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心理
「电影+」从死地上开出玫瑰——评中岛哲也电影《告白》

「电影+」从死地上开出玫瑰——评中岛哲也电影《告白》

作者: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1:57 被阅读59次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你就改变他的防御机制吧,因为那会让他走向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你就改变他的防御机制吧,因为那会让他堕入地狱。

——题记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防御机制。这套体系的构造来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由我们的主观感受所引导建立,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式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套防御机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可以说,我们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反应,基本上都是这套体系运作后的结果。但是,大部分人不能明确地描绘出自己这套体系的结构形态,因为它基本上藏身在潜意识中,让我们在下意识中就按它的要求行事,我们只能感受到一股模糊而急切的冲动,本能地觉得应该这样做。

     中岛哲也的这部电影《告白》,其情节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很好地解构了几个人的防御机制,将他们的内心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1

     故事围绕着一桩谋杀案展开。森口老师发现了自己的独生爱女不是意外溺毙,而是被她的两个学生近乎开玩笑般冷血无情地杀害。她没有向警察翻案,而是选择在全班同学面前将两人的罪行和盘托出,并宣布:她已经将感染了艾滋病毒的血液注入了两人的牛奶中并让他们服下。她平静的,甚至怀着一点深情的嗓音娓娓说着:“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导入正途,我希望他们认清自己的罪过,认识生命的宝贵,了解自己犯下重罪,并背负着罪恶活下去。”

可她的方式,真能像我们理智上所以为的那样,让修哉和植树做到深刻反省、重新为人吗?

     新的学期开始后,植树再也没有出现在课堂上,他患上了强迫症,每天拼命擦洗各种器皿,却唯独不做个人清洁,将自己蓬头垢面地关在家里。而修哉虽然继续来上课,却遭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排挤与欺负:他成了校园霸凌的对象,对他的折磨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全班同学乐此不疲,甚至还惩罚了唯一一个拒不欺负他的女生:北原。修哉每天就像生活在地狱里那样。

也许有观众会说:“多可惜啊,要是植树没有患上强迫症,要是大家没有欺负修哉,那么也许他们真的可以重获新生。”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如果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森口老师一开始策划这件事时就以她对人性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他们没有新生的可能。她采用的报仇方式很独特:暴力破坏他们的防御机制,让他们在无比的痛苦中,亲手为自己掘出坟墓。

2

森口老师在与植树及他的母亲对质时,发现他的母亲是个极度自恋的人: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从自己人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当森口说出植树帮助修哉杀害了爱美的事实时,他的母亲抚摸着自己儿子的手,无比哀伤地说:“太可怜了,植树太可怜了,他只是被人利用了。”她根本无视一个同样作为母亲却失去爱女的女人的感受。

人的行为是一致的,她对于外人无视,对于自己的儿子,虽然看起来关怀得无微不至,其实也同样无视。她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宝宝,拼命为之辩护:“你不是凶手,你只是掩护凶手,把尸体处理掉。她当时还没死?那也没办法,谁知道她还没死!”由此可见,她的整个防御机制是:“我永远是对的,我的孩子也永远是好的,因为我的价值就体现在孩子身上。错的都是别人。”她做的所有事,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因为,“你死了妈妈怎么办!”

她决定植树的行为,包办他的意志,甚至用自己的态度直接对他下定义。在这种养育下,植树成了一个唯唯诺诺,没有自己观点和价值感的孩子,他唯一的个人定位是“妈妈的乖孩子”。当和同学相处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自己,于是拼命地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但他人能够本能地察觉到植树内心的孱弱和空洞,因此,他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这样的境况下,植树的防御机制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我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感知自己是活着的,是有价值的,他人的关爱与认定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我要用尽一切方式来避免丧失自我。”

而另一个凶手修哉,他的内心更加复杂、黑暗。他的母亲因为不愿为母亲的角色而牺牲事业,因此在他几岁时就抛弃了他。他内心最深的恐惧是被深爱的母亲拒绝、遗忘。他的整套防御机制都围绕这一点建立,他拼命在寻找可以替代母亲的人,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爱和温暖,从而巩固对自我的认定。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才拼命学习,努力研究发明制作。但同时,他又要让自己与他人在内心保持隔离,他将他人都视为傻瓜,无法承认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更严重的是,他还要努力压抑、转移内心对母亲的怨恨。因为潜意识对母亲抛弃他的事实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偏偏它又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因为这样会使自己的价值立足点从根本上遭到摧毁。所以,它必须掩盖这个事实,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又都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只能把这股怒火发泄在他心目中与妈妈类似的人身上——那些曾经给了他温暖和希望却又最终令他失望的人。

3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防御机制,因为有了它,我们的心理才能相对平稳地运转下去。有些防御机制是良性的,比如樱宫老师的升华方式,将内心巨大的痛苦(这曾经让他过着放荡的生活而罹患艾滋)转化为对工作的热情,成为了灵魂导师;比如北原的利他方式,她相信森口老师没有害人之意,她也真诚地关怀修哉。但如植树、修哉、植树母亲那般的防御机制却是负性的,负性的防御机制引导下的行动,造就了影片中的一个个悲剧。

如果用爱和陪伴慢慢滋养,防御机制有可能逐渐从负性转为良性,使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及行动方式产生改变。但如果简单或粗暴地对待防御机制,将它在短时间内击碎,强烈的情感张力会使一个人的心灵难以负荷,进而做出疯狂的行为。

当植树坦陈自己在看到爱美苏醒却依旧选择将她抛入泳池中时,他母亲的防御机制瞬间被击溃,她的内心再也无法维持孩子的天使形象,也就无法再继续活在“我是个好母亲,植树是好孩子”的幻想中。在崩溃中,她将刀子捅进了自己最爱的孩子的胸膛。

当修哉说自己从来没当植树是朋友时,植树的防御机制摇摇欲坠,他本能地将仇恨的张力倾泻在无辜的爱美身上;而当森口老师说他已经服下含艾滋病毒的牛奶时,他的防御机制可说被毁了大半,本能地想要消除威胁,从而维护住内心的自我认定。于是,他在家里拼命擦洗莫须有的病毒来试图消除内心的恐惧,并且拒绝清洁自己。

这种自我防御方式在理性看来是很可笑的,但却是最本能的反应:看到威胁——消灭威胁——维护自我。但当他的妈妈将刀子插进他的身体时,他的防御机制终于完全崩毁,内心压抑已久的反抗与仇恨终于指向了真实的对象:母亲。他不再拿他人和自己泄愤,而是实施了内心最阴暗最本能的想法:杀了她!但在夺去母亲生命的同时,他也彻彻底底地摧毁了自己的神智。

而修哉,他曾对森口老师抱有期待,但她说的话令他感到没有被全情重视与接纳,于是那股恨就借势爆发了出来,使他起意杀她女儿;北原给了他温暖,真正进入了他的内心,但他在快乐的同时也万分恐惧,生怕再一次被所爱的人抛弃。于是,当北原点出他的内心真相时,他的防御机制被严重触动,所以他杀了她。

从他的一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恨意已经到了不惜杀之的程度,但同时,母亲的爱又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和目标。森口发现了这一点,她这才明白之前的霸凌为何没有能够击垮修哉的意志。于是,她针对这一点设局,使他像植树那样,做出了潜意识最渴望但也同时最无法容忍的事:亲手杀死母亲。这一次,她终于从根本上摧毁了他的防御机制,使他完全崩溃。

4

分析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对于人性知之甚深,才能上演这样一场血花四溅,复仇者的手却白璧无瑕的惊天奇案。森口明白恐惧会瓦解人的意志,才设计出“牛奶加料”谎言;她知道青春期的少年们荷尔蒙爆棚,极易被煽动做出破坏力巨大的事,于是在班上公布案情,引导他们将攻击性加诸在修哉身上;她深知维特老师对樱宫老师的狂热崇拜,才能轻易劝说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植树家家访,增加其精神压力;她清楚人的逆反心理,所以诱劝维特老师公布霸凌的事实,让同学误以为是修哉求助,更激起对他的讨厌与攻击。

森口对于人性的阴暗面了解得可谓透彻,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对此刻意回避防御才使得修哉和植树没有得到她的关爱和帮助,于是心生怨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女儿被杀的起因。这样的剧情设定让我感到导演对人性抱持的是一种十分悲观的态度:暴力恣睢固然不会有好下场,可明哲保身也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要热情地对待他人,努力付出呢?樱宫老师因癌症死亡,维特老师被学生反咬一口,北原被她真心关爱着的修哉残忍杀害……

生活,竟至于无法可想?!

我们都希望生活阳光灿烂,影片《告白》描绘出的阴沉绝望的图景,着实令人胆寒,甚至反感和否定。我们会不愿去细想这一切,而想回到阳光中,接触一些轻松温暖的东西。注意了,这正是我们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真实的生活当然不会这般处处是绝境,但否定人性的阴暗面同样不可取。我想,导演正是在用这样一部影片,沉重、但绝非摧毁性地撞击我们的防御机制,希望我们能够睁开眼睛,正视人性中的阴暗面,并反躬自省有所改变——这样才能让玫瑰从浸透血与死亡的土地上,开出花朵来。

—END—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从死地上开出玫瑰——评中岛哲也电影《告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lc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