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阅读的大部份书籍的作者都是出生在那个年代。一直都很喜欢读民国时期文人雅士的故事。阅读过《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西南联大行思录》、《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等等。
去年10月份在北京参加活动,刚好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去影院看了电影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去到了清华校园,或许是出于一种“情怀”吧。对于哪个时代的人物、事迹、书籍,充满了兴趣。
刚刚翻看微博,找到了去年看电影时所写的影评,如下文。
@Lindsay語絮《无问西东》影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第一次在北京看電影,《无问西东》国产电影良心剧,感触良多,特別是最近刚看完《西南联大行思录》,许多人的名字耳熟能详,这是一部具有高贵文化气质的电影,四段不同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传承化圆,讲述了几代文人在不同特殊时代下的命运与选择。深入浅出,却宁静致远。
近来,经朋友推荐接触到两本书,使我对民国时期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本是白先勇的《台北人》,一本是蒋晓云的《百年好合》,但恰恰,这两本书都不是讲1949年以前的民国。可是这两本书里窜出的那代人的气质和光芒吸引了我,让我再次主动追本溯源去寻找那个时代。
关于民国风雅:
民国是个糟糕透顶的时代,战火连天,纷乱不断,民不聊生,龌龊的时代,政府腐败,国家衰败,哀鸿遍野;
这个一塌糊涂的时代,在100年后会被我们津津有味的聊起?
因为那个时代不仅糟糕透顶、龌龊、一塌糊涂,它还是个大放异彩的时代,那是个黄金时代,各式各样的思想在那时碰撞,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百花齐放。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我最喜欢的作家都是那个时期的,我最喜欢的作家最好的作品也都是那个时期的。好像那个时代是充满了某种奇特的力量吸引我们去了解,去探究。在不同人眼里,不同人的作品里,不同人的遭遇,给我们呈现的民国是不同的。
我们看到的民国:
有文人雅士的颠沛流离,有晚清遗少们的抱残守缺;有民国风尘女的望江恨晚,有普通底层人的亡命天涯;当然更多的是文人笔下的美好;各种各样的命运在这里交汇,但又各自离开,驶向看不见未来的远方。
我一直觉得文人笔下的民国,根本不是普通人的民国,因为普通人在那个时代就两件事儿,第一,不打仗了,活下去。第二:打仗了,拼命。
而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文人名士其实各个身世显赫,经常被后人提及的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哪个没出过国,哪个没留过学?在现在这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留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仍旧是一个经济上无法承载的负担,更何况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说白了,那些个文人搁现在也都是非富即贵的。
我们今天回味的民国,有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有钱人的刀光剑影,张爱玲说她穷,曾不得不为了钱去跟继母要,但是她外祖母可是堂堂李鸿章的女儿。
郁达夫也常哭穷,作品里生活之潦倒可见一斑,但和王映霞婚后不仅买了房子,每月开支200银元,一百银元用于吃,当时一块银元能买60个鸡蛋,他家生活水平可见一般。
但正是文人笔下的民国让我们在回望这个时代时,不至于太痛,不至于太恨,不至于太失望。就像一张牌的两面,那个时代的另一番风貌大抵太粗砺了,我怕我消化不了,所以还是想跟大家扯一下有钱人的刀光剑影,也就是民国风雅。
我的书柜有几十本书是关于民国的,再加上大学时图书馆里啃过的那些,我也成了一个对民国风雅之士略懂的人,随着年岁增长,这些浅尝辄止也消磨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变成了一种直达心底的折射。
我学会了走进那些人物,体会他们的不得已,揣摩他们的每一个选择,也逐渐明白,人生的复杂和曲折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有时候远非一己之力能够控制,更别提收放自如了。如此,便对历史资料中的他们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苛责,多了一些平视,少了一些仰视。
我想,每一个字都由我亲自确认,敲下,我想,我从人性的角度去拥抱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有时候,慈悲比懂得更重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气质和光芒,凝视繁华,沉淀孤独,用慈悲直剖民国时代的深度荒凉。
文/Lindsay語絮系列一:民国风雅之“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
当往事随风,上个世纪30年代,曾经名满京城的“太太的客厅”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说冰心这一辈子如果只有一次刻薄,那这个刻薄便是给了林徽因?
林徽因的社交有多广?这个系列可能涵盖大半民国风雅
系列二:民国风雅之“西南联大”的风骨演进
现在北大清华你争我斗,可是,你们可还记得当年“西南联大”坚守的气节和使命?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共荣时代,那些有意思的教授们是如何上课的?他们的雅痞又有哪些呢?
系列三:民国风雅之民国衣冠传承
你也许知道中科院的辉煌,可是你知道1948年前后的“中研院”多个学术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民国衣冠传承中,出走和留下的那些院士们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史料迸出呢?
系列四:民国风雅之文人雅士的趣事儿
也许我们认为鲁迅是个斗士,可是你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吗?没事儿搓两圈!自古文人相轻,可是你知道吗?文人也爱武斗,梁启超、陈独秀、都曾和人拳脚相向!
系列五:民国风雅之她们谋生亦谋爱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情书前段时间再次风靡,可是你认识那个收情书的人吗?那个孤独长久守望着爱的宋清如。
更别提民国校花,民国名媛,民国奇女子,民国名伶,民国闺秀这些一说就能引发兴趣的话题了。
通过书籍查询、历史资料搜集,再由本人的内心进行涤荡整合出的「民国风优雅事」希望带你探究那个时代,体会那个时代的气质和散发的光芒。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