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ly, if ever,
最终,无可置疑地,
1.51 The mind reaches a state when it has no impressions of any sort. It is open, clear simply transparent.
心识达到一种没有任何印记(impression)的境地,那是一种开放,澄明明净、真诚透明的状态。
Such comprehension is not sought. It comes inevitably and nothing can stop it.
This is the highest state of Yoga, but it cannot be described in words. Only those who have reached this state can comprehend its nature.
这样的理解不是努力追求来的,而是必然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
这是无上的瑜伽境地,无法以语言文字描述,仅有那些已经达到此境地的人,才能够理解其本性。
注释:
① 因1.50提到samskara—— “行”,这一段梵文则有nir-bija,意为“无种子”,也就是没有任何旧有的业力印痕,因此这里的impression,指的就是这种印迹。
② 这个境地称为无种子三摩地,是瑜伽的最高境地。
摘自《瑜伽之心》
德斯卡查尔著
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1.51 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前面已经解释过,三昧就是把心集中于某一对象,所有其他的意识波动、所有的潜在业力或过去印迹都被这一专注巨浪所吞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巨浪必定会平息。只有当它也沉静之时,我们才会进入最高的三昧,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它被称为无分别三昧(nirvikalpa samadhi)。无分别三昧据说是无种的,因为它只是纯粹的、无差别的意识,它不含有任何现象印迹,不再有任何欲望或执著的种子。梵并不是“专注的对象”,在梵之中没有认识者,也没有被认识者。正如我们所看见的,正因为梵是纯粹的、无差别的意识,所以,在无分别三昧中,你确实与梵合一了,你进入了外部宇宙及其各种形式和创造物的真正本性。
即使从理论上我们也很难跟随钵颠阇利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在总结本章之前,我们最好回到开头,试着用更简洁的非专业的语言扼要概括一下他教给我们的东西。
我们必须从训练心的专注开始,但钵颠阇利告诫我们,这种专注练习还必须伴以不执,否则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如果在试图专注的同时还仍然执著于现世之物,我们要么彻底失败,要么被这种新获得的专注力量带入巨大的危险之中,因为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把它用于自私的、非灵性的目的。我们在20世纪就见证了它的可怕后果。20世纪的人在专注于科学和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执著于国家主义力量。人类已经掌握了原子能的秘密——这个秘密如果运用得当,对人类不会造成伤害而且还有利,但如果人们仍然像现在这样不思悔改,它就会毁灭人类。正如许多严肃的思想家指出的,危险不在于原子的裂变,而在于人心。
如何达到不执于此世的欲望、对象和野心?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执著于所能想到的最高对象即上帝本身的能力。最初,我们可以从最低的层次即粗糙的现象层次入手。选定某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像基督、罗摩克里希那或任何国家或任何宗教中的任何圣人。这些人都曾以人的形态在这个地球上实际生活过。你可以读有关他们的生平传记,你可以把他们当做普通人去亲近。你会很容易地日益热爱他们,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呢,试着去侍奉他们,并通过效仿他们来传播他们的启示。在这种侍奉和爱中,你会自然地不执于其他较低层次的爱和目标。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因为我们对他人的爱已经包含在我们对理想人物的爱中,这种爱不再是排他的、独占的。至于我们的工作,由于我们现在就想侍奉那些理想人物一样努力去做,这就不仅赋予工作以一种崭新的意义,而且工作时会比以往更有热情。
通过热爱我们的精神导师,冥想他的生活,我们会渐渐明白导师内在的灵魂,这样我们就从粗糙的现象层次进到细微的或精神的层次。我们不再把基督或罗摩克里希那当做时间之内的人来钦佩,而是要把他们当做永恒的精神存在来崇拜。我们将从他们的神性层面来认识他们。这是第二个阶段。
不过还有第三个阶段,即意识的第三个层次。因为在基督背后,在罗摩克里希那背后,在所有人格神的观念背后,还有梵这个核心实在,那些人物仅仅是它部分的、个别的投影。当我们与梵合一时,我们就与显现在基督里、并隐藏在我们顽固不化的自我中、但又永恒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当中的“那个”(That)合一了。这种合一,就是无分别三昧的状态。
所有低级的三昧还都残留着二元性的感觉痕迹,是“我”在冥想“我的”理想人物。我们之间还是相互分离的。在实现最终的、非人格的合一中,就连伟大的圣人也会痛苦地发现,自己很难舍弃对其理想人物强烈的爱。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在描述自己第一次进入无分别三昧时说:“每当我集中心力时,总能面对面地见到圣母极乐的形象。尽管我花了好大的力气努力让自己的心从对圣母的意识中脱离出来,但我还是没有意志去超越它。但最后,我集中我所有的意志力,用分辨的利剑将圣母的形象斩成碎片,我的心立即变成了‘无种’的,于是我进入无分别三昧,此情此景,无以言表。”
商羯罗曾在这样描述无分别三昧:
存在着阿特曼与梵同一的连续意识。不再将阿特曼认同与它的遮盖物。所有二元性 感知都消除了。只有纯粹的统一性意识。一个人若确实获得了这种意识,就可以说他觉悟了。
一个被证实为觉悟了的人,即使在此世也可以获得解脱。他的喜乐无穷无尽。他几乎会忘记这个现象世界。
即使他的心会消融在梵之中,他仍然是完全清醒的,但脱离了清醒生活中的无明。他是完全有意识的,但脱离了任何渴望。这样的人可以说甚至在此世就获得了解脱。
对他而言,此世的痛苦被超越了。尽管他拥有有限的身体,可他仍然能与无限者合一。他的心不再焦虑。这样的人可以说甚至在此世就获得了解脱。
一旦达到了无分别三昧,圣人就可以反复出入这种状态。室利•罗摩克里希那就是例子。在无分别三昧中,他体验到与非人格的梵的合一。但当他回到正常意识中时,他还是从他选择的理想人物即圣母的角度来谈论上帝。对他来说,圣母并没有失去她的真实性,因为他已经认识梵。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我们的言语中,“真实”一词经常被模糊而轻率地使用,这样容易导致混淆。当我们说唯有梵是真实的时候,并不是说其他一切都是幻觉,而是说只有梵是根本的、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不同形态,各种神圣的化身,都有相对的真实性;细微对象和粗糙对象也是如此。庸俗唯物主义——他们说自己是要“下地狱”的——生活在不真实的世界中,因为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粗糙的感性知觉层面上。而觉悟的圣人的知觉则遍及从粗糙的细微、从细微到绝对的整个范围和层次。也只有他,才知道这个宇宙的真正本质。
摘自《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
斯瓦米•帕拉瓦南达【印】 &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著
当这个印象被抹去时,所有的印象就全都被抹去了,那就是无欲望种子的三摩地1.51 当这个印象被抹去时,所有的印象就全都被抹去了,那就是无欲望种子的三摩地。
最后,巴坦加里说到了三摩地的最高境界。即使到了“绝对真实的意识”境界,难以捉摸的心已能控制,但智慧和智者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即使是“我已认识神”的感觉都应该放掉,你才能完全解脱。
当你达到了无欲望种子三摩地(Nirbija Samadhi)的境界,即天人合一、忘我之境,你已经不再有生死困惑,已达到不小之境界了。
摘自《沙吉难陀大师讲述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