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女儿发回了日出的照片,晨光渐露,天边泛红,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光芒洒满海面,波光粼粼。看着那升起的太阳,不免心生感动,心中的希望仿佛被瞬间点燃,虽躺在床上,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时间送上我的赞美与大拇哥,女儿这么早发回照片,一定是想和我们分享她的快乐与感动,她一定希望我们的共情与回应。这个情绪价值必须得给,咱不能做扫兴的妈妈。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养育女儿的关键,是给予她足够的情绪价值。在父母提供的情绪价值里,藏着孩子需要的爱与安全感。我深以为然。
心理学家林赛·吉布森曾说:“两个人的关系是靠由情感亲密产生的愉悦感来维持的,只有在有人愿意花时间来聆听你的感受并尝试理解你的时候,你才会有这样的愉悦感。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体会不到那种愉悦感,那么这样的感情不会长久。在情感上对彼此做出适当的回应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要素。”
我认为这种情绪价值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亲子关系。
女儿前天和几个闺蜜去了北戴河,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出行,虽说之前有两次孩子们单独出去了,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单飞”。
第一次是在中考后,4个孩子早早计划去北京玩几天,但赶上那几天北京有大型活动,又考虑到她们还小,那时还远不够18岁,于是以老公为首的家长坚决不同意她们自己去。
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女儿在车里哭得稀里哗啦,问她爸爸,为什么别的家长同意,他不同意!一向是“女儿奴”的老公列举诸多不安全的因素,甩出一句:“别的啥爸爸都答应,唯独这个不行!”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后来,在一个孩子妈妈的陪同下,孩子们还是去了。白天孩子们和妈妈各玩各的,晚上在约定的时间回酒店,除了偶尔一起吃个饭,互不干涉。
从那次出行,几个孩子的统筹能力已显现,超乎大人的预期,攻略严密、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甚至超出了我们这些成年人。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能力。
女儿的第二次单独出行是在前不久,她和好朋友相约去方特玩,两人准备先去大同,我们几个家长虽有些担心,但都没有制止,毕竟都18岁了,也该锻炼锻炼了。
但说归说,老公还是没忍住,把女儿送到火车站后,还是给大同的好朋友打了电话,让帮着订一个安全的酒店。
没想到的是除了第二天把两小丫头送方特玩没陪外,老公朋友和他爱人一直陪着两丫头在大同转,直到晚上送到酒店。
老公朋友两囗子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很感动,也很不好意思,毕竟他们两口子还有公司要经营。同时孩子的锻炼的想法也泡汤,用孩子的话说:“那个大爷、大娘比爸爸、妈妈在家看得都紧!”
这次出行的结果很有戏剧性,朋友一家把两丫头送到火车站,两孩子偷偷改签了火车票,又回市里转了2、3个小时才返程。
这次,这四个丫头终于单飞了,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是她们成长的见证。
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刻都是历练,希望她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的美好与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