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三年,通过紧锣密鼓的推进,京津冀地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交通运输通达性又上了新台阶,空间距离明显压缩,医疗行业也互通互融,更加利民亲民。但是,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还不是很快,要想加强三地的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各自的产业体系,必须解决企业和承接地、承接园区的对接问题,区域壁垒、企业家的顾虑、各产业园区的承接政策都是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和我们共同探讨京企外迁的形势,以及产业园区该如何顺风扬帆。
2017年进入京津冀产业协同转移的关键年,很多企业和园区都在这个临界点“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尤其北京周边的一些园区,都希望引进些”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医药大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等。而我们所熟悉的一些转移话题,比如那些耗能、生产厂工艺流程具有化工、喷涂污染的企业,不少已就地淘汰,也有不少企业面临生产功能转移的难题;还有一些专业市场,比如大红门、北五环、新发地、通州八里桥等等,也都纷纷提上了疏解、搬迁、功能调整的日程。
最近,有三四个企业家和我探讨“出北京选址”遇到的问题,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形势,企业家们在面临落户选址时,更关注哪些问题?各园区又需要做些什么?
生产型企业在首都已无立足之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非首都功能向临近地区的疏解,对应北京城市功能的四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企业的生产环节势必要外放到北京周边或成本更低的地方。这种产业疏解浪潮,大大缩短了企业转移落户的谈判周期,这是及时性的机遇,是政策主导的一次产业协同转移红利。
今年是产业转移的临界点,因为北京面临人口疏解的急迫,平均每个区人口要缩减15万,只有企业乔迁才能带动岗位人才转移;另外,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京津冀的所有断头路都要修通,经济联系将进一步提高。正是这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迫使京津冀产业转移走到了加速期。
京企外迁会关注什么问题
在政策背景下,企业转移势在必行。但是,在选址河北或天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很多园区以丰富的政策性红利向企业“发糖”,企业还是不敢轻易迁址,那么,他们到底在担忧什么?
实际上,对企业而言,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转移选址很重要,这一步抉择好了是机遇,可以重塑原型更能上升成长,如果选择失误,那将是持续的动荡,要想稳定生产将面临很多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阻碍与困境。
总结起来,企业担忧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金问题:原有设备的利用和新设备新技术的支持、土地和厂房的购买、建设、租赁,都要占用大量的现金流,物流成本和效率也会加大企业资金困境;
2、研发条件:专业技术团队、试验室配备或者自建,要依托高校和机构;
3、政策问题:各地税收与扶持政策的利企性和落地性及政策的法制化程度;
4、招工和老员工的问题:蓝领工人的招聘和公司老员工是否愿意跟随;
5、产业土壤:当地的市场形势、产业链条件、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园区的服务能力等;
6、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安全感,地方政府的承诺无法兑现,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产业园区需为企业落户做些什么
创新产业园区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作、关联、配套很重要的平台和载体,谁具备条件,谁具备承接的能力,谁就会获得先发优势。因此,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园区,才是园区努力的方向。
提升园区竞争力的关键,是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而企业要求其实很简单: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接近市场、员工的稳定性及易获得性政策等。这些都是企业的共性问题,当然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寻址考虑的要求也会有不同。
所以,园区如果做到高效满足企业在协同转移中的全程需求,帮助企业家解决发展顾虑,从生产重塑、物流成本、人才方案、员工资源等方面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环境,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配套服务,就能实现机遇之下的共赢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