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万方遒 老万的公众号 5月27日
信立泰除了自己研发之外,收购也是一个方向,在2018年底,公司从美国收购了一款药的国内独家代理权,这款药叫做“nanatinostat”,下文简称Nana。获得代理权按照里程碑付款,最大不超过5800万美元,大概是4亿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信立泰还认购了这个企业的股权,占比15%,只出了1000万美元。这意味着,这个企业(名字叫做VIRACTA,下文简称VIR公司),在买的时候估值只有7000万美元,大概5亿元不到的,但是一个药品的中国区域独家代理权就价值4亿,如果按照中国区域占比世界10%的份额,那么这个VIR企业的Nana产品顺利上市之后,这个企业的估值应该有50亿人民币。
在这里顺带说一句,信立泰马里来研究院就在走这个路,19年年底或者20年年初会开始临床一款用于心衰的双抗,做到2期临床之后也能开始卖权益,欧洲卖个几千万欧元,日本卖个几十亿日元,美国卖个几亿美元,整个产品还没出来就能签回来不少合同,当然,拿到这些钱还需要产品真正的上市,付款都是里程碑付款,无法上市或者临床效果不行,合同就没办法落实。
言归正传,这款Nana产品,从4亿中国区域独家代理权上看,肯定是不便宜,这也意味着信立泰很看重这个产品,这个产品信立泰官方预计2020年初会回到国内直接做2期临床,如果顺利,应该在2023年或者2024年上市销售,那么这个产品到底有什么价值?会有多大空间呢?
说明一点,Nana产品在美国申报了孤儿药,美国孤儿药是适应症患者少于20万人,并且和类似产品有极大差异化的产品,孤儿药在美国很有优势,申报孤儿药的产品都是患者少,疗效非常好的产品,针对这样的产品可以定价很高,美国有的孤儿药可以定价每天上万美金的价格,美国也给与孤儿药很多优惠,除了价格之外,在3期临床数量上也可以适当减少,如果患者太少甚至可以不做。在国内还没有孤儿药的概念,只有罕见病的说法,在美国Nana这款产品对应的可能只有1-2万患者,按这个患者数量该产品定价可能每天需要几千美金,在国内价格肯定不会这么贵,但是每天上千的价格应该有,后面定价体系也会有说到。
从信立泰官方发布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Nana是VIR公司研发的口服强效1类HDAC抑制剂,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分化和细胞死亡,调节免疫反应等。这个意思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通俗的解释是,通过这款药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能够有效阻隔开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并且能够通过其他药物进入这个区域,让癌细胞分化或者死亡,并且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等等。
国内有一款HDAC抑制剂,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这个产品主要作用一种淋巴癌,是一种非选择性的HDAC抑制剂,非选择性的意思是说这种抑制剂没有办法很准确的区分出来肿瘤细胞,但是能大概的判断出来一定的区域,这种抑制剂因为识别癌细胞,阻隔癌细胞不好所以疗效不好,另外这个产品也只有部分淋巴癌(外周T细胞淋巴瘤)适应症,患者数量更少,两者叠加的因素导致销售情况不好。这个产品年费用大概20万元,在罕见病药中不算贵。
Nana作为选择性的HDAC与西达本胺等非选择性的HDAC抑制剂区别很大,选择性的HDAC在识别癌细胞上更精准,区隔更准确,可以更精准的作用于癌细胞,并且减轻免疫抑制,在能够精准的作用于癌细胞后,可以让抗病毒药物很精准的发挥作用。从这个作用机理上来讲,Nana更像一个定向靶固定药物,也就是通过Nana这个产品先把癌细胞固定下来,封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然后让抗病毒药物进去直接作用于癌细胞。所以Nana需要于口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但是如果没有Nana这样的产品,抗病毒药物不光副作用很大,甚至都无法直达癌细胞,取得抗病毒的效果。
Nana产品当前的适应症是针对EB病毒阳性导致的鼻咽癌,胃癌或者淋巴癌的HDAC抑制剂。EB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普遍。在中国,90%以上的人群都曾经感染过EB病毒。人体感染EB病毒后症状很快会消失,但EB病毒有一个特点:一旦感染,终生携带。通常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时候,EB病毒会被压制,但是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时候EB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在人群中,只有比例很少的人会长期感染EB病毒,这其中引发癌症的比例就更小。国内因为EB病毒阳性导致的癌症大概只有几万人。在整个癌症患者数量中占比很低,不到或者接近1%。
信立泰官方的文件中有提到,Nana的适应症现在针对EB病毒导致的鼻咽癌,胃癌和淋巴癌。现在这三个EB病毒导致的癌症中,鼻咽癌患者最多,大概有6万人,鼻咽癌60-90%的患者是EB病毒导致,那么适应Nana的鼻咽癌患者也有4万左右。如果按照西达本胺的定价策略,20万每年的年费用,整个产品有80亿的空间。加上胃癌,淋巴癌也有部分患者,整个产品空间有可能接近100亿。
在国内,用于EB病毒导致的鼻咽癌产品的HDAC抑制剂,现在还是空白,信立泰的这个产品是独家用于这个适应症。我认为这80亿,至少信立泰能拿走一半,只要药效确实好,即便只有20%的患者使用,也有16亿的营收,而罕见病药的价格有可能达到年费用30万或者更高。
期待尽快引入国内,这是信立泰第一款肿瘤类创新产品,从这个角度切入,也符合信立泰大市场、少竞争的选药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