很好的理性和鼓励,让自己能一直推动这件事的发展,事情就会变得很不同。
- 全能自恋,是一元世界的东西,受它驱使时,你是很有动力,但必然会有严重的自我中心,而对别人有忽略,它的韧性会是问题;但当你进入了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并没有牺牲你的全能感,而你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原初的全能感也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攻击性和性等生命动力,你的力量没有丧失,而你的心灵变得复杂而成熟。你就能达到那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这就是人的发展历程。
5.加餐 | 全能自恋的常规表现
很多人失恋或离婚后,会变得非常积极,简直无所不能,意思是,我离了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这时候的积极、无所不能,就是全能感的一种表现,而且这时都伴随着孤独,这样的人会非常抗拒深度而亲密的关系。
今日得到:婴儿的全能自恋,可以概括为:我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这在成年人身上有四类常见表现:
- 卓越强迫症:可表达为“不优秀,不配活”。在婴儿心中,真正的渴求是“全能”与“完美”。完美是一种幻觉,而全能感还有一种幻觉是——我可以创造一个世界。
- 行动困难症:想法多,但行动很难。这又两个常见而又并不容易觉知到的原因:一,婴儿只是提供想法,妈妈负责完成;二,我是完美的,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转,世界不这么做时,我就崩溃没辙想死了,常见于很多严重的拖延症。
- 诛心论:我要去追查你说的话,乃至你的想法和动机,我都不允许你在想法上对我不利。越是活在全能感中,就越是会有诛心论。如果诛心论太严重,就会太惧怕人的想象,二会压制想象的自由,结果也压制了活力与创造力。成熟的心智的一个起步标准,就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并能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更不等于后果。
- 在关系中受伤后,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这是全能自恋一个特别重要的表现。生命最初,活在全能自恋中的婴儿觉得自己是“神”,要么是“魔”。这是一元世界。当和妈妈等人建立好关系,他们就进入了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全能自恋的能量得以人性化。
6.问答 | 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
我们所能看到的“小皇帝”,常常是在婴儿早期没被照顾好,而长大一些后又被宠溺的,严重的宠溺意味着养育者在满足婴儿的全能感。同时这也是一个投射,就是养育者心中住着一个渴望为所欲为的婴儿。
投入地爱,做真正喜欢的事。
全能自恋,就是自认为是神,外部世界按自己意愿给予回应。
如果外部世界不按自己意愿运转,就恨不得毁了外部世界,这就是自恋型暴怒。
虚体自恋,注意力放在别处,没办法增进自己的真感情。
实体自恋的基础是:投入地去爱,做真正喜欢的事。
攻击性6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三
1.预告 | 攻击性
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
性,让关系拉近;攻击,让关系边远。
生命力展开时必然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极为普遍性的力量。
一个人既是有力量的,同时又是能安放好自己愤怒的。
2.每个人都不好惹
当一个人没有向你展示他真实的本性时,咨询就还没有真实开始。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今日得到:
- 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我们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就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从逻辑讲是非常合理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达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同样的,很多人不敢表达渴望,也是因为意识层面的渴望看起来很正常,但潜意识层面的渴望却是达到了恨不得独占全世界的地步。
- 精神分析师们特别强调攻击性的普遍性。咨询中来访者的各种拖延、迟到乃至早到与讨好等等,也许都是在表达他的愤怒、对咨询师的不满。
- 每个人都不好惹,你自己也绝不好惹。那些“老好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一样容易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都觉知不到。但如果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
- 相信太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一件小事上你被得罪了,而你处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攻击性与怒气,结果这件小事你一直记得,多少年都放不下。但如果有一次,又发生了这种小事,你表达了怒气,然后你发现,不仅你觉得真畅快,对方也没有恼火,甚至你们的关系可能还更好了。这是攻击性的一个根本功能。
3.攻击性的意义
攻击性让人更有魅力
原始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最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但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怜悯。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这是自信;活力能滋养客体,这就是热情。
攻击性向外,就变成破坏性,而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今日得到:
- 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就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 精神分析有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这种感觉——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性后而得以幸存。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从而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 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就变成二元关系的热情。
-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4.如何转化破坏性
去毒化,是心理咨询要起到的一个重要功能,来访者向你发起攻击,扔出了一份黑色能量,这就像是一份毒药似的。咨询师接受了这股能量,并用自己的心力把这股能量中的毒减轻、化解甚至看到其中的积极部分,然后再把这股转化后的能量还给来访者。这也是父母、老师等好的权威起到的重要功能。
今日得到:
-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在寻找你。攻击性,就是我和你之间的相互寻找。没有攻击性,就什么都没有;有了攻击性,也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当攻击性变成破坏性之后。这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转化破坏性,说起来很简单:看见它就可以。
-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的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做咨询,做父母,做夫妻,做好友,都要起到这种“去毒化”的功能。
- 当我们不能伸直都不愿意做到这些时,诚实反馈就好,可以告诉对方:我的能力有限,我承受不了你的攻击,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能力有限。
- 在正常关系中,接纳攻击性,转化破坏性,是非常值得的。你会看到能做到这些时,我和你,以及关系都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并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真正的亲密才会发生。
5.生本能和死本能
很多老两口,吵了一辈子架,临死前还对彼此气鼓鼓的,其实这是渴望对方能接住自己的焦虑,并能转化成生命力。
之所以攻击性只引起伤害和报复,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攻击性是会带来死亡的力量,自己消化不了,所以一旦别人对自己发出攻击,有力量时就报复,没力量时就只好被伤害。但是,一旦真正明白,原来攻击性被保持住,就会变成生命力量,那一个人再面对攻击性时,就会非常不同。
今日得到:
- 生本能和死本能,也就是生命力量和死亡力量,白色生命力和黑色生命力,白色能量和黑色能量,前者都是指向生长和滋养,后者指向攻击和破坏。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否被看见,是否在关系中被接住了。
- 任何一个动力一旦升起,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如果它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意味着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关系中没被接住,就意味着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杀死。这时,这股能量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于是产生了破坏欲望;要么想破坏乃至摧毁客体,要么想破坏自体。
- 一份动力的发展水准,是和它主人的心理发展水准相匹配的。小婴儿或心理发展水准偏原始的成年人,一旦发出一份动力,最初是抱着“我是神,我的意愿一定会得到世界积极回应”的预期的,而没有实现,就可能立即变成“魔”。
- 当在做转化破坏性、去毒化的工作时,就是在将死本能转化为生本能,将死亡恐惧转化成生命力。
- 攻击性,就是带着主体感展开你的生命,要从一生的尺度来看这一点。
6.问答 | 先试试表达攻击性
在表达攻击性的时候,多使用“我的感受是什么”。
不表达,就永远没有被看见并修正的机会,而表达后,虽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但这首先是呈现,有了改变的可能,并且,攻击并不一定都是带来坏的后果,也可能会让他和别人处好关系。
转化破坏性,真正的亲密才会发生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具有攻击性的人,更真实,更有魅力。
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经由我爱的目光的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
接纳攻击性,转化破坏性,关系会变得更有生命力,真正的亲密才会发生。
锤炼生命韧劲6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四
1.预告 | 锤炼生命的韧劲
有些人的破坏性和摧毁欲望指向外界,给其他存在带来了伤害;而更多人是将破坏性和摧毁欲望指向自己,结果导致了自己各种脆弱。
。
动力:让你内在的能量涌动起来,和外界的各种存在去碰触、去建立关系,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这种感觉——带着主体感展开你的生命。
脆弱的生命和有韧劲的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区别是后者知道有时间的存在,所以能从一生的整体角度去看一切。
一旦你形成了成熟的时空感,你就可以通过对时空的掌握,来驯服你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2.时空感
“我”发出一个愿望,就立即该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就会有暴怒产生,而本来作为“生本能”的渴望,立即转化成了作为“死本能”的摧毁欲。
今日得到:
- 有婴儿心理的人没有形成时空感,真切觉得只有目前这一个空间。愿望在这个空间不能实现,愿望的能量会变成死能量。成熟的人知道是有空间的,事情是可以绕弯的,直行的路走不通,可以绕过或退一步,换个空间等合适的机会到来。
- 婴儿和心智不够成熟的成年人的时空感,只有当下一瞬。愿望升起,当下被满足,就是生;没被满足,就是死,他们会立即暴怒或无助,愿望立即变成死能量,要么攻击别人,要么攻击自己。成熟的人则有时间感,他们知道生死考验不再局限于当下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累积与投入增加,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会增加,生能量逐渐变强。这也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基础。
- 婴儿和有婴儿心态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当下这一个时空中实现愿望,否则愿望就死了,自己也要死了。成熟的人则知道,即便我在很多时空受挫,我还是相信我能在更多时空增加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所谓韧劲,就是可以拿时间与空间,做生能量与死能量的转换。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韧劲,轻易不会再破碎,最终会形成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累积与空间转换,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生能量就变强了,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3.自我效能感
今日得到:
-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是“我能行”。
- 孩子的愿望最好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会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提供帮助时要给予孩子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以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生的能量。当他们靠自己力量遇到挫败时,父母要做一个容器,不越俎代庖。孩子在小事上锤炼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后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持去化解各种挫败,最终在大事上也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 成人锤炼自我效能感的办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试着先去做好一些挑战小的事,然后不断升级事情的难度,现在头脑上知道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只要不断累积投入,你的经验和能力都会增长,事情实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另一个办法首先在头脑上告诉自己有时间这回事,只要我不断坚持下去,胜利就可能到来,并且寻求大家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将死本能转换成生本能。
4.挑战舒适区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山本耀
今日得到:
- 锤炼,就是有东西像锤子一样击打你,一股能量攻击了你,并唤起了你体内的一股能量,你一开始体验为死本能,担心它会伤害你甚至杀死你,但你承受住并化解了它,它转化成了生能量,你因此变得强大。我们的心灵自我,根本上就是一个不断被“杀死”的过程,每次关键思维能量的捶打都在**自我承受范围之内,你借助你的自我和别人的帮助,成功将其转化为你能掌控的生能量,你因此得以滋养和强大。一如尼采所说: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 舒适区,是指每个人的自我都有一个习惯了的舒服区域,如果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到不安,闻到死亡的能量。有的人舒适区非常大,因此他的自我疆界和自我灵活度都很高。
- 成长的过程,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最初胎儿时,子宫就是舒适区,婴儿时是妈妈的怀抱,幼儿时是家;成为少年,范围开始扩展到学校,甚至还可以旅游世界,但仍要父母支持;成年后,舒适区可以无限延伸······但也有太多人,舒适区就停留在了妈妈的怀抱中。
- 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最初你觉得自己是神,但发现只是个人;接着你希望自己是强大无比的人,但发现太多人比你强;你还希望自己能迅速长大成为强者,可发现不行,需要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并且强大都是你投入的结果······成长需要循序渐进,先在幼下时形成基本的自我效能感,然后随着长大,各种挑战都没有摧毁自我,而逐渐更为强大。
- 人与人,人与环境,真实互为镜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镜子,会照出不同的自己。而与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时,才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自己。
5.连续与断裂
今日得到:
- 在我们的感知中,连续就像是生,断裂就像是死。这导致我们会喜欢连续而排斥断裂,当我们生能量比较足时会制造连续,死能力占统治地位时会制造断裂。比如我们惧怕关系中的分离,渴望关系中的连续。当一个关系能像是一个连续体,我们才会感觉到安全,才会在关系中投入,灌注生的能量;如果关系中积攒了大量死能量,这股死能量就会去破坏,攻击我、你,或者关系。
- 绝不是说生能量就是好,死能量就是坏,连续就对,断裂就错。实际上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死能量去毁坏一些该毁坏的东西,比如结束一些不想交往的关系。
- 现代社会崇尚理性,贬斥感性。因为理性思考容易是连续、显性的、更容易把控的,而感性的情绪和情感,则是不容易捕捉的,因此像是断裂的。我们惧怕死能量,喜欢能满足自恋的感觉而排斥伤害自恋的能量,所以会制造思维的连续以对抗感觉层面的断裂,也因此觉得感性世界不如理性世界更正确。然而感性的体验世界才是存在的实体本身,理性只是对感性的观察,如果我们把理性这个镜像十二级视为根本而排斥作为实体的感性世界,那就本末倒置了。
- 理性和理性的连续都不能让我们真正体验到活着,一旦能体验到感性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身上连续流动,我们会喜悦无比,这才是真正的活着,是生命力自身。当能不断去碰触、理解、拥抱乃至活出那些被视为不好的感性力量,比如恐惧、软弱、恨、自恋等,便能越来越深地做到这一点。当真能做到让生能量和死能量都可以在自己的体验世界乃至关系世界里酣畅淋漓地流动时,这就是自由,也是无常。
6.问答 | 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他的故事让我想到真正的生命韧劲必须建立在 “这是我的选择” 的感觉上。只有当你真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些选择时,你才有动力。
也许你可以试着去“爱”你遇到的痛苦,因为痛苦都是死本能,而你凭借着成熟的失控感,并寻求各种支持,持续地投入努力,化解掉这份死本能后,你都会变得强大。——困而学之
一个东西如果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就是没有用。
规律吃奶,规律睡觉,培养孩子自己睡觉,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锤炼生命的韧劲
所谓韧劲,就是知道可以拿时空与空间,做生能量与死能量的转换。
成熟的人的能量有了韧劲,就轻易不会破碎,最终形成稳定的感知。
让你内在的能量涌动起来,和外界的各种存在去碰撞、去建立关系。
带着主体展开生命,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自己。
性的动力5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五
1.警惕心灵僻径
当环境恶劣时,生命就倾向于关闭掉和外界的交换,追求孤独永生;当环境好时,就会追求生命繁衍,而繁衍,是为了把知识传递下去。
封闭有目的吗?
有,目的是让真实自我封闭起来,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展开。只是,人有时候会忘记这一点:你过去的环境充满敌意,你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现在的环境变得友好起来,但你还是活在过去,不敢打开。
期待的孤独:你精彩地活过,建立过丰富有深度的关系,最好还看过世界,然后你回归孤独。这时,你貌似孤独,但其实有丰富的内心,并且这个内心世界,不是你一个人想象出来的。然后,这个孤独中,你可能会创造出东西来。
警惕的孤独:你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孤独。
今日得到:
- 当一个生命,感觉外部世界的死能量太多,超出了自己承受力,自己可能被杀死,这个生命就倾向于关闭自己,走向封闭;当感觉外部世界的生能量更多,生命对自身的生能量有信心,不怕被杀死,就会走向开放,因此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 封闭常常是这样形成的:如果外部世界的敌意太多,家庭会倾向于封闭;如果你在家庭内部遭遇的敌意太多,你会倾向于封闭。
- 心灵僻径是指当外界不太友好、婴幼儿不能与养育者建立基本的关系时,他们会关闭通向关系世界的通道,而进入一条孤僻小道,活在全能自恋的各种表现中。心灵僻径是孤独的想象世界,关系是真实世界。如果发现自己的东西在关系世界里行不通,不要轻易觉得外在世界是糟糕的,这可能是你在一定程度上走进了心灵僻径。
- 不管什么样的人,如果与别人构建不好关系,都体验不到幸福。当你感觉自己陷入难熬的孤独时,要鼓足勇气让自己投入到关系中去,在真实世界里检验自己。只有真实的世界,因有关系的滋养,才能锤炼出有韧性的生命力。
2.无处不在的性
今日得到:
- 性,无处不在。一切矗立的东西,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一切容器,都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 男人都有“世界之王”的终极梦想,即我想打败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占有世界上所有的女人;女人都有“世界之母”的终极梦想,即嫁给世界之王,或生一个世界之王。
- 性总是要发生在关系中,如果性与爱结合起来,也就是进入到二元关系、你能爱上别人时,就不再是一元世界里你死我活的原始幻想了。攻击性和性爱完整地结合,会变得非常美好。
- 性中有着一切人性,有爱有恨,有创造有摧毁,是生与死的交汇。
3.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滥性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愉悦,相反他们感觉自己的心越来越是沙漠”。
今日得到:
-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很深刻,在各种情感关系中,一旦有了性,这份关系的重要性通常就会超越其他。
- 性是一个很容易给人带来兴奋、刺激乃至愉悦的能量。性与爱的完整结合,会使两人之间有务必深刻的情感链接,会进入“我与你”的世界,使人情不自禁地把这种完整情感关系放在第一位;如果只看到“它”的部分存在,就会陷入“我与它”的世界,心灵容易沙漠化。
- 攻击性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的动力,性更是关系的巨大动力。攻击性如果被化解,可以让关系亲密,如果不能化解,则会让关系疏远;而性的动力,主要是想让关系变近。
4.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今日得到:
- 全能自恋、性和攻击性,再加上生死,可以理解为:
首先,全能自恋是一元世界的动力,它的实现会成为生能量,而受阻后产生的自恋型暴怒是死能量;
其次,性和攻击性是二元世界的动力,性指向关系的亲密,而攻击指向关系的分离,性被视为生能量,而攻击被视为死能量;
最后,终极的性活动能量直接制造新生命,终极的攻击行为则杀死生命。性之所以对人有如此根本性的力量,也是因为我们都想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 后来的精神分析家们越来越重视攻击性,对性的重视下降。如果自体、客体和关系中的一方有被破坏,也就是它身上的生能量转成了死能量,就是破坏性;而如果能承受住并得以转换,攻击性就可以视为生命力自身,就增加了自体、客体或者关系的韧劲。
- 升华,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之原始的、浑浊的性与攻击的能量,提升为符合人性的、创造性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能量。文明,就是性欲和攻击欲的结果,是一种象征的表达。
- 全能自恋、性和攻击性,它们原始的表达,常常只是一时舒服;这些生命动力作为燃料,能找到符合人性和社会视觉的表达方式,变成文明的东西,才能不断提纯、淬炼,持续地创造,持续地提升自己。
5.问答:性的模式,是关系模式的呈现
我是渴望关系,渴望性。我渴望关系而不得。
回避型人格会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之间有一道墙,这道厚厚的墙有两个功能:躲避外部世界的敌意和攻击;锁住自己内心充满全能想象的魔鬼,防止他去破坏他人乃至世界。
我很渴望,也很向往热爱接纳性关系,我在其中感觉到了开心和幸福。
:甚至都觉得自己像是不需要关系似的,但性欲会成为他没法克服的动力,而驱使着他去寻找关系。这样一来,就给了一个人从一元关系走出来的可能性。
温尼科特认为,男人的的品质是“去做(to do)”,女性的品质是“在(to be)”。男人必须干出点什么,充分郑敏自己才行,而女性这种苛求不是那么重,女性更重要的品质是能构建关系,所以最好的品质是只要她在,其他人就会被吸引。
有妈妈在,才有家的感觉,如果妈妈不在了,家的感觉会弱很多,甚至就像没了一样。
建立完整的深度关系,是人性的一个深度历险,太多人惧怕而不敢深入。所以出轨的常见原因是,如果脚踩两只船,那么一只翻了,还有另一只在。
一结婚后就立即减少了和妻子做爱的频率,不碰自己的妻子这个合法的性对象,就好像是在向一个想象中的观察者说,你看,我对性不感兴趣的。
性的动力
心灵僻径是孤独的想象世界,而关系,是真实的世界。
性中,有着一切人性。性中有爱有恨,有创造有摧毁,是生与死的交汇。
每一个人,如果能自然伸展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力,并和另一个人建立起全然的关系后,两个人都会被“照亮”。
心身密不可分,当你的生命动力能酣畅淋漓地流动时,你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变得更好。
生命的初心5篇·武志红心理学·动力主题六
1.预告 | 生命的初心
麻木的脸、僵硬的身体、封印了的心,也必然意味着,活力被克制了,活力不能像水一样自然地滋养自己。
我个人觉得,每张过于平静的脸,都意味着经历过太多的失望乃至绝望。
环境恶劣时,生命会关闭自己,追求孤独的永生;环境友善时,生命会打开自己,追求繁衍,以此把知识传递下去。
已经麻木的脸,也可以再次点燃起自己无数的渴望,让渴望的力量,激活自己的生命。
2.从渴望到绝望
用角色代入的方法去感受
第一,很绝望,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
第二,很怨恨,恨不得毁了这个没有人爱他 的世界。
那你想对这个婴儿说些什么?
听我这么说,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他说想对这个婴儿说:“抱抱,让我抱抱你”。
第一遍,看到我热泪盈眶,一个小时之后,再看一遍,还是看到眼眶湿润。
经过反向形成防御机制之后,偏执者通常只能感受到仇恨和猜疑,但观察者不难发现他们其实是有渴望和依赖;强迫性个体常认为自己对权威言听计从,但人们常同时能观察到他们的怨恨。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而发出的每一份动力,都是一股能量,如果在关系中被接住,就会成为生的能量,如果没被接住,就会成为死的能量。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渴望后,就可以试试继续发出它们,不过要向着对的人发出。当我们的渴望,能不断被人接住后,我们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
《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鲁米
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名誉的人,
饮下你所有的激情。
闭起眼睛,以第三只眼观物,
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无论如何,别忘记张开你的双臂。张开后,有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而如果你一直封闭着的话,那就什么都不会有。
今日得到
- 太封闭的人,都是对关系持有绝望态度的。而生命最初人都对关系有强烈的渴望,从渴望到绝望,有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发出渴望;后来被忽视,被拒绝,于是失望;失望累积多了,就会变成绝望,觉得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对关系绝望的同时,那些没有得到回应的动力,就变成了恨;恨累积多了,就演变成了我们的各种心魔。而这个过程也是可以逆转的。
-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渴望后,就可以试试继续发出它们,不过要向着对的人发出。张开双臂后,有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当我们的渴望不断被人接住后,我们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而如果一直封闭的话,那就什么都不会有。当然真正从体验层面实现它不容易,但不要忘记,这是我们的本心。
介于这篇文章感触非常深,我把我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当时的感受是,触发->慢慢的升温、扩展、膨胀,然后一直撑开,大概有30-50秒吧,而后才是流泪,接着恢复平静。
“抱抱”,我说过很多次,只是听别人说的,就这次感受到了,有种同感,感同身受。那种无处释放的能量,想找地洞的劲,找出路的慌张。
感受到心灵的力量,那种能量挤满的感觉,就像气球膨胀,令你茅塞顿开,我也很陶醉。
有一个点是,这种感觉在我头脑上演了n遍,这是模模糊糊,这次有人点出来,或者是基于某个启发,你一下就顿悟了。
这是积累酝酿带来的吧。
3.碰触你内在的婴儿
触碰你的内在婴儿第三类,婴儿的状态很不好,和练习者的关系也不好,比如:感受小婴儿躺在我身边,很无助很可怜,她很难受却不说话,我特别想去抱抱或亲亲她,为什么我先做一想到这幅画面就像掉眼泪。
好瘦小好干瘪的孩子,看到他就心疼得想哭。非常安静地蜷缩在那里,好想抱抱他给他一个温暖安全的怀抱。
触碰你的内在婴儿第四类,看到了恐怖的婴儿:
- 好害怕,他在右边,好像泡在深渊里冷冷的海水一样,好冷啊。
- 试着想象一下,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婴儿,先是越怕越远,后来到我身边来咬我的胳膊。我很害怕,但是我感受到了他的恐惧,对他说:对不起,对不起,请你原谅我。
- 我感觉到的躺在我身边的婴儿已经死了,全身紫黑色。
一位年轻女子跟我说她看到的婴儿,脸是不完整的,身体也不全。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她在婴儿时很少得到妈妈的关注。我在之前的内容中讲过,妈妈看见了婴儿,婴儿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妈妈很少看见她,所以她的内在婴儿是残破不全的。
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一个人的生命目的有两个: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关系中被看见。
我想生命的初衷:一是挥洒活力;二是获得亲密。
“我”认为婴儿孤独地待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的结果:二是因为没有客体存在,所以婴儿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导致封闭。
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以为心理学的共情,就能让我打开我的心。我过去成千上万次的敲门,为什么没有人为我打开?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和热情,自信是生命能量能滋养自体,热情则是生命能量能滋养客体。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今日得到:
- 我发展总结了一个“触碰你的内在婴儿”的小练习,在这个练习中看到的婴儿可归为四类:很快乐很满足的婴儿、比较一般的婴儿、状态很不好的婴儿和恐怖的婴儿。这有很大可能是做练习的人的内在婴儿,也就是他们自己婴儿时的样子。
- 如果让一个婴幼儿孤独地自己待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结果:他的能力很弱,保护不了自己,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因没有客体存在,他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封闭。任何一个严重封闭的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发出过无数次渴求,但一再遭到挫败,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好保护自己。
- 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活出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也就是挥洒活力,获得亲密。这是生命的初衷。
4.英雄之旅
什么是英雄之旅?我认为就是完整展开自己生命的过程。
最重要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真谛,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这个历程才能称为“英雄之旅”。
一般的自由观,认为妨碍自己自由的是外界,但其实真正妨碍自由的,恰恰是你的自我。
经常会听到很多人抱怨,说街上放的音乐扰乱了我;谁谁影响我的心情;都是谁谁的问题等等。
他们的心理都是把这些不好的,或者说遇到的挑战和麻烦归结为外部世界,而这些心理的产生却是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自己对外界的反应,也就是自我。
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真触碰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就是力量与生命。
所谓的黑暗?就是没有被看到没有展开的自恋、性和攻击性的原始能量。
成为自己的英雄。
今日得到:
-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你主动地、带着主体感地去做选择,这最终决定了你是谁;你有意识、有觉知地选择爱、选择生,你就照亮了自己这个能量体,荣耀了你自己。
- 英雄之旅,就是完整展开自己生命、完整成为你自己的过程。这需要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去碰触痛苦与黑暗。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内在,而非外部世界。
- 真正的自由,是战胜了内心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
- 英雄之旅有三个阶段:花园,孩童在伊利园般的怀抱中,纯洁美好;沙漠,你如同骆驼,忍辱负重共地行走;狮子,你有力量地活着。愿我们能够深切懂得我们身上的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能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的英雄。
5.问答 | 别皈依了绝望
如何处理死能量?
一种是死能量点燃死能量,或者爆连绵不绝的冲突,或者以一方或两方的隐忍为结束,但关系明显没有改善,没有将死能量转为省能量,并且不仅段时间做不到,长时间也不行。对这一点双方都有感知,关系越来越恶劣。
另一种是冲突得到了安抚,双方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并且觉得冲突后反而两个人的关系更真实更亲密了。
一个中性的动力发出,如果外在世界接住了,建立了关系,那么它就会变成热情、创造力等生能量;如果没被接住,就会变成了破坏性、恨等死能量。
孩子对我全身心的信赖、对我拥抱的渴望才让我再次看到生命中的阳光,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滋味,在一些方向上防护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的后背交给那些能相信的人。
如果你觉得没有希望时,你觉得只是忍受时,那你的头脑和活力也会处于关闭状态,如果你还有主动精神时,那么在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更多选择。哪怕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仍然要种下一颗小苹果树。
好像提问的人也许处于深度的绝望中,所以在表达时,从逻辑上封死了声的可能性,好像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处于绝望中的朋友会通过他们的表达,把绝望感也传递到我的身上,让我觉得好像真的是无路可走了。
这只是一种感觉,这就是绝望感,但这从来都不是事实。
真正的事实是,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有选择。或者至少知道这是被绝望感裹挟了,以至于头脑上都认同了它。当知道这一点后,就可以在心灵上腾出一些空间来,去寻找更多可能。
生命的初心
张开双臂后,有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
挥洒活力,获得亲密。这是我生命的初衷。
英雄之旅,就是完整自己的生命、完整成为你自己的过程。
真正的自由,是战胜了内内心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
04.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与流动·动力主题复盘6篇·武志红心理学
心灵的三层结构6篇·武志红心理学·思维主题一
1.预告 | 心灵的三层结构
心灵的三层结构是思维、身体和情感。
情感就是灵魂的证明。情感机制的调节是一种理性的反省,是身体的真实信号。
2.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
觉得自己好像活在一个壳中,活得不够真实。
“好”就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他是这么的“好”,所以碰到问题发生时,他都会自动认为是别人有问题,而别人和他相处时,也的确容易变成“坏人”。
麻木——他让自己变得麻木,这样好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麻木,还可以说是“隔离”。当一个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反抗,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绝望——绝望是一种保护,明白否认是没有用的,所以他最好放弃幻想,承认绝望,假若不再抱有一点希望,那就可以减少痛苦。
“被点化”,所谓的“贵人”并没有做什么事情,关键是那时他自己内心到了一个转变的时候。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
我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用来寒暄的,但是恋人之间使用,就好像在说我和你很疏远,我们是普通人,再加上晚上十点就更像是在传递这种信息,这刺伤了他,于是他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抽离”和“更好的道理”:他经常给大家的感觉是他好像游离在小组之外,而每当他试图进入时,很容易会讲一些“更好的道理”,而其他人感觉到被贬低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保护方式。当有这些保护方式在时,你会发现谈话不容易深入,很难尽兴,因为这些保护方式都隔离的感受,切断了链接。
我们之所以想组建亲密关系,之所以想爱与被爱,就是想要一种亲密感。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是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当真我不能相遇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于是就会导致越爱越孤独的局面。
相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今日得到:
- 我们的心有三层,由外到内是:保护层、感受层也被称作伤痛层、真我。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和别人都碰触不到,从而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 真正的亲密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因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导致两个人的真我不能相遇,这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3.为什么要讲感受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今日得到:
-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 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而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更根本。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4.你的想法真是你的吗?
今日得到:
- 我们容易过于重视思维过程,容易觉得头脑里的声音,是“我”的想法,这是“向思维认同”,把思维认同为“我”。但你以为的“我”的想法,实际上常常是别人的声音,可能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所以不要轻易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否则容易被头脑所控制。
- 感觉,是身体过程,是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头脑,可以接受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比起头脑来,身体更接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如果没有身体作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所以,要和头脑的心跳保持距离,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 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力。在东方文化中,所有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说,你要听话,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少有声音说,做你自己。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时,就干脆使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
5.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身体?
我并不是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幽魂,我和另一个人感受彼此,竟然是如此容易。
人类意识对生命期待的观点,绝少与生命的现实一致。我们不愿承认,那冲撞的、自我保护的、有恶臭的、肉食的和淫荡的疯狂,正是有机体的本质。相反我们倾向于掩饰、漂白和重新解读,把所有软膏里的苍蝇和菜汤里的头发,都想象成是某个令人不悦的家伙的过错。
今日得到:
- 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是心灵的三层结构;思维过程、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是心灵的三种过程。保护层主要针对着思维过程,感受层针对着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而真我就是灵魂。
- 当一个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打开的,他也就能感受到别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它们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而思维过程虽然看似有力量、很可靠,但它不能再两个人之间建立链接。
- “我与你”的相遇是灵魂层面的关系,它可以超越肉身,但这份超越是先肯定了肉身。但太多的纯粹,很可能并不是进入了灵魂层面,而是持有这种逻辑——头颅是高贵的、身体是鄙俗的,陷入到头脑的心灵僻径中。有些人,特别是有些男性貌似可以很好地活在孤独的思维和逻辑的世界里,说起来很有条理,却常常不能理解别人是怎么回事,容易活得干瘪。愿我们能感受到:我并不是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幽魂,我可以和另一个人感受彼此。
6.问答 | 头脑是仆人,而非主人
放下保护层,袒露感受层,容易带来一种常见的感受——羞耻。我真实地呈现了自己,而你没有接住,甚至你还攻击我,这时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傻。
心灵的三层结构
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
我们的心灵有三个过程: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
保护层主义针对思维过程,感受层针对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而真我就是灵魂。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
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5篇·武志红心理学·思维主题二
1.控制信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
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真理,当一个真理还没有得到你身体的验证时,它对你而言就像是一个谎言。
- 要想获得幸福和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 邻家的小孩打破了碗或者其他类似物品,我们会轻松地说:“这件事发生了。”当你的碗被打破时,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就像别人的碗被打破时,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就像别人的碗被打破了一样。要把这种认识扩展到那些更令我们牵肠挂肚、后果更为重大的世俗之事上去。
- 要清晰地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你的脑海。
- 将人生视如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
- 如果一个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幸福、平安、高尚与虔诚,他会为万事万物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会对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所认为的“好”的方向。
你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在诱发事件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内在信念所决定。
我们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这些信念。
今日得到:
- 学心理学时需要提醒自己:每一个心理学大师以为的“真理”,都是和他们自身的特点乃至心理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艾丽斯的治疗重点在于和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辩论,把它们重塑成理性信念,然后就有了效果,进而引出新的感觉。这与爱比克泰德的哲学是一样的,认为我们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这些信念。
2.重塑非理性信念
我们该学习把事情和人分开,知道一件事只是部分而已,不能因为部分不好就从整体上否定一个人。
今日得到:
- 理性信念,可以理解为洞察到并顺应了世界理性的信念,是个人顺应世界理性;非理性信念则是个人自恋的执念,是个人视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世界之上。通俗地说,非理性信念就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想法,理性信念是符合现实的想法。
- 艾利斯提出的非理性信念可以概括为三类:绝对会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这三类其实可以用全能自恋解释得更为深刻、直接。
- 艾利斯提出重塑非理性信念有四个阶段:解说阶段、证明阶段、放弃阶段和重建阶段。理性情绪疗法适合已经进入到二元世界,但还残留着全能自恋想法的人。
- 从根本上我认为,一个在关系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也就符合了所谓的世界理性。
3.捕捉你的自动思维
今日得到:
- 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捕捉自动思维,就是我们从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维过程开始,想办法打一口深入到体验和潜意识的深井,然后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做工作,这才能带来深度改变。
- 咨询和练习中,需要捕捉自动思维,顺着它去做自由联想,看看自己会从这个想法开始,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知道碰触到深刻体验,回到当时的过程中,在安全、被支持的情形下,不断去体验当时堪称可怕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让淤积住的、受伤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充分流动起来,从而在体验发生了变化,而头脑上的思维作为投影,也有了变化。
- 仅仅在信念或思维层面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信念和思维入手,深入到体验深处。体验层面改变,才意味着真正的改变。
4.加餐 | 每个地方都能挖一口井
处理创伤时间的一个常用办法是让当事人完整地回忆起这件事。
今日得到:
- 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所以,诱发时间经由一个完整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加思维过程,导致了当下的情绪反应。
- 也许我们可以从此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一口通向心灵的深井。
5.问答 | 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二分法:分清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
理性:认识清楚你能控制的事物,并在此范围内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好”,还要认识清楚你控制不了的事物,不要瞎较劲,或者怨天尤人,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理性。
非理性:我对别人和世界有着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他人和世界就该这么运转,并且我以为这就是真相和真理,然而,他人和世界根本不是这样的。
非理性处于一种严重的分裂中,对别人和世界情绪情感与判断,主要是一厢情愿,并且是建立在全能自恋之上的,这不是真相也不是真理。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处于这种分裂中?
实际上是他们在和现实世界相处时不断受到挫败,他们发现世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运转,可这时又不能接受这个真相,于是转而活在自欺欺人的想象中。毕竟,在想象的世界里一个人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然后,又拿这个想象世界的东西,去强加给真实世界,而且强加时特别有情绪情感,这就是非理性了。——搞心理的真是狠,一点情面都不给啊!
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
控制信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
一个在关系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也就符合了所谓的“世界理性”。
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
想办法打一口深入到体验和潜意识的深井,然后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做工作,这才能带来深度改变。
破解你的生命逻辑5篇·武志红心理学·思维主题三
1.怎样接住关系中的“坏”
投射性认同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么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如果有,那就是对方使用了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
今日得到:
- 这套暗逻辑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游戏。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坏”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都会有严重被限制感,而且会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些感觉都会使得周围人容易离开他,而这回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 衡量一个关系的品质的核心标准是,这份关系能不能处理化解“坏”。其中的关键是,你已经处理好了自己内心的“坏”,你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而是深切认识到“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真实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坏”。那么当别人投射给你“坏”时,你会做“去毒化”处理,
即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委屈自己,用对方希望的好方式回应他;又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他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 我们要学会利用时间和空间,学习如何化解自己和关系中的“坏”。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是合理的。
2.自恋幻觉的ABC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总是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今日得到:
- 我把投射性认同称为“自恋幻觉的ABC”;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C是威胁性信息,这个威胁可能是威胁攻击对方,或者威胁伤害自己,或者威胁攻击关系。
- 严重陷在投射性认同中的人,都会执着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逻辑。这套逻辑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这是他们和父母等抚养着建立关系、亲近的方式。这深入骨髓,当他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自动启动这一套逻辑。
- 每个成年人原生家庭的外在笼子不见了,但内在还有一个笼子,所以我们需要去认识它,从而逐渐破解自己的生命逻辑,最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3.支配者
世界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转,同时世界又是善意的,而且也允许我们自己表达所谓不好的情绪。
支配者心理形成的2个常见原因:
- 这样的人童年时,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他们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赖者,不仅不能照料孩子,反而要孩子来照料自己。因此,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大人,并从照料和支配父母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感。长大了,他们便渴望重复这种关系模式。
-
支配者和妈妈有过严重的分离,或者妈妈对他们的照料严重欠缺,这让他们对现实妈妈极端不满,而在心中勾勒了一个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爱人形象。
(会有一点点这种感觉)
长大后,一旦爱上某个人,他们便会把这个形象强加在这个人身上。因为他们童年时严重受伤,所以极其惧怕分离,而恋人的任何独立意志,都会让他们担心分离,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努力打压恋人的独立意志。
今日得到:
- 依赖游戏的具体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就是不爱我,我们不如分手;权力游戏的具体逻辑则正好相反;我对你好,你必须听我的,否则就是不爱我,我们不如分手。我们把权力游戏的人称为支配者,可以分为赤裸裸的支配者和温情的支配者。
- 依赖者的形成,常是因为有控制欲强的父母;支配者的形成,有两个常见原因:这样的人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长大后他们便渴望重复这种关系模式;他们和妈妈有过严重的分离,或妈妈的照料严重欠缺,他们极其惧怕分离,会尽一切努力打压恋人的独立意志。
4.烂好人和诱惑者
支配者的“好”是“我有力量”,“坏”是自私,无私和自私也是一对根本人性;——追求我比你强
迎合者的“好”是无私,“坏”是自私,无私和自私也是一对根本人性;——追求我是对的
诱惑者的“好”是性感,“坏”是没有魅力。
今日得到:
- 迎合游戏的具体逻辑是:我这么为你考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坏人,我们不如分手。迎合者很难收获深度关系,因为不真实,和他们相处时会各种不舒服,还容易有内疚感。接受者会愤怒,表达怒气或干脆远离。当疏远时,迎合者在恐慌中对付出更加执着,对方就越想逃离,由此恶性循环。
- 性感游戏的具体逻辑则是:我如此性感迷人,如此有性能力,你当然会喜欢我,否则你就是性无能,我们不如分手。诱惑者认为性可以指向任何人,他们虽然用性构建关系,但却未必享受。
-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诱惑者的形成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获得一种感觉,认为性是建立关系的唯一通道,性是他们跟人建立关系和亲近的方式。
- 世界是相反的,这四种投射性认同逻辑中的“好”与“坏”涵盖了基本人性。当看清你自己的逻辑的时候,要请记住这个逻辑自身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想通过这套逻辑,去建立关系。成年人的愿望和心智非常复杂,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本的愿望——真正地遇见一个人。
5.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如何修炼才能逐渐减少在关系中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呢?
深刻地认识到,“坏”只是没有被看见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在体验层面将这个活出来。
投射性认同有两个根本,一是建立关系,二是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坏”,投射到对方身上,投射到关系里,希望借助关系看到自己的“坏”,同时也借助关系的力量转化这个不能被自己心灵接受的“坏”。
父母拒绝孩子的术语,“不满敌意的坚决”,意思是我坚决拒绝了你,但我是没有敌意的。
我并不希望世界完全如我所愿,那样就太孤独的了,我希望有一个我的愿望不能实现的边界,而在边界之外,有一个充满善意的你在那里。这样就意味着,我被拒绝时,我也清醒了,而同时我看到,在我的外面有一个爱我的你。
我也不希望我太理性,那样太无趣了,那样的世界黑白无聊,干脆死了算了。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可以亲密和建立深度关系的人,“可以更进一步的亲密”,那种止步到一定亲密程度的感觉太难受了。
破解你的生命逻辑
沉浸在投射性认同这种孤独游戏中的人,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样是合理的。
世界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转,但世界是善意的,允许我们表达不好的情绪。这时甚至时空都是美好的。愿我们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世界是相反的,我们都想通过一套逻辑,去建立关系,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本的愿望——真正地遇见一个人。
我思故我在5篇·武志红心理学·思维主题四
1.预告 | 我思故我在?
想象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苹果,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那么,当苹果切好后,你舍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刀子,就是思维,而苹果,就是痛苦之身。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痛苦,这构成了痛苦之身。而思维可以来研究甚至解决各种痛苦,我们因此会爱上思维,舍不得放下它。但因此,我们也要喂养自己的思维,而喂养的方式,就是有意无意地追逐同样的痛苦。
2.向思维认同
- 思维这个词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我们很容易被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所控制,如果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就会把它们当做真理,甚至还认同为“我”或“我的”,这就是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向思维认同”。认同了后就会形成执着,也会不想放下它们,因为放下就像“我”被消灭一样。
- 思维过程,是对自己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以及外部事件的认识,一旦我们固化这个认识,将它当做真理来对待,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我们想通过思维来控制他人和世界,但反而被思维所控制。“向思维认同”的根本是控制欲在作祟,而根本的控制就是全能自恋性的幻觉,“我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 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中时,就无法和其他存在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心灵三层结构中的保护层主要就是由思维所构建的,但我们必须穿越这个保护层,深入伤痛层,然后才能深入真我。
可是我在想,如果我伤得深了、痛了,谁来爱我?
3.痛苦之身
痛苦是因为对真相的对抗。
思维层面上,我们会以批判的方式对抗真相,身体层面上,对抗真相则会表现为情绪上的痛苦,而情绪上的痛苦又会转化为身体上的痛苦,两种痛苦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痛苦之身。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随便到任何一个场合,我第一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做一个工作:批判一切事物和人。我会觉得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不对的,他们应该按照我的头脑对他们的想象而行动。”这是痛苦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而它形成的源头,正是我们对自己想法的自恋。
今日得到:
- 痛苦是因为对真相的对抗。首先是意志较量,我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运转,而当世界没有这样运转时,会有情绪上的痛苦,进而转变成身体痛苦,痛苦之身由此形成。而它形成的源头,正是我们对自己想法的自恋。越是自恋,越是对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关于别人该如何的想法执着,越容易导致巨大的痛苦,甚至是疯狂。
- 痛苦之身形成,有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接受自己情绪痛苦和身体痛苦,和这些痛苦对抗,由此构建了无比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结构成了一个迷宫, 而我们的痛苦之身也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
- 清楚了这个问题的产生过程,化解的方法就是反着来。首先,知道自己的想法系统就像一个保护层,它们不是真理;其次,接受自己身体痛苦和情绪痛苦的存在,深入到伤痛层中,好好去感受它们,不对抗,让其自由流动;最后,放下自己的想法,又穿越痛苦之身,也许就能进入所谓的真我中。
4.抚平你内心的钩子
想象你有一把锋利的刀子,你非常善于使用它切苹果,这件事你做得太漂亮了。那么,当苹果切好后,你舍得放下这把刀子吗?
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傲的品质,这些品质最初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如果你太爱你的那些引以为傲的品质,那么,为了滋养它,你会不自觉重复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因此你不断陷入到人生轮回中。这些相似的痛苦,就是你引以为傲的品质的养料。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你可以这样对你。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你可以这样对你。
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你可以这样对你。
老子今后要捍卫自己的领地、生活、空间、事业···
你的“让别人感觉很好的方式”会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很有效果,只是你只会使用这一种策略,这样太单调了一些,所以你可以在继续保有这一方式的同时,再增加一个新的方式。这样一来,你就会灵活很多。
单调单一是对自己要求过低,总想着一招鲜吃遍天,就是到处碰壁,而且事情也做不成。复杂的社会需要复杂的对待,适者生活得更好。该强硬的时候就强硬;不要抱怨,解决问题是关键;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要做,但是不能抱怨;觉得有不好的地方就沟通改进。
人和人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就像是一个人去你家里挂衣服,但你家里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假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衣服,自然就会放弃。
让自己一遍遍地回忆并体验这些恐惧,让凝结的恐惧在他身上流动,并且请他一定记住,这时你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成年人有能力改变)。
今日得到:
- 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傲的品质,它们最初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如果你太爱这些品质,那么为了滋养它,你会不自觉地重复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因此你不断陷入到人生轮回中。
- 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营造的,这种营造是一个轮回。轮回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解决此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成年人也有了力量和资源,就有了机会可以去觉知并改变自己。
- 人和人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就像是一个人要去你内心挂衣服,你内心必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而假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自然就会放弃。抚平你内心的钩子,就会发生变化。
5.问答 | 怎样做到只接纳生命中的“好”?
怎样做到更好地接纳生命中的好,而去避开生命中的坏?
其实,这仍然是逃避头脑以为的痛苦。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正向的自我暗示上呢?
这个问题,也是一种“向思维认同”,并且是试图逃避“痛苦之身”。
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先有一个认同的思维层面的“真理”,接着被现实挫伤,而形成了痛苦之身。
思维先去观察外部世界,并对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分了好坏对错,说这个“痛苦”的我不要,那个“好的”我就非要不可。
思维总结了现实,但“我”向思维认同,于是就有了一个“固化”的真理,然后才去捍卫这个真理,并接着催生了同样的痛苦之身。
最好是,你先展开过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活过,体验到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修定力。
人性臻于圆满,绝不是把自己变成了高大上的人,而是能坦然接纳一切存在的人。
千万别急着去“解决”,没有“心理问题”这回事,有的都是人性的种种呈现方式,它们这一切都有待拥抱和理解。
人生中,曾今上演过这种局面,有一个不愿意和你沟通的重要客体,而你一直想和他沟通亲近。
曾经历过想要和别人沟通而不能的情况,这种情况下,A体验到羞耻,因此他关闭了自己沟通的意愿。结果,那些想和A沟通的人,体验到了A一旦试着和别人沟通就容易体验到的羞耻感。
How?理解和接纳是根本。不仅理解对方,也包括去理解你自己。
我思故我在
根本的控制,是全能自恋的幻觉:“我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和痛苦对抗,会构成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像让自己陷入迷宫。
小心那些你引以为傲的品质,它们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太爱它们,就会因滋养它们而重复痛苦。
穿越痛苦之身,也许就能抵达真我。
05.穿越潜意识,面向善意的世界·思维主题复盘4篇·武志红心理学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6篇·武志红心理学·身体主题一
1.预告 |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身体就是潜意识。身体能够感应到别人的感受,由此想到别人的想法。引出共情。
共情的定义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其所感,想其所想。
2.身体冷暖的隐喻
严重被抛弃感——心冷。
躯体化:你的某种情绪,不能再情绪层面去表达,就通过身体来表达。
当你长时间地感觉不到人际关系中的温暖时,你发现外部世界好像变冷了,而你的身体好像也变冷了。
对自己的身体说:谢谢你一直以来帮助我,替我承担情绪上的痛苦,当我过去力量不够时,这样做是明智的。但现在我有力量了,我发誓,不管情绪上的挑战有多大,我都会努力去内部觉知,并在外部关系中表达,我再也不想让你受这份苦了。
今日得到:
- 当一个人心中积攒了太多的死能量,这些死能量无法转化为生能量,而他人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于是这些死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最终可能导致身体问题。
3.具身认知观
成长,就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
具身认知观:我们之所以持有如此这般的认知,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而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这般的世界之中。
——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互为镜像。
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有着整个家族的投影,而一个家族的故事又像是所在的整个社会共同体的投影。
你看到了一个人如何长大,也就看到了这个人如何形成了现在的认知。你与环境的如此这般的互动,也就是关系,塑造了你如此这般的身体和闹,而你如此这般的身体和闹,则塑造了你如此这般的认知。
——你有怎样的身体,也是因为有什么样的认知和环境。
今日得到:
- 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和心智锁在身体之中,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改变了心理学对身体的忽视。
- 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互为镜像。
- 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隐喻的,也是镜像的,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4.如何用身体来聆听
语速很快,可能就是试图在思维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淡化其中的信息,我仅仅是让她慢下来再讲一遍,就引爆了她的感觉。当一个人语速突然变快时,请他慢下来讲,这时候常常会发现对方是有浓烈的情绪情感要涌出来,所以要加快语速,以逃避这份感觉。
今日得到:
- 心灵的3种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沟通,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也可以在身体层面、情绪层面去沟通。只是我们太容易活在思维、语言和文字中,认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旦你发现可以在身体和情绪层面去感应对方,你就可以不断去练习这种方式,于是会变得越来越敏感。
- 用身体去聆听对方感受的方法是:我会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同时留一部分注意力在我的身体上,去留意我身体的各种感受以及各种情绪,并通过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一起去判断对方在向我传递什么信息。这就是有意识地在聆听对方的思维、身体和情绪这3中过程中的信息。思维可以骗人,而身体和情绪不会,所以当能聆听到身体和情绪的信息时,就可以更好地去判断。
- 无论是想听到对方的思维,还是情绪与感觉,你都需要放下你的自恋,就是放下你的所有预期和目的,这时才可能发生与对方的想通。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太着急太自恋,那么你遇到的,就只是你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
5.让痛苦流动
痛苦,是不被我们所接受的体验。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承受,那么就让痛苦像水流一样流动起来,思维和想法也会随之自然发展。
6.怕热,是什么样的隐喻?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这里说的自己,就是真我。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感觉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时,你会发现外部世界和你的身体好像变冷了 。这叫做“躯体化”。
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互为镜像。
想听到对方,需要放下自恋,放下所有预期和目的。
承受痛苦,让它流动,你会发现,原来痛苦就是不被我们所接受的体验。
艾瑞克森催眠法5篇·武志红心理学·身体主题二
1.疼痛铸就的催眠大师
既然只对紫色敏感,那么他就坦然享受一个“紫色主义者”的生活,穿紫色的衣服,用紫色的杯子,在紫色的办公室里工作,家里也装扮成紫色···
今日得到:
- 艾瑞克森深深地懂得,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他问头脑“我该怎么办”,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
- 身体的每一份紧张都和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联系在一起,当你真能放松身体时,也就放下了头脑中的想法和意识,潜意识就有了最大呈现的空间。只是这时你要有心理空间,不被可怕的死亡力量击垮,然后才谈得上转化。
- 相比正常人,艾瑞克森与世界沟通的许多通道都被关闭了。但是他从不抱怨命运,不和痛苦较劲,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反而因此打开了正常人所没有的一些通道,铸就传奇一生。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学到很多,至少我们的身体问题很难比他更严重,所以我们真没有理由陷入到悲观厌世和抱怨中。
2.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
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不跟痛苦较劲。
艾瑞克森的治疗风格:
- 他不和个案的症状对抗,不直接攻击、破坏个案的心理逻辑,而是顺着这些逻辑工作,在患者没有警惕与对抗的状态下,他和患者建立了关系,并改变了他们的心理逻辑。
- 从不较劲,而只是去使用对方的心理逻辑。
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情况是患者活在一元世界中,而关系是最好的疗愈,与其非要改变患者的心理逻辑,不如去和他们建立关系。关系真的建立时,患者至少会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中,一元世界的心里逻辑也就自动进化了。
一个处于一元世界中的人,再怎么领悟和改变,常常还是在一元世界中打滚,他得借由另一个已进入到二元关系甚至三元关系的人,把他代入更高维度的关系中。
咨询师有时会重述来访者的一个故事,但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像咨询师是来访者一样。这时,来访者就有了一个机会从旁观的角度去看自己。当来访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请他坐在咨询师的座位上,以咨询师的角度去看,如果他是咨询师,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我们面对它时,重要的是信任,而不是指手画脚。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今日得到:
- 艾瑞克森的治疗风格是不和痛苦较劲,不将问题视为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接纳“问题”,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处。
-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和人性的信任。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和内在灵性时,身体会放松下来,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空间”,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需对此保有好奇就可以了。
- “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我们面对它时重要的是信任。那些疗愈性的画面,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内在灵性自然流动的结果。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3.自我催眠
今日得到:
- 自我催眠、冥想的核心逻辑是:当意识和头脑上不知道怎么办时,就可以放空头脑、放松身体,一次和深层的潜意识建立链接,潜意识会有一些声音传递出来,着常常就是答案。
- 梦是一条进入潜意识的通道,甚至可以说是最便捷的通道。
- 虽然思维是极为强大的工具,但我们得知道它的这个特点:思维是和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我”所用,同时也隔断了我们和事物之间的根本联系。所以不要轻易被思维所困,而要学习一些方式,深入到潜意识中,汲取更多的潜能。
4.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
今日得到:
- 做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时,你会发现放空头脑、感受身体简直太难了。因为“我”并不能控制一个思维,越是想控制、消灭一个思维,实际是在这个思维上花了太多注意力,它反而被滋养了,于是变得更强大。
- 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的2个好处是:身体变得越来越敏感;可以进入潜意识,而且越来越深。
- 练习的要旨,除了让注意力均匀移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身体不能动。保持身体不动地做扫描式感受练习,就可以起到接纳身体痛苦并放松思维的双重作用,而当思维过程和身体过程都放下时,我们就有机会打开通向深层潜意识的通道了。
5.问答:潜意识的层次
为什么没记住梦?可能就是因为不想碰触潜意识。
艾瑞克森脆催眠法
艾瑞克森懂得,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而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
“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梦是一条进入潜意识的通道,甚至可以说是更便捷的通道。
扫描式感受身体联系的2个好处是:身体变得越来越敏感;可以进入潜意识,而且越来越深。
谁是你身体的主人5篇·武志红心理学·身体主题三
1.假自我与身心分离
顿感很强的人,身体和自我切割分离了,这就是假自我。
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关注,身体的感觉变得不敏感了。
彻底否认人欲,也就是彻底否认身体,没有身体做支持,所谓的天理,就变得越来越玄幻。
今日得到:
- 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在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这就是身心分离。
- 身心分离会导致迟钝,这其中更深的逻辑是:有假自我的人为了保护真自我,把身体与自我切割,并把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里。这是为了保护真自我。
-
当我们试着把身体与自我割裂开时,会觉得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是不好的、鄙俗的,甚至脏脏的,因此会压抑、否定它们,而去追求纯净。
察觉到,帅哥们,或是有活力的人,都是很“爽快”的,对这些东西都是直面而不会躲避,因而感觉他们更有魅力。
- 如果你追求的纯净精神不能和你的身体合一,那么很可能你活在假自我的虚幻中。因为在这份纯净中,你的身体可能被他人所控制,沦为别人的努力,于是越来越差。
2.真自我与身心合一
今日得到:
-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养育者在围着孩子的感觉转,于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
- 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样的养育下,他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也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共情)。
3.躯体化
她2个女儿说:妈妈有时候也有坏脾气的,这个时候妈妈就会释放出内心的小怪兽来,你们要知道,妈妈有时候真的会这样,妈妈需要这样,但这不是你们错了。结果当她们对女儿们表达愤怒时,2个女儿就可以坦然地说:看,妈妈,你的小怪兽又出来了。
这招要用到生活中去,减轻一下自己的负担。
今日得到:
- 情绪不能表达,转而通过身体来表达,叫做躯体化。最简单的理解是:我不能对你直接说“不”,可我还是想表达,那干脆就用躯体出问题来表达。
- 父母或者其他大人有时会攻击孩子,这很难避免,但父母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和空间。并且要看到和承认自己有时候对孩子充满了敌意和攻击,不要美化成“我对你的一切都是爱”。
- 每个人都想我的身体我说了算,我们要鼓励孩子和自己,谁的事谁说了算,谁的身体谁做主。
- 我们搞不定世界时,就会去搞别人,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忘记了,不应该允许别人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当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也就不会允许自己来搞自己的身体。
4.问答:尊重边界,伸展自己
鼓励、允许孩子做集中,不是插手替孩子解决问题。
当我们心中没有敌意,也就唤不起别人的敌意。
当我没有主动伤害你时,我就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在纯粹是我自己的事上,我爱干嘛干嘛。如果你觉得受伤了,拜托,那是的事,和我无关。——王小波
不是自己的锅,就不要背,让自己受苦受累,吃力不讨好。
谁是你身体的主人
身心分离会导致迟钝,假自我的人为了保护真自我,会把身体与自我切割。
真自我,是养育者在围着孩子的感觉转。
情绪不能表达,那干脆就用躯体出问题来表达,这叫躯体化。
每个人都想我的身体我说了算,我们要鼓励孩子和自己,谁的事谁说了算,谁的身体谁做主。
06.世界那么大,不要忘了爱自己·身体主题复盘3篇·武志红心理学
自恋与依恋6篇·武志红心理学·情感主题一
1.预告:自恋与依恋
当一个人投入地工作,投入地去爱时,幸福就会降临,然而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是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弗兰克
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2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有苍凉感,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
“他这辈子精彩绝伦,但老了,心里空荡荡,生命都没有留下。这个人的一生,爽是爽了,可他的世界中只有他自己,他的心中没有住着别人,在关系的维度上,他的人生是有些空白的。”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最终又发下自恋的过程。
2.依恋的形成
今日得到:
- 依赖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想情感对象打开。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前3中混合)。
安全型依恋: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抱住妈妈。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最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最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犹豫。是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矛盾、犹豫、不安、难以选择,我应该是这种。
- 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 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样。
- 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3.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
控制欲非常强:对别人不信任,事必躬亲,对别人的做法都很怀疑,觉得别人处处都做得不恰当,总想插一脚、教别人、管别人。
一方面做事很控制,另一个方面又在追求纯净,很容易表现没有欲望。她总觉得俗世的这些生活很烦,没有意义;而有意义的生活,应该是非常精神的,比如写书、做咨询师。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呆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外部世界需要有一个人,对她伸开双手说:来吧,欢迎!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
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透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也就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如果一份关系伤透了你的心,你经过认真考虑,知道这份关系已经没有希望,那么可以变换空间,换一个人去寻找。
今日得到:
- 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会了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
-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
-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首先要看破自己的重重心理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生命原本的样子就是我们一方面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在寻找情感依恋。
4.依恋“你”,排斥你
“我”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了,而是希望“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可我更惧怕的是,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在那里。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这是自我保护;如果外部世界是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是信任。
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这时我们不惧怕失控,甚至是欣然接受失控,因为失控时,我会跌落在“你”善意的大地上,而这时我会发现,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宽广。
相反,当我们还是陷入严重的自恋与控制时,其实是在惧怕中,因为觉得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因为我们想切断与“它”的链接,所以还会选择封闭,把心关起来。因此我觉得,真的可以说,链接是善,封闭是恶。
我们陷入自恋和控制中,是为了防御外部世界的“它”,然而这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我们的内在也住着一个“它”。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很可能是一致的。
当外部世界友好时,生命体会选择繁衍;当外部世界恶劣时,生命体会追求永生,也是彻底的封闭。
今日得到:
-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但如果我外部世界是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
- 自恋和依恋不仅仅是情感的事情,也是伟大的隐喻。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宽广,而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
- 我们陷入自恋和控制中,是为了防御外部世界的敌意的“它”,这时我们还需要看到我们内在也住着一个“它”。在“它”之世界,我们会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选择封闭。
- 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链接时,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5.晕车的隐喻
今日得到:
- 晕车、晕船、晕机,都是和控制感和失控感有关,背后也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就是失控感。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
- 关于胃的不舒服,也有深刻的隐喻。在婴儿时,我们必须吃进妈妈的奶水或妈妈给的其他食物,否则就会死。如果婴儿感知妈妈是敌意的,那么他会有恐惧和担心,好像这份事物有毒,他吃了之后会抵触,严重时想呕吐。
6.问答: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当“我”不去看“你”时,“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我”也就处于黑暗中了。
“看见,才存在”。
而跟大牛在一起,他能看见自己身上的东西更多,这就是潜移默化近朱者赤吧!
依赖,是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不做,希望别人帮自己解决。
依恋,是情感上对另一个人敞开和链接。
自恋和依恋
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自恋会带来身心分离。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也会切断头脑和身体的联系。
而依恋带来身心合一,学会了依恋的人会拥抱真实世界。
快意恩仇与纠结6篇·武志红心理学·情感主题二
1.预告:快意恩仇与纠结
当恨消失时,爱也就消失了。
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有3种表达: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
爱的对立面是“憋着爱”,恨的对立面是“憋着恨”。
不依恋任何人的人,其实是憋着爱也憋着恨的人。
2.负爱、负恨与负知识
关系链接有3中: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
真实地活着的对立面,是抽象地活着。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为了防止产生真实的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他看似是有充分的关于爱情的心灵知识,然而,他却从来没谈过恋爱。他的这些知识,没有帮助他构建深度的情感关系,只是彰显了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或者说,他的这些知识没有帮助他学会依恋,而只是增强了他的自恋。这样的心灵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看起来他水平很高,却破坏了你们彼此见的依恋关系。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控制着自己不去爱,就叫做负爱。例如暗恋,就是经典的负爱。
——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30岁前没有真正恋爱过,那这个人可能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靠他自己很难解决,最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肯定是他有过各种动心,但他很害怕,一旦向某人表达爱意会被拒绝,这会导致致命的羞耻感。这时的羞耻感,会对自恋构成最严重的破坏。为了避免怼自恋的致命伤害,他这辈子干脆不去爱任何人了。
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一个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今日得到:
- 比昂特别强调“真实地活着”,他认为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强调每个人“用自己的信和灵魂思考并行动”。
-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抽象地活着,是躲开了肉身,不去爱,不去恨,不去了解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的你,是为了防止产生疼痛让自己躲在头脑的世界里。
- 按照比昂的理论,最好的活法就是去爱去恨,乃至快意恩仇。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是在纠结中,人就会活得非常憋屈难受。
3.头脑妈妈
对于孤独婴儿来讲,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过渡刺激,都是攻击。
平常我们所说的敏感的人,都是对负面信息敏感的,同时他们也多陷在自恋中,构建依恋会很困难。
这样过度使用的头脑,也会成为横亘在一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也就是挡在了“我”和“你”之间。
迟钝的假自体,可以通过快意恩仇去撕破它,大胆地去爱、去恨,让肉身在真实的世界中充分接触和碰撞,当身体活过来时,灵魂也就苏醒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且一投掷的骰子,就是我们的肉身。骰子肉身这个骰子的时候,轻一点,就可以风险少一些,疼痛少一些,但意义没了;重一点,意义会有,爱恨情仇也都有,风险太大,疼痛也太重。
今日得到:
- 形成了依恋的人有真实的妈妈,而没有形成依恋还陷在自恋中的人,在相当程度上,头脑是他的妈妈,是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头脑来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怖。
- 当我们过度使用头脑时,会有双重好处:一是因为可以认识和分析外界刺激,所以掌控感增加了;二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身体与情绪的链接,所以内在痛苦减轻了。
- 当我们的自体中包含着身体,甚至是身体感受和情绪为核心时,自体就会敏感而反应迅速;当我们的自体中主要就是头脑时,会导致迟钝以及追求所谓纯净。
- 肉身会有疼痛,也会有欢乐。肉身和真实世界的丰富接触中,一个睡着的人会醒来,一个醒着的人会活得更丰盛。当沉浸在头脑的抽象世界中时,这些就都不会有。
4.去爱、去恨、去了解
负爱,就是憋着爱,负恨就是憋着恨,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大胆去爱、大胆去恨。并且你会发现,能够畅快去爱去恨的人,容易带着“祸害”感。放在男人身上,就是人们常说的“霸道总裁”了。
——如果一个人只是能大胆去爱,而不能大胆去恨的话,他的爱容易显得有些单薄,还容易像是傻傻的痴情人,而容易在恋爱中处于弱势位置。灭掉了很多大人,因此也像是失去了力量。
那个清白无辜的好人,不仅失去力量,最终也被人爱。
“在你面前我很好,所以我就爱上你了”。在你面前,我觉得自己又好又有用,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于是我就爱上很i在一起的感觉了。
在关系中,我们需要适当做“坏人”,甚至“报复”对方,简单来讲就是要正确表达你的恨。
讲她如何用讨好的方式对待男友。
你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的时候,既没有尊重你,也没有尊重他,更没有尊重你们的关系。你该按照你的本心,他伤害你你就报复他,这样才能教他如何正确地对待你,这才是对你、对他、对你们的尊重。
——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
你后悔曾经轰轰烈烈的爱吗?大家的回答大多是,身处其中时,会后悔,但年龄越大,越是不会后悔。还有很多人回答说,真正后悔的是曾经有非常心动的人,但当时没有好好去爱。
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爱得那么深,再失去就太痛了,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一个人后,这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会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
了解,既是拥有。
今日得到:
- 很多人惧怕恨,而把很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恨还在自己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就会去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 太追求清白无辜、太喜欢包办事情的人,会把“我很好”“我很有用”这种“好我”留在自己身上,而把“你很坏”“你没用”这种“坏我”投射到别人身上,因此不容易招人待见。
- 真正了解一个人后,会发现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你的心灵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 了解既是拥有。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和爱恨中去完成,如果只是静态的了解,那就是负知识。
5.含蓄是一种什么味儿?
“让你我的恩怨就像一盘棋保留在那”。只是停在这儿,不再前进一步,结构纵然“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可一次次重逢,硬是没把爱活出来。
——一次次重逢,一次次错过。
画面的逻辑不再头脑中,而是在情感和感觉中。
——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我们看英雄拯救世界,其实也是在拯救自己内在对情感的信心。
今日得到:
- 王家卫电影中的含蓄,和比昂所说的“负爱”“负恨”很像。打动人的影视剧,常常是浓烈且富有人性的,还有这一丝真实的情感细线。
- 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 关于心灵的知识,不应该成为你世界中的负知识,不是用来增强自恋的,而是增进你和别人乃至世界的深度情感。
6.问答:快意恩仇时,至少有机会
你想要的是什么?
快意恩仇
如果爱也迟疑,恨也迟疑,总在纠结中,就会活得非常憋屈。
过度使用头脑有双重好处:一是增加掌控感,二是减轻内在痛苦。
很多人惧怕恨,把恨藏起来不表达,可是恨并没有消失,于是就会自我攻击。
了解即是拥有。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和爱恨中去完成。
在生活中去爱,爱在生活中。
(如果没有表达清楚换一种说法)2个人互相喜欢的,才是缘分,才是值得珍惜的缘分。
关系中允许表达爱,更允许表达恨 爱与恨5篇·武志红心理学·情感主题三
1.爱是容纳、看见与连接
关系的实质,是看谁传递焦虑,谁承接焦虑。传递焦虑的,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今日得到:
- 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是贝塔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是阿尔法元素,把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的功能是阿尔法功能。
- 在比昂看来,婴儿最原始的心灵素材,也就是贝塔元素,是不能忍受、也不能被言说的,经过妈妈的忍受,再经过不断被意识化,最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意识体系。
- 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杯称为“心智化”,这就是爱。
-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
2.恨是拒绝、否认与切割
当平原的帝国形成之后,草原帝国也不得不形成了,因为平原帝国没有出现前,草原可以和平原比较平等地做生意,而平原帝国出现后,就没办法这样做生意了,草原会处于严重的弱势中,所以不得不联合起来,草原帝国应运而生。
爱发生的核心,通过容纳,增进理解,也就是看见,从而增进连接。
恨,就是通过排斥、否认,从而切断连接。
恨是因为容纳、看见、连接失败而导致的。
每个人作为一个能量体,都在不断地向外界发出各种动力,而每一个动力在关系中被接住时,就意味着连接发生了,这个动力就会变成好的动力,如热情、创造力和爱。
当一个动力在关系中没有被接住时,这一次连接的努力就失败了,这个动力就会变成坏的动力,或者叫黑色生命力,如冷酷、毁灭与恨。
黑色生命力有2个表达方式,一个是向内,一个是向外,向外就会构成破坏力,而向内时就会构成对自己的攻击,这也是抑郁的源头。
可简化成,生命力本来只有一种,而当在关系中被看见时,就会变成爱;而当没有被看见时,就会变成恨。
敢表达恨意的人,就有了机会获得救赎。
3.让恨流动
好的婚姻:
“一大原则”:好人原则,在婚姻中,你要做一个好人,找一个好人。
“三大定律”:
- “太太定律”,太太永远是对的。
- “孩子定律”,孩子和丈夫永远是孩子。
- “家产定律”,除了一张双人床外,其他一切东西都可有可无。
当她觉得自己受不了孩子时,忍受不了孩子和她之间的焦虑和恨意时,她就会喊老公帮忙,而老公就会过来对她说:你撤,我来!
道理要分时期分场合,好东西也不能绝对化,在任何场合都适用。
今日得到:
- 恨意很容易发生,当生命力没被回应,没在关系中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它就转化为黑色的生命力,也就是恨意。
- 当我们看不到恨意时,就容易用表达爱来隐藏恨,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真诚一点,把恨意当做恨意就好。
- 正常关系就是有好有坏,又爱又恨,当能完整看待这一切,也就拥抱了完整的关系。
-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而不要真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4.给毁灭欲披上一层“胶囊”
今日得到:
- 排泄活动的隐喻是释放攻击性,人类不仅要控制排泄行为,也要学习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表达。
- 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是从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就像是给毁灭欲或其他人类本能面对的心理信息披上一层胶囊。毁灭欲也就是恨意,都是原始生命力想构建连接却失败后的产物。
- 阿尔法元素只是被忍受,还不能被觉知。那些最可怕的人性,总是先可以被忍受,然后才可以被谈论,最终被觉知。
5.问答: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我们不能表达恨意,既有想做好人的原因,也有一个我们难以面对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我们太软弱,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担心表达了恨意,不仅没有被包容,反而被报复了,而且报复的人力量远远强过我们,我们立即就被摧毁了。
真实的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被摧毁,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回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去毒化,并且返回给对方。只是我自己有时候接到对方扔来的情绪,我自己会先愤怒起来,并且变本加厉地扔回去,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容器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真实。如果自己的器量小,就承认它,承认就是对自己容量小这个事实的容纳;如果发现自己是传递焦虑的那个,而对方又能化解自己的焦虑,那就尊重这个事实,尊重也是容纳;如果发现自己报复性强,那也承认它。
不是拿心理学的道理去要求自己,而是看看心理学的道理能否帮助你去理解自己和他人,我觉得理解更容易带来更好的做法,而强行要求,常常不会有什么结果。
表达恨,就是对那个引起你恨意的人去合理地表达。
恨意“我恨你”,而抱怨是“你伤害了我,你错了”。恨意是直接表达攻击性,这时自己很容易丧失道德优势,而抱怨是非要说对方错了,所以在攻击对方时还试图占据道德高地。
爱与恨
阿尔法功能,就是贝塔元素(忍受不了的情感)变成阿尔法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的功能。
恨会指向3个东西:恨你,也即是客体,恨我,即自体,恨关系。
我不(能、敢)恨你(你也接受、包容不了),我恨我们之间的关系(转而恨我自己)。
看不到恨是,就容易用表达爱来隐藏恨,把自己的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
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是从不可忍受到可以忍受,就像是给毁灭欲或其他人类不能面对的心理信息披上一层胶囊。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物5篇·武志红心理学·情感主题四
1.最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最简单的“大道”,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人真的懂得呢?
因为,最简单的,其实最难面对,最难活出。
最难面对的,是那些平实之事;最难活出的,也是那些平实之物。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事,是自体的虚弱,和关系中的恨;最难活出的平实之事,是自体的坚韧,和关系中的爱。
2.自体的虚弱与坚韧
“某女强人的恐惧”:
首先,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人,当发现可以构建依恋时,会非常担心,万一有一天失去这个关系呢?
其次,对失控的恐惧,是担心自己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 有一个敌意的“它”在那里等着自己。她也担心,当自己放下控制,展现出自己的真面目,丈夫这个“好妈妈”会看到她丑陋的,也就是充满贝塔严肃的真实自我,于是会讨厌她、抛弃她。
她直接的感受,是无助带来的虚弱、无力感,实在是太糟糕了,她不想要这种“我没有力量我很虚弱”的感觉。
自体虚弱时,容易导致几个问题:
- 担心外部世界一旦有敌意,虚弱的自己抵挡不了,甚至会被毁灭;
- 自己这么虚弱,这会引起严重的羞耻感;
- 因为有严重的羞耻和恐惧,结构导致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
- 不能喝强大的力量合作,因为这会唤起自己的虚弱感;
- 容易有圣母病,很容易给别人好处,以此来显示自己是强大的。
人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而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
因为我们把身体视为一个生理体,好像是“我”之外的东西;而心灵就是“我”,所以心灵的虚弱会让我们觉得,“我”是虚弱的、差劲的,因而会有羞耻感。
和自体的虚弱相对应的,并非是自体的强大,而是自体的坚韧。
当我们追求强大时,常常就是为了逃避自我虚弱感。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管强的感觉和弱的感觉如何侵袭镜子,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即便当我彻底不能掌控我的人生时,我仍然知道失控背后并非死亡,并非深渊,而是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力量,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自己之外的。
缺乏坚韧时,我们需要去面对自体的虚弱,不然容易有各种自我欺骗。例如,我们会把软弱当做善良,因为对自己说“我很善良所以受伤”时,要比意识到“我很虚弱所以别欺负”,更容易面对。前者会保留住“我很好”的自我良好感,而后者会让人觉得“我不够好”。
当自体太虚弱时,一个人会根本没法面对这个事实,于是需要把“我不好”这个信息投射到外部世界,变成“你不好”。
今日得到:
- 我们得学习尊重自己的虚弱,谁都有承受极限。自体的虚弱感会带来恐惧和羞耻,我们不愿意承认与面对,于是选择了硬撑,知道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
- 人们容易接受身体的虚弱,难以接受心灵的虚弱。因为我们把身体视为了“我”之外的东西,而心灵就是“我”,“我”是虚弱差劲的,会有羞耻感。
- 和自体的虚弱相对应的是自体的坚韧。自体的坚韧就是强也可以,弱也可以,不敢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的感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控我的人生”。
3.关系中的恨与爱
当生命力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这就是爱意。
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要把恨意变成破坏性行为,这样孤独失连的恨意就是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也就是白色生命力。
今日得到:
-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维度顶端是全能自恋,并伴随着毁灭欲;维度底端是彻底无助感;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 如果恨占了主导,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非常重要。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不那么重要,孤独失连的恨意可以因为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而转化成爱意。
在恨占主导的行为中,就藏着毁灭的可能。我强大,就可以免于被你毁灭,甚至转而去毁灭你;我弱小,就可能会被你毁灭。
自体虚弱感会带来羞耻与恐惧,恐惧是害怕被毁灭,而羞耻是希望自己强大却做不到。婴儿本来想象自己是全能的,结果发现自己事实上是虚弱的,这种对比和落差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
2种自恋:我是对的,我比你强。我比你强,是为了追求自体的强大;我是对的,是为了避免关系中的恨意。
- 在现实中表达恨意,同时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不断锤炼战斗力,从而掌握力量,最终导向保护、伸展自己,并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4.一念之转:你就是我
所谓黑色生命力,我觉得就是“恨意”。
思维是靠不住的,别过度使用思维,投身与真实世界,用肉身和这个世界碰触摩擦,并展开自己的生命。
今日得到:
- 我们怎么看待别人,其实都是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特别是我们会把自己的“坏”投射给别人。实际上,看别人的坏时,也许真的是我不想看到的自己的坏。一旦明白这一点,就可以转化自己的心念。
- 当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逐渐被照亮了;当能直面自体自体的虚弱时,会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生命力因此增强,像水流一样在自己身体上流动。
5.“你”,就是整个世界
任何一个关系,都藏着整个人性,全然搞好一个关系,就像是搞好了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虽然恨意的表达一再成功,可以锤炼一个人的韧劲,但最好的韧劲是来自于爱。恨意环境下的韧劲,是这种感觉“无论如何,我相信我都能活下来”,而爱意环境下的韧劲,是另一种感觉“我活着是有意义的”。
最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顶端是全能自恋和毁灭欲;低端是彻底无助感;中间是不同程度的自体强弱感。
自体的虚弱感会带来恐惧和羞耻。否认和硬撑,会导致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
所谓自体的坚韧,就是说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能认为“我能行”。
当能直面自己的恨意和虚弱时,生命力会因此增强,会像水一样在自己身体上流动。
07.(去)连接是善是爱,切割是恶是隔绝是毁灭4篇·情感主题复盘·武志红心理学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6篇·武志红心理学·觉知主题一
01.觉知,是最大的容器
那些原本不被理解的事物,一旦被觉知到,就会发生变化。
容纳,意味着有容易和被容物,容纳是把事物变得可以忍受。
爱的过程:
由不可感知,
到被容纳,变成梦与想梦一样的思维,
再被容纳,变成了预想,
再被容纳,变成了前概念,
再被容纳,变成了科学演绎系统,
再被容纳,变成了代数公式。
02.觉知的力量
今日得到:
- 人,不可以只按照一些简单正确的原则而健康幸福地活着,因为有“正确的”就有“错误的”,这会导致对人性的切割,最终妨碍对人性的觉知,并阻碍人性的圆满。
- 真正的觉知,会立即带来一些改变,觉知必然意味着对自身的了解,还伴随着深刻的体验。觉知既可以给当事人带来改变和疗愈,又可以让其他人做更好的选择。
- 任何我们觉得有点不对劲的事,背后必有原因。学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就可以锻炼自己的觉知,不断去认识自己各种不对劲事物背后的原因。
03.潜意识概念的提出
今日得到:
-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治疗就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潜意识中隐藏的东西就是不被接受的性欲和攻击欲,意识化就是意识到它们。
- 癔症通常是地位低的女性们用癔症发作的方式为自己争夺说了算的权力。弗洛伊德则发现,他处理的癔症患者背后有性的动力在作祟。
- 觉知是最大的容器,而智识上的觉知也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能容纳的事物越来越多,相应的社会层面的觉知,这个容器也越来越大。
04.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今日得到:
-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可以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像是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意识部分,约占十分之一,而藏在水下的是潜意识部分,占十分之九。
- 觉知是无限的容器,我们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觉知范围,而碰触到潜意识的无限深渊。
- 我们最惧怕的就是生命力本身,也就是性、攻击性和自恋,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疗愈过程是相反的,方法就是觉知与容纳。
- 当觉知不够时,越深入到潜意识中,越害怕、越会压抑人性;一直都能保持觉知时,容纳的态度就是显现出来,被容纳的各种能力就得以流动,它们就成为我们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任何时候人都可以保持觉知,保持存在感。
05.自我,也是容器
如果你太容易恐惧被别人攻击,那 既是因为你怕被攻击,也是因为你想攻击别人,这是找到自己攻击性的一个线索。如果你太容易内疚,这也是因为你心中藏着浓烈的攻击性。
今日得到:
- 自我也是一个容器。当事情基本在控制中,自体的各个部分就能被自我所容纳;当事情有太多不能控制时,自我就有瓦解的危险,也会带来自体瓦解的可能。
- 可以通过觉知童年那些痛苦的体验而疗愈我们自己。童年体验并非是过去,实际上也没有过去,那些体验仍然藏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
- 要好好去拥抱自己的攻击性,就要去觉知恐惧与内疚。
- 随着觉知到自己的性、攻击性与全能自恋,这部分的能量就会被容纳在自我中,自我的容器就会扩大,自我和自体都会增强。
06.问答: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任何看似不好乃至可怕的感觉,我们能不能试着像对待一个宝石那样,看着它们,容纳它们,甚至都不分析,只是让它们自然流动。
“从根本意义上,我认为觉知和‘我’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觉知发生时,总共有一个‘我’在觉知着,而一旦连‘我’和觉知都一起消失时,就会进入到合一的状态。”
觉知的力量
学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就可以锻炼自己的就只,认识各种不对劲事物背后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治疗就是让镜子意识到,潜意识中隐藏的不被接受的性欲和攻击欲。
浮出水面的是意识部分,约占十分之一,而藏在水下的是潜意识部分,占十分之九。
我们最惧怕的就是生命力本身,也就是性、攻击性和自恋,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6篇·武志红心理学·觉知主题二
01.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集体意识就是被集体容纳的心灵内容,而集体无意识就是被集体所拒绝的心灵内容。解开个人历史的潜意识,会让一个人扩大他的自我的容纳范围,而解开集体历史的潜意识,会让一个集体扩大容纳范围。
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它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人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清洁”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所组成。
02.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武志红的观点:任何一个时代,持有一种最主流的观点,都没有什么好夸耀的。因为一个时代的主流观点,不过就是这个时代的集体意识而已,你认为持有这个观点很正确,很高大上,但很可能你只是为了不被其他猴子欺负,而懒省事地认同了一个没有危险的观点。
相反,任何有创见的观点的提出,都是有些冒险的,它必然会去冒犯自己所处的集体。
“人类各种集体的各种意识,都希望自己是文明的、正能量的,而集体无意识的源头,藏着父子之间的杀死彼此的毁灭欲,对这份毁灭欲的克制和处理,则演化出了人类文明。甚至我认为,文明中的很多东西,直接就是从死亡中演化出来的,例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清朝鞭子的事情。”
今日得到:
- 集体意识,是被一个文化共同体所承认的心灵内容,集体无意识是被一个文化共同体严重排斥的心灵内容。
-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荣格在此基础上用大海做了一个更宏大的解释: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了个人的意识,小岛下面连着的陆地代表着个人无意识,而将所有的岛连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 我们既不要轻易认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就是真理,也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所处文化或时代的主流观点就是真理,因为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除了它们,我们还有堪称无限的潜意识。
03. 社会无意识
弗洛姆说:“我所说的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层面的内容之所以会进入到潜意识中,是因为人使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制度等,都构成了一个社会体系,这些体系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只有通过过滤器的思想经验才能被意识,而不能通过的,就被压抑到社会无意识中。
社会过滤器通过3个方式起到压抑的作用:
- 语言过滤。特定文化系统的语言,侧重表达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 逻辑过滤。每个社会的意识有一套逻辑,它直接指导着人的思维,而不符合这套逻辑的东西,就很难被意识。
- 社会禁忌过滤。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套禁忌。例如好战的社会会把脆弱、无助,和对好战的厌恶,视为是禁忌。相反,一个崇尚和平的社会,如果一个成员有杀和抢的冲动,那么这种欲望也是很难进入意识。
每个社会有一套社会过滤器,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不仅规定了这个社会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规定了人们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人应该成为完整的人:“意识代表了社会的人,代表了个人所处的历史现状所造成的偶然的局限性,无意识代表了植根于宇宙中的普通的人、完整的人。”
他认为,在健全的社会中,人应该居于中心地方,全部社会的安排都服从于人的成长这一目的。人应有的样子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力和活力,并且既自由又不孤独。——在关系中成为你自己。
今日得到:
- 弗洛姆提出了“社会过滤器”的概念,只有通过过滤器的思想经验才能被意识,而不能通过的就被压抑到社会无意识中。社会过滤器通过3个方式起作用,分别是语言过滤器、逻辑过滤器和社会禁忌过滤。
- 每个社会有一整套社会过滤器,造成了人的各种限制,制约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 弗洛姆认为,人应该成为完整的人,应该居于社会的中心地位。人应有的样子是积极主动、富与创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独。
04. 家族无意识
今日得到:
- 一个家族允许的心灵内容,就是家族意识;一个家族不能面对的心灵内容,就是家族无意识。
- 家庭历史的潜意识中藏着很多我们不能面对的东西。如果超出家族承受能力,整个家族会倾向于把创伤事件压抑下去,然而创伤的传递与认同却可能以更为奇幻的方式发生。
- 德国家庭治疗大事海灵格认为家族是一个系统,所有人都需要被承认,如果有人被家族是为异己而否认掉,那么处于家族系统的动力,后辈中会有人认同这个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是如此。
05.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
进入潜意识的方法:
- 永远绷着一跟弦,别让这根弦断了。
-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探索潜意识时,要抱着开放的心,允许一切发送,允许一切流动。
- 如果在做潜意识探索时,让你产生很大的恐惧,就不要生硬地直接跳入深渊,要保护好“我”这个宝贵的容器,慢慢来。
人的心灵有3个重要的东西:觉知力、智慧和慈悲。觉知力会决定你看到什么,可有了智慧你才能懂那是什么,而有了慈悲你才能承受这些东西。
06. 问答:集体是如何修剪个人的?
每个社会,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体,都有各种方式来修剪个人,从而保证这个社会中的人有一些基本共同的东西。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虽然有些东西形成了全球共识,但整体上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范围在急剧扩大,人们更能够按照个人意愿去选择,这是好事。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荣格再次基础上用大海做了一个更宏达的解释。
集体意识是被一个文化共同体所承认的心灵内容,集体无意识则是被严重排斥的心灵内容。
弗洛姆认为,人应该成为完整的人,应该局域社会的中心地位,积极主动、富于创造力和活力,既自由又不孤独。
家族会压抑创伤事件,创伤的传递与认同却以更奇幻的方式发生。家族中会有人莫名地受到影响和产生认同。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5篇·武志红心理学·觉知主题三
01.春节为什么要逼婚
春节是一个塑造人的最佳时机,形成了深刻的文化与现实,综合构成了社会过滤器,把越来越有个人主义倾向的年轻人,拉到生育和宗族的共同想象中。但城市化和全球化,让每一个人都越来越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
今日得到:
- 从深层文化的角度,春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视时候,我们得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把“大祖先”的基因下去。
- 显示层次中有着深刻的烙印,那就是一个人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一个家庭,才能存在于社会与家族体系中。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下,我们会觉得单独自己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于是用构建家庭的表面完整去逃避破碎心灵,也就是自体瓦解。
02. 用可控第三者对待应酬
今日得到:
- 应酬就是人心包裹着一层坚不可破的硬壳,外面是各种讨好行为,他们很愿意付出,但却不能给到对方想要的,就算给到了,因没有心,没有感情的投入,也没有温度。
- 应对这种应酬的方法是积极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
- 可控第三者,也叫做过渡性客体,就是当我在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时,要找一个可以控制的第三方来恢复控制感,它可以是人、物或事件。我们借助可控第三者来构建关系,拒绝对方的可控第三者时,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只是拒绝了他的东西,并没有拒绝和他的关系。
03. 集体性自我带来的焦虑
“大家长”是指一个集体性自我掌握话语权乃至真实权力的人。受集体性自我的支配,我们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一切呈现给“所有人”,也就是整个集体,会比较和竞争,也会去寻求评断对错。大城市中个性化自我越来越占据主流,隐私感很强;一旦回家过年,在集体性自我就没什么隐私可言。
今日得到:
- 东方是集体主义文化,我们的自我是集体性自我,春节中的竞争以及它们带来的巨大焦虑都与此有关。
- 集体性自我有2个大超我:“大家长”和“所有人”。我们在群体装会觉得这2者在看着我们,我们的行动就有意无意地追求这2者的满意。
- 受集体自我的支配,我们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一切呈现给“所有人”,也就是整个集体,会比较和竞争,也会去寻求评断对错。
04. 创造属于你的春节
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好的关系,如果能在过年期间改善那些重要的关系,就能帮助我们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05. 问答:春节习俗变动的背后
破碎心灵,是因为个人的自我是一个功能很差的容器,兜不住心灵的各种碎片,特别是死能量。
《中庸》中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是在中国文化下对人的一个关键定义,就是说你要作为一个人,就必须对另一个人好,特别是亲人,又特别是父母。你不能独自构成一个人,你的肉身要对另一个人的自我服务,这时你才能因为是个“仁者”而成为了人。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
过去,很多旧的习俗下,春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春节活动都是高浓度的人际关系,回绝则需要积极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
春节中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大多与集体主义文化和集体性自我有关。
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好的关系,如果能在过年期间改善那些重要的关系,就能帮助我们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梦——通往潜意识的捷径6篇·武志红心理学·觉知主题四
01. 预告:梦——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梦是大多数人得以碰触自己潜意识的最便捷途径,只要你做梦,你就有机会深入自己的潜意识。”
02. 向梦寻求答案
向梦寻求答案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睡觉前,对自己说:某一件事让我有些困扰,我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潜意识指引我。
解梦的方法可以很简单,自由联想,从关键点开始,会自然而然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很多人生之旅的含义,我们设定一些目标,希望实现它,但为什么要实现它呢?童年时,这样的旅途是为了得到最原始客体,就是妈妈的爱与认可;而现在,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抽象的内在妈妈的爱与认可。
只是,在这个旅途上不要迷路,不要只想着看得见的目标,而忘记了我们苛求成功,是为了一些关系中得到认可。
今日得到:
- 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试试向梦寻求答案。因为梦中可以得到潜意识的信息,这常常比意识更靠谱、更关键。甚至即便意识上有了答案,也要问问潜意识,至少可以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来看。
- 我们醒着时,自我防御机制在紧密运转,本我和部分超我的内容被防御掉了。而在不清醒的状态下,自我防御机制会打盹,潜意识中的内容就有机会出逃到梦里。
03. 自我解梦的方法
今日得到:
- 绝大多数说自己不做梦的人,实际上只是不记得而已。要记住自己的梦,可以试着从梦中醒来后,先保持身体不动,最好是任何一个小动作都没有,在这个状态下把梦的细节回顾一遍,然后再去做记录。
- 梦很少会直接表达,因为潜意识要进入意识必须改头换面,好骗过自我防御机制。所以我们不能特别直接地理解到梦的内容,而需要使用一些方法。
- 今天我们讲到的解梦的方法有3个:当下解梦、自由联想和角色代入。
04. 梦和心灵一起成长
今日得到:
- 要重视那些常常出现的梦,试着去解读它们,当这些梦境不断发生变化时,也意味着你的心灵在不断变化。
- 解梦有2种方式,一种是硬解梦,根据力量、经验和感觉直接说出分析;一种是软解梦,让被分析者沉浸到梦中,还原做梦的感受和氛围,然后自己领悟到梦的寓意,常用具体化技术。
- 心灵成长是一个过程,不断有融合,让我们变得更从容、更宽容;但成长必然意味着一些被严重压抑的东西会不断浮现出来,有时会吓我们一跳。同时我们的心灵容纳度也不断在增长,容器变大了,这些信息就能被意识所接受了。
05. 一些常见的梦
梦见有很多好吃的,这未必是口欲的满足,而常常是象征着你有饱满的情感生活。女生总是强调吃,是不是女生在渴望饱满的情感生活呢?
今日得到:
- 梦有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洞察力,每个人都有洞见各种真相的能力,但因为要活在关系中,惧怕失去关系或被惩罚,因此屏蔽了部分洞见力。
- 潜意识更像是你自己,而意识是活在各个层面的关系世界。潜意识像水一样一直在我们心中流动,如果你跟随它,它就会把你带到正确的地方去。每个人都是自己最佳的解梦者,不仅是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现象场的权威,还因为真正的解梦意味着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自由流动这一点只能是由自己完成。
- 最好的解梦,是通过自由联想和角色代入对梦进行很细致的觉知,也有套路可以大致解一下常见的梦,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好奇中等待。
06. 问答:梦可以整理心灵碎片
弗洛伊德有2个说法:梦是愿望的实现,梦会倾向于圆我们白天的一些梦想;梦有整理心灵碎片的功能。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你的感觉是你心灵的尺度,这件事很难形成量化的科学指标。
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试试向梦寻求答案。
要记住自己的梦,可以试着从梦中醒来后,在静止状态下,将梦的细节回顾并记录下来。
要重视那些常常出现的梦。当这些梦境不断发生变化时,也意味着你的心灵在不断变化。
潜意识更像是你自己,而意识是活在各个层面的关系世界。潜意识像水一样一直在我们心中流动,如果你跟随它,它就会把你带到正确的地方去。
自我防御机制6篇·武志红心理学·觉知主题五
01. 预告: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总是在童年原生家庭中形成并固着的,它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不适用与以后的环境。所以,在传统的精神分析观点看来,一个人需要不断觉知并升级自己的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核心,是为了让我们活在关系中,保留关系中活力还可以有流动,所以关系的容器大小,决定了自我的容器大小。但我们可以通过觉知,不断地扩容,扩大自我的容器,扩大关的容器,转化容器内的死能量,从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合一。
02.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
简单定义:防御,就是大脑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一个途径。
复杂定义:一般来说,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某个或某些组成部分,如想法、感觉或两者一起移除到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操作。
布莱克曼认为不愉快的情感有3种:焦虑、抑郁和愤怒:
- 焦虑,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对可怕事件将要发生的想法组成;
- 抑郁,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可怕事件已经发生的想法组成;
- 愤怒,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毁灭某人或某事物的想法组成。
有些人喝酒不是为了壮胆,而是卸下自己的防御。
今日得到:
- 自我防御机制非常有用,安娜·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几乎所有事情都是防御。
- 当自我容量不够时,就不能容忍太危险的情感高能涌入,否则可能会被破坏,于是设置了自我防御这样一个开关。
- 觉知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告诉对方你是怎么回事。当我们掌握自我防御机制后,也不要轻易去滥用分析,你可以使用“抄后路”的方式,或者让自己在关系中占据主导权,或者帮助别人。
03. 要你命三板斧
男人容易隔离情感,而女人容易压抑想法。比如两口子昨天吵了一架,男人今天还把事情记得完完整整,却觉得自己没什么感觉了,这是隔离;女人事情记得不完整了,但还能体验到强烈的感受,这是压抑。
我们可以通过隔离与压抑这样的方式,暂时把痛苦从意识中赶到潜意识中,以保护自己意识层面的自我。但要想真正得到疗愈,需要拥抱真相。
- 闪回,就是你看到任何一个和当时创伤情景有关的细节,都可能陷入到可怕的痛苦中。
- 分裂,就是你认为一个人或一件事完全的好,或完全的坏,你做不到接受好坏并存;
- 否认,就是你否认自己或自己所喜欢的人身上有坏存在;
- 投射,就是你把坏投射到别人身上。
严重的心理问题会看到“透明幻觉”,一个人认为不同沟通,我就能断定你是怎么回事,你也能知道我是怎么回事。一旦一个人完全陷入其中,沟通就变得没有可能了。
我们必须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对你的种种判断都是预设,我必须从你那儿得到佐证,才可能知道你是怎样的。我在我的世界里,是我自己的权威,你在你的世界里,是你自己的权威。这是沟通的基础,否则,就只有投射了。
今日得到:
- “要你命三板斧”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由分裂、否认和投射组成。成年人的基本防御方式都含有压抑和隔离。
- 布莱克曼认为在一个人有现实感知的基础上,否认分为4种:本质否认、行动上的否认、幻想中的否认和言语上的否认。
- 当一个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时,很容易对关系构成巨大破坏,让他的世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真可能要别人或自己的命。对这样的人,重要的是他们承认自己的坏,并看到自己使用了否认的心理机制。
04. 切割与吸纳
今日得到:
- 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向外和向内,这涉及到投射和内摄。
- 投射是你将内在心灵展现到外部世界的屏幕上,内摄是外部世界的存在被你吸纳到内在心灵中。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分裂和否认;向内内摄的时候,容易发生认同,认同包括与幻想认同、与父母潜意识中的愿望/幻想认同、与理想形象或客体认同、与攻击者认同、与受害者认同和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 向外投射“坏”的时候,容易发生“切割”,发生分裂和否认;向内内摄的时候,容易发生认同。
- 投射和认同无处不在,我们的各种认识和感觉都可能是认同的结果。内摄和认同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05.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
今日得到:
- 幻觉,根源是一个人回避思考的东西,包括愿望、意见、想象或批评等,并且,这样的人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他们看不到幻觉是自己内在的想象。
- 投射性指责,你对一件糟糕的事有内疚感,而你同指责别人回避自己的内疚与责任。
- 泛灵论,是把人的属性,放到非人类的事物上。例如,一个人拿石头当宠物,还给石头洗澡,对他的植物甜言蜜语,跟炉子吵架等等。
- 去生命化
1.不把你视为人,也就不必去想是否要信任你、爱你、恨你这些事了。
2.不把你视为人,就可以在攻击你时没有内疚了,所以当我们恨一个人而想攻击他时,容易使用这种逻辑。 - 反向形成,你本来处于A,但表现得却是-A。多数时候,是我有了攻击性,却表现得像个好人,我恨你,却表现得更加爱你的似的。
- 外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投射,你把你自己的内心想法,体验成是外界的人在这样看你。
- 攻击性转向自身
- 分隔
- 凝缩,你毫无逻辑的把一些东西生硬地联系到一起
- 白日梦
- 搪塞,是有意识的撒谎,它常常和投射性指责、合理化等防御机制联系在一起。
- 退行,是不能应对高发展水平的挑战,于是退行到低发展水平中寻找满足。
- 升华,是指为了防御吓人的性幻想和毁灭幻想,去从事有益的活动,如艺术、写作和公益。弗洛伊德认为,一切文明都是升华的结果。
-
诱惑攻击者,惧怕一个人,却以性或谄媚的方式诱惑这个人,以证明你不害怕他,这是为了防御自体的虚弱。
例如,一个胆怯的女孩,去找一个坏男孩,幻想自己可以改造他。
对于那些深陷可怕关系的人,看到自己在使用诱惑攻击者的机制是很重要的。
我周围有这样的人
- 合理化
- 理智化,是指沉浸在一种不合逻辑的理论中。与合理化不同,合理化还常常显得有理,而理智化是这个理论本身看上去有问题。
- 穷思竭虑,是指试图在头脑上彻底弄清楚一件事,甚至还陷入了很深的哲学思考,但根本其实是为了防御这件事带来的痛苦感受。
- 本能化,是把一种自我功能视为本能。例如认为理科就是男人的事,艺术就是女人的事,这就是本能化。
- 自我功能的抑制,是把某种自我功能赋予了性欲或敌意的象征性含义,然而抑制了它们。这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精神运动抑制、说话能力、感知能力、空间能力和数字能力等。
——自我能力的限制,常常是自我防御机制的结果。
06. 问题越大,防御越简单
“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发现,那些问题非常重的人,理解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治疗起来就很难,例如精神病患者和人格障碍患者。相反,神经症患者他们病得好像不重,但他们的心灵像是有一个无比复杂的迷宫,理解起来真是不容易。”
理性的男人受感性的女人吸引,感性的女人受理性的男人吸引。
自我防御机制
布莱克曼认为,不愉快的情感有3种:焦虑、抑郁和愤怒。
当一个人启动“要你命三板斧(分裂、否认和投射)”时,很容易对关系构成巨大破坏,最终真可能要别人或自己的命。
投射是内在展现到外部世界,内摄是外界被你吸纳到内心。它们构成了内与外的交互。
投射和认同无处不在。内摄和认同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我”未必是天生的,可能是不断认同形成的结果。
08.觉知,是最大的容器5篇·觉知主题复盘·武志红心理学
单纯与复杂5篇·武志红心理学·现实主题一
太单纯,很可能是你阉割了自己但欲望,特别是竞争欲。
01. 越简单,越复杂
用简单来掩盖自己的软弱、自体的虚弱,视复杂为力量。
憨儿形象的特点:
- 简单。心口如一,怎么想就怎么说。
- 道德。偏执地守着道德原则,也会去做别人的道德警察。
- 不动脑子。不做复杂的思考,二就是简单地按照道德原则行动,什么是道德的,就按什么原则去做,所以显得一根筋。
- 绝对正确感。因为抱着以上的原则,所以会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不容易有动摇。
最不考虑利益的人,会被最会考虑利益的人吸引;最忠诚的人,会被最容易背叛的人吸引;最没有欲望的人,会被欲望满满的人吸引等等。
——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过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今日得到:
- 简单是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御,根本是为了给饺子一种很好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人,是对的,是好的,以此回避掉自体虚弱所带来的糟糕感觉。最简单的人选择最复杂的人,这是简单且自体虚弱的人,走上复杂并增强自体的一条常规之路。
- 活得太简单的人,需要看到自己这份对道德的自恋,并且要知道去做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人,也对自己最重要的家人好的人,要比抱着一些简单信条去生活,难多了。
-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02. “好人”逃避了什么
男人强有力地使用权利规则,女人则在家中使用珍惜规则。
今日得到:
- 每个人地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是在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给“好人”的好处。“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借助“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 把握好权利规则的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也就是攻击性。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利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包括进入黑暗的焦虑和直面自己弱小的焦虑。
- 对胆小的羞耻和面对恐惧的焦虑在“好人”身上同时存在,“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所谓的打引号“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会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觉知。
03. 输在起跑线上
“她看到在她家里,几乎所有都关系中都藏着一个东西‘顺从’,就好像是所有都在期待着别人顺从自己。”
今日得到:
- 所谓叛逆,其实是孩子想做自己,想按照自己都意愿去行动,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利用自己都力量去压制孩子,那就会破坏孩子都意志。
-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关系中,你都觉得做不了自己,都太考虑别人,那么你就会选择内向与封闭,任何关系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 如果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那这可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输在起跑线上”。单纯的脸,常常就是一张顺从的脸。顺从的人,必须简单,因为一旦有了复杂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再去顺从了。
04. 中国式关系中的“葵花宝典”
中国式恋爱的绝招是把对方当婴儿一样来照顾,当天神一样来崇拜。
再加上一点就可以达到“葵花宝典”的级别:有一张愚忠的脸。
“葵花宝典”的完整表达就是:把对方像婴儿一样照顾,像天神一样崇拜,同时自己有一张愚忠的脸。
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生命能够按照他到自由意志展开,他会被热情充满,困顿、拖延、封闭和消极等将远离他,每一段时光他都不想浪费。所以,被爱和自由滋养都孩子,常常会像一个永动机一样,同时又能专注地投入在他们正在做都事情上。
今日得到:
- 如果一个人既顺从,又真的像是心甘情愿一样,那很有可能是启动了“自我功能都抑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抑制都就是自己的智商。
- 太听话的人,容易出现一种愚,因为人根本上想做自己,而听话的人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放弃这一个根本动力。
-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世界准备好接纳你的本能喷涌而出”,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希望给孩子这样的感觉,而不是顺从。同时,还要谨记,作为成年人的自己一样需要这种感觉。
05. 问答: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成熟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了现实规则的成熟,一种是人性的成熟。
-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幼稚;
-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单纯;
-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掌握来外在规则,这是世故;
-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掌握来外在规则,这是成熟。
复盘
活在必然复杂的社会中,人不能简单地活着。简单地活着,骨子里是一种顺从,不敢活得复杂而强大。
要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首先需要有竞争欲,有强大的自我,如果根本不敢展开自己的竞争欲,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拿在社会竞争中容易输。
单纯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每个人地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是在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给“好人”的好处。“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借助“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关系中,你都觉得做不了自己,都太考虑别人,那么你就会选择内向与封闭,任何关系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如果一个人既顺从,又真的像是心甘情愿一样,那很有可能是启动了“自我功能都抑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抑制都就是自己的智商。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5篇·武志红心理学·现实主题二
- “现实世界是有疗愈性的”
- 每个人都需要把自体的生命力,展现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只有这样,生命力才会被驯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入现实世界,真实地呈现自己并与各种存在去碰撞,这虽然会显得非常复杂,但却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
- 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人但发展是需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最初每个婴儿都活在孤独的幻想世界中,然后进入妈妈或其他抚养者构建的过度世界,在这个过渡世界中初步走出幻想世界,整个家庭都像是一个过渡世界,孩子在这个世界中学习如何展现自体,并于客体相处,最终,孩子进入到现实世界。
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
如果你想要什么
那就先奉献什么
武志红心理学·现实主题三
01. 三重世界,想象世界、过渡世界、现实世界
如果从没体验过天堂的感觉,他也就习惯来在地狱里的感觉而不自知。可体验过天堂的感觉后,再次处在地狱里,他非常不甘,于是做来各种努力,想再次回到天堂里。
母性指向融合与亲密,而父姓指向分离与秩序,
这是天性。
今日得到:
- 婴儿本来处于孤独的想象世界,他和妈妈构建的世界是过渡世界,整个家庭也可以视为过渡世界,而广阔的社会,则是现实世界。
- 共生关系是共享一个自我,不管谁离开谁,共生关系的破裂都意味着这个共享自我的死亡,这时活在共生关系中的人会产生死亡焦虑。
- 从孤独想象世界进入过渡世界,在婴儿时是最容易完成的。养育者一次次满足婴儿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些需求,也是在和婴儿建立关系。同时无论养育者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婴儿会遭遇挫折。
- 当婴儿基本被满足,又有“恰到好处的挫折”,婴儿就既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别是养育者有连接,又有边界,同时又不会自体瓦解。养育者把孩子从孤独的想象世界拉出来,这并不容易发生,需要无数努力。
02. 两条道路
很多人本来认为自己对别人对判断简直就等同事实,可现实检验后他们知道,他们的判断,只是猜测,只是推断,还只是想象,而不是现实,必须得到佐证,才可能是事实。
现实检验能力,指对是当你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你能否尊重现实,而不是执着于你的想象。
03. 如何迈入复杂
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逼迫。
一位女性明显缺乏女性气质时,都有可能是她对妈妈缺乏认同。
今日得到:
- 当面我们觉得自己的自体弱小时,一个黑色的、敌意的权威传递任何信息,会担心是一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也因此会一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 进入复杂,必须有这样一个开始,一个自体虚弱的感知到外界的重要客体是基本善意的,她传递的信息是来增强而不是破坏自己的自体的。在这种感知下才能敞开自己,吸纳重要客体的信息。
- 围绕着孩子的感觉,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体;破坏孩子的感觉,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体。成年人也一样,对自体虚弱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别说建议,甚至连分析都不会做,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也就是传递善意,等建立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的信息。
04. 强与弱、善于恶
- 最关键的是形成一个坚韧的内聚自我,有了内聚性自我后,一切问题就都变得简单来。
- 自我是在关系中形成,内聚性自我,最初也是在关系中形成,而且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
- 自我和关系都有强弱和善恶两个纬度。强弱就是在关系中谁强谁弱;善恶就是在关系中是爱多还是恨多。
- 当你即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这种条件下最容易展开自己,而由此拥有一种完整的复杂人性。当基本善意匮乏时,我们会强烈地追求强大,但同时又会恐惧强大,因为担心被包袱、被嫉妒。
以上的这些总结,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点上:人是自恋的。当“我”感知到“你”是善意的,我才愿意低头,承认我可能不如你,而放下自恋,去依恋;相反, 当“我”感知到“它”是恶意的,我就不愿意低头,如果“它”逼迫我必须顺从,那我就会关闭自己。
然而,什么时候是善意的“你”,什么时候是敌意的“它”,这取决于客体是如何对待“我”的。如果愿意滋养我、容纳我,我会感知到善意;如果是在利用我、剥削我,我就会感知为恶意。
所以,“我”是万物的尺度。
在展开生命的这条路上,一个人很容易会被这两种感觉所折磨:当自体虚弱时,容易感觉到羞耻;当自体强大后,又容易感觉到罪疚。解决这个冲突的是情感,也就是善恶。当你能充分活在爱与连接中时,羞耻感和罪疚感都会得到化解。
05. 从现实世界再到想象世界
《人类简史》:智人,也就是我们这种人类,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构建想象共同体,然后集聚力量,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由此,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假设:也许很多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事,其实是想象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东西,它们本来也只是想象而已。当有了这个假设,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想象流出一个巨大空间,也许我们放弃大家共同拥有的想象,而去想象一些不可能的事,这些被想象共同体视为不可能的东西,未必就是不可行的。
从根本上说,人是活在自己体验中的,如果你体验上感觉很好,那就是很好。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
婴儿处于孤独的想象世界,整个家庭都可以视为过渡世界,而广阔的社会是现实世界。
继续停留在过渡世界,还是进入到现实世界?前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封闭;后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复杂,意味着开放和宽广。
当我们绝对自体弱小时,黑色的、敌意的权威传递任何信息,你都会担心是一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也因此会一直活在饺子一个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对自体虚弱对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等他们自体增强、并与咨询师建立来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对信息。
武志红心理学·自由主题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B价值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价值。
D价值是,根据自己的匮乏而产生的需要,然后用自己的需要去评判对方,而赋予对方的价值。因为内心缺什么,就去要什么,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想要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现实来行动。因为需要自信,所以他就对别人和自己说,他一定能行。
B价值,就是存在价值。自主者既理解自己,又理解别人和自然,他们能以孩子般的心欣赏一切,可以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厌倦。
D价值,就是匮乏价值。非自主的人需要别人和外物来满足自己,他们根据这些需要给别人和外物硬安上来一些意义。当需要丧失时,别人或外物对他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也就消失了,“审美疲劳”也因此而生。
这个充分被看见的人,也可以很好地看见别人和外部世界了。当“我”被充分看见后,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了。
怎样回归自主
太顺应社会的成功人士缺乏创造力,他们所追求的,也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他们所在乎的,也是社会潮流所在乎的。只不过,他们想要得更多。他们以“我比别人占有的多”这种比较来衡量自己,来对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恐惧感。他们对社会对贡献并不多,至于创新方面对贡献,就更微乎其微。
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们常常会提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感觉,就像光一样,照亮来他们的一生。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深刻无比,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我最近确实比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我”的状态,熬夜、或是写作,渐渐地就好像打开了什么一样,经常有高峰体验。一直追随这种体验,好像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进去,充斥着而不是包裹着。
按心理学的说法是,触碰到了事物本身,常常会伴随高峰体验。
所谓有价值,是在别人和社会看起来有价值,
有意义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和一个存在建立关系,这样一来,你是真实的,因为尊重了你内在的声音,而另一个存在也是真实的,所以这个关系是真实的,也因此就有了意义感。
让情绪流动
情结:自己凝结的能量;个人无意识中,对造成意识干扰负责任的那部分无意识内容;带有个人无意识色彩的自发内容,通常是因为心灵伤害或巨痛造成。
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令我们陷入困境,常常是因为我们想否认人生的悲剧性,最终在我们精神中竖了一堵墙,将我们的心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而且这堵墙会越来越厚,心理问题也由此而生。
他承认了现实,不再和它较劲,于是就学会了享受人生。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情绪流动是怎么形成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他发出的一份能量触角,如果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是被看见,然后会变成好的生命力,如果不被看见,就会化为黑色生命力。如果一个人确认到,他发出的能量触角基本能被接住,那这个人就会伸展能量时没有了大的阻碍,于是能量伸展就会自然流动。
“我的小侄女会理直气壮的要爱,生气了就要你哄,发脾气也要你哄才会好,到现在六岁了还是会要你宝宝她夸夸她,毫不掩饰对你的依赖和需要,所以大家对她的爱好像也会多点。她像小太阳一样,永远活力热情和快乐。”
怕麻烦的人,像是一个孤岛,因为无数次体验过能量触角伸出去,没有被接住,于是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别人欢迎的,这叫做麻烦别人。
不受欢迎,就成了麻烦。
关键是把生命力展开,把热情活出来,一旦你是一个能量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动的人,你会体验到仅仅能量在你自己身上和在关系中流动,就已经是很开心的事了,你体验到这份享受后,就不再容易有付出感。
欲望、声音、愤怒、喜悦、爱、恨、高峰体验、歇斯底里、心流···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活力。活力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其实都不重要。
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这真好。世界在摇曳生姿。
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你的爱人,也鼓励你自己;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
一个人活在“需求基本被看见、被满足”的感觉里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情绪的自然流动,另一个是在表达需求与情绪时,身体是协调、放松而自在的。
深度的怕麻烦哲学,都是在生命早起、在家庭中建立起来的。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的劲儿去要帮助、要爱。
活力流动起来后,才能享受热情流动的感觉的美好,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其实都不重要。
自由09 | 你的需求不是罪
一点点拒绝都不能承受,是因为背后藏着全能感,一旦表达需求,就必须被满足,否则有自恋性暴怒产生。
处理不好跟自己的关系、自己的情绪,以为这是别人导致的,而迁怒他人,殊不知这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我勾引出你的需要,你因而来欲求我,我也顺带得到满足来,但我却说,你是坏蛋。
调情有了一个定义:两个人,不动声色地调动彼此但情欲,而自己不为所动,谁先动了情欲,谁就输来。
情欲是有罪的,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功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
自由10 | 让你的声音流动
所谓流动,就是让你的各种能量都坦荡地展开。作为又语言能力的人类,这些能量中特别重要的一种,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我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电影《杀死比尔》中有刻画这种报复心:白眉道长向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没得到回应,然后白眉灭了少林。这种睚眦必报,常常是因为太渴望获得所有人每时每刻的爱与认可。
在无回应之绝境下长大的人,认知治疗会是几乎不可能的。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很长时间内,我在咨询中对说她什么,她甚至都听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准确回应的累积,她才逐渐能听到我说什么。这也是因为幼小的时候严重缺乏回应,她的自我几乎没有将他纳入。
很多人会听不到别人说话,声音ta肯定听得到,但ta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没有get到意思一样,或还在自说自话,或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许多恋人做一切奉献,却给不出情感回应,我觉得那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是在无回应之地长大。
问答: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体验到它,让它流动,而不是因为它是负面体验的一种,并且是罪不舒服的一种,就想去屏蔽它、消灭它,实际上它也不能简单地被消灭掉,最多是压抑到潜意识中,或者转嫁给别人而已。
这么缓解思虑太多带来的烦恼?
最好把独自对话去变成关系中的真实对话;
做这么多思考时,可能是“头脑妈妈”被启动使用得太厉害了,那么这种情形下,可以去好好满足一下自己的口欲,让能量从头脑上降到身体上来。
武志红心理学·无常主题
人很容易对“我是谁”产生执着,认为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但其实“我”是被构建但,也是可以改变的。
很多人的人生处境,就像是是站在狭窄的岩石上,拼命去守护着那一点可怜的地盘,生怕失去它,而守护的办法也常常是执着于某一种早就习惯的办法。我们所在的地盘和我们守护的方式,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自我。
但是,这个办法最终失效了,不管她怎么执着与这个办法,这个地盘还是受不住了,她彻底失控了。
而这个失控,意味着你自我的失效与死亡,这是一个巨大的礼物,她的来临意味着重新构建新的自我的机会。
如果不再执着,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海阔天空,不必非得守在那块可怜的地盘上,可以飞翔,可以游泳,可以不必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只需要尊重自己内在的心性。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这样都无形地笼子中。并且,除非是遇到一些极限情况,否则会一直执着在原来的哪种方式。
每当有问题出现时,不要太急着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先去理解和认识问题。
每当你的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意味着你可以更轻易地去触碰到它修正它,是一个构建一个新自我的好机会。
问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的机会,是一份巨大的礼物。
无常04 | 头脑的伟大之处
被感知的“鬼”,其实常常是被我们头脑屏蔽到潜意识中的攻击性,而攻击性正是生命力本身。
当你感受到太多敌意时,那要么把它向外释放伤害别人,让别人虚弱;要么向内伤害自己,让自己虚弱。
别恨自己的任何一部分人性,让自己慢慢地成长,先有一个头脑自我,把敌意和自体虚弱感这些“坏”排挤出去;接着逐渐形成“我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以此构建出一个内聚性自我;再吸纳哪些被自己切割出去的“坏”,逐渐整合它们,同时也不断放下自我1,甚至连内聚性自我都可能一并消失,体验到自我1后面还有自我2,在自我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存在。
预告: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尼奥的选择
史密斯:你为什么不放弃?巍峨了自由、真理、和平或者爱情?都是幻觉。所有的一切本质上都像母体那样虚伪造作,爱情不过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无聊玩意,用来对抗虚无,你不应该看不出来,你该醒醒了!你赢不了的,继续斗下去毫无意义。为什么你还要坚持?
尼奥回答到:“因为,这是我的选择。”
希特勒的执行者,选择了在纳粹德国的集体生存,而且还希望生存得更好,于是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意志,放弃了更多选择的权力,当然,这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因为选择决定了你是谁。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心灵世界。越是执着于小我的强大与存续,就越怕死;选择越是光明,越是善良,越是相信爱,你就会越放松,会有一种深刻的坦然。你会不是那么怕死,因为如果死后的心灵是堕入到光明中,就没有什么恐惧。
复盘:关于“自由”和“无常”主题的回顾
自由,主题是自我实现
成为自己的人,会是“自我实现者”。
相反,非自我实现者,容易现在匮乏认知和匮乏精神需求中,按照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想象来看世界。
——当“我”的存在被确认时,我也就可以确认“你”的存在。
——“我”的存在被“你”允许。
怕麻烦的人,以为不麻烦别人就是对别人好,可是,因为从关系中撤掉了自己的动力,所以建立不起有热情的关系,关系势必都会出问题。
观察一个人是如何发出声音的,你可以推断他在原生家庭中是如何被回应的。
生命选择是没有后悔的机会的,这让每一次选择变得尤其有意义。
结课考试 | 心理学课核心知识点自测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热情”,当活力能够滋养字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有三种:我爱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和它们相反的则是负爱,负恨,负知识。
如果知识在关系中是为了凸显自恋,二妨碍破坏了依恋,那么这时的知识就叫做负知识。
情感有两个内容:感觉和想法;
不愉快情感有三种:焦虑、抑郁和愤怒
辞典 | 心理学课核心知识(一)
-
“人格与阴影”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A与-A
-
真自体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体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真自体的人,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
假自体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不是对立的好吧,也有都都敏感的。
辞典 | 心理学课核心知识(二)
-
高峰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情绪体验。
-
双重束缚
人们互相沟通的时候,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而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的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既不可以是A,也不可以是-A。我有点精神分裂
-
爱情三角理论
激情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多指性的需求和欲望;
亲密是爱情关系中那些促使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
短期承诺指的是决定爱一个人,而长期承诺是维护这段关系,会为彼此的关系负责。 -
回避型人格障碍,即焦虑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有两种;
-
自我敏感,懦弱胆怯,自我评价较低,有明显的紧张感、忧虑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
夸大生活中潜在危险因素;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而言,羞愧感是核心议题,回避型人格者从人际关系和暴露情境中退却,是想要从极不舒服的羞愧感中“躲藏”起来。
- 微笑抑郁
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虽然他们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不得不说,心理学的很多解释是片面的、部分正确的、短期情绪波动下的某些情况、是提供认识帮助的而不是起指导意义的。简单地说就是别太当真,难得糊涂就好。
亲笔信 | 心理学课同学们亲启
梳理、生成的过程,帮助自己形成了思想体系。
零、
道,不可说。最深的人性,只可体验,不可言说。
生命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言说的。
一、合一(归一)和共生
二、二元对立,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生能量和死能量:当“我”的一个动力被“你”接住,这个动力就被“我”体验为生能量,当这个动力没有得到回应,它就会被“我”体验为死能量。
创造欲与毁灭欲是其另一种表达。
生与死:因为没有形成抽象意义的自我,婴儿会觉得,每一个动力都是“我”,所以每一个动力的生死,婴儿都会体验到真切的生与死,并因此有了简直无处不在的死亡焦虑。成年人的各种焦虑的背后,根本上还是死亡焦虑。
全能自恋与自恋性暴怒:对于婴儿而言,当动力被接住,婴儿就会体验到全能感,觉得无所不能,当动力没有得到回应,就会产生自恋性暴怒。心理发展水平停留在婴儿状态的成年人,内心也一样。
彻底无助与被迫害想象:自恋性暴怒表达不出去,就会转过来镇压自己,于是变得彻底无助,同时这份敌意就会投射到外部世界,觉得像是外部世界有一个敌意力量要害自己,这是被害想象。越是无助的人,越容易有敌意想象。所以软弱的人,不能轻易善良。
自恋与依恋:当“我”能感知到善意的“你”时,我就愿意向你低头,并将我的各种动力向你表达,索求你的照顾,这是依恋。当“我”感知到,外界主要的课题是敌意的“它”时,我就不愿意低头,而继续维护自恋。如果不得已低头,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
体验与思维
体验是存在,思维是体验的符号。
万物、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体伸出的能量触角,如果在关系中被接住,就会变成白色生命力,如果没有被接住,机会变成黑色生命力;如果能量体整体上被接住、被看见,那一个人就整体上趋向光明,相反,就会趋向黑暗。
无常、
首先你需要学习,觉知到敌意在自己身上和关系中的存在。觉知到以后,你就可以看到,敌意是如何影响自己和关系的。敌意,起着破坏和摧毁的作用。
你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敌意,和你的内部世界的敌意,是对等的。你要知道,绝不可能的情况是外部世界充满敌意,唯独你善良。对敌意越来越敏感,你会看到你周围世界的“无常”,常常是你心中的敌意所导致的。然后你就不再容易这样想了:为什么我一门心思做好事,这个世界却要残酷对我。
当你对敌意越来越有觉知,而且还能容纳并转化它,你会看到敌意也是剥离掉的生命力。
恒常、
任何真正做事情的人,都可以被贬低,被怀疑动机有问题,而不去做自主选择的人,则可以一直抱有一种全能感和请白感。然而,时间无情。当日子一日复一日地消逝时,没有做主动选择的人会感觉到生命的空虚。
存在主义哲学说:我选择,我存在。遵从你的本心,做出你最想要的选择,追逐它,实现它,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拿你的肉身做骰子,与这个真实的世界去碰撞,然后你会看到,你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