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朝各路官军会讨史朝义,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次年(763年)史朝义兵败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漂泊的杜甫听闻获胜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此名篇。
【地名解读】
河南河北:统称中原大部分地区,与现在河南河北不同,比现在河南河北区域大得多。
剑外: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通作四川的代称。
蓟北:泛指河北的北部,安史叛军最后的巢穴。
巴峡:长江流经重庆的一段。
巫峡:长江流经重庆与湖北交界的一段。
襄阳:今襄阳,汉水之滨。
洛阳:今洛阳,属河南,古代城池。
之前读这首诗,只知道这首诗有好多地名,但具体涉及到哪些地方并不清楚。这次从“地理图”的角度来解读,确实有不一样的体会。
先把诗写下来,然后把地名一个个列举出来,涉及到的地名比较多,而且跟现在也有不同,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构图上,长江黄河先画出来,巫峡在长江,洛阳在黄河流域。其实发现一个特点,涉及古诗词地理图,都离不开长江黄河,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水路比陆路更便捷,所以诗人路线都跟水域有关。这也是城市容易在江河边发详的原因。而涉及到水路,那么大部分河流都多多少少与长江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来说这首诗,提到的地名有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比较蒙,怎么从剑外去洛阳?剑外在哪?查资料,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地图是怎样的?现在的地图跟之前比对是怎样的?
通过绘制古诗地理图,把文学知识与地理历史等知识融合,不仅对诗进行了解读,还有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收获非常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