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Except that the mind cannot comprehend the very source of perception within us, its objects can be unlimited.
心识除了不能理解内在认知的最初源头之外,其所认知的对象范围是无限的。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1.45 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我们已经知道,在钵颠阇利的宇宙图景中,原质是原始的、未分化的物质材料,是投射所有现象的能量。当冥想的心向内深入时,就能透过事物的粗糙外表深究到它们的细微本质;然后再超越这些细微本质,达到原质本身。
但原质并不是终极实在。原质的后面是梵。已经描述过的四种三昧全都处于现象领域,它们只是在为达到与梵直接合一的状态做准备,与梵合一才是最高境界的三昧。在这方面,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常常讲到一个寓言:
有一个弟子曾向他的导师学习冥想上帝。导师给了他指导,但这个弟子不久就回来 说他无法做到;因为每当他试图冥想上帝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宠物牛。“好吧,”导师说道,“你就冥想你那心爱的水牛吧。”弟子把自己关进屋内,开始冥想水牛。几天后,导师去敲他的门,弟子回答道:“老师,恐怕我不能出来迎接您了。这扇门太小。我头上的角会被卡住。”导师微笑着说:“好极了!你已经与冥想的对象合一了。现在专注于上帝,你很快就会成功了。”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专注在精微的事物上,最终将回归至无法下定义的境界上(原始纯洁的本性)
1.45 专注在精微的事物上,最终将回归至无法下定义的境界上(原始纯洁的本性)。
换句话说,比较精微的境界(指心灵特质和自我)最后将回归到原始生命里,称为本性(Prikrit,普拉克里惕),或没有显现的原始基本物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名字、没有形象,也没有思想,只有完全和谐、平静的纯真状态。这时,心灵才有力量融入纯洁本性的根源处。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陈景园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