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麦读书】谈教育‖: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老麦读书】谈教育‖: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作者: 老麦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1:27 被阅读0次

 

深蓝勇气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对人的启示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人的症状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个人,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普及,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无助感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2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3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4 )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

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

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

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

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有人监督自己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

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上。"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相关文章

  • 【老麦读书】谈教育‖: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

  • 你知道习得性无助吗?

    文章摘自“樊登读书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习得性无助,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专用名词。什么叫习得性无助?这个无助是哪...

  • 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还是第一次听到习得性无助这个词,是在我的心理学课上听到的,之前真的是我孤陋寡闻了? 习得性无助是...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耐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马丁 塞利格曼-- 百度百科 习得性无助 罗伯特·埃蒙斯是研究感恩最专业的学者,他的定义是“内心对现在生活的惊喜、...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取消逃避障碍,仍...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有的孩子听厌了“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因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爸爸妈妈只会问为什么没人家考得好”;有的孩子对学习又痛...

  • 11月|与内在小孩和解—读书笔记-06

    与内在小孩-读书笔记-06 打破“习得性无助”,告别被“捆绑”的人生 每个自卑的人,都存在“习得性无助”,这是他们...

  • 悲观与乐观,你都有必要学习。尤其是乐观。

    习得性无助。习得了无助这种感觉,开始不再努力,开始不再挣扎。” 什么是解释风格? 但实际上,在讲习得性无助的时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麦读书】谈教育‖:论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sh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