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论文的修改,结果我却几乎不休息地改了四天。结束后一下子瘫在床上,大脑停止运转,拿起手机竟觉得抖音都变得无聊了。这种感觉很是熟悉,让我想起了以前读研赶due的时光。
还记得我第一次写英文论文的时候,一天只能憋出一两百字。所有时间都用在完成初稿上,除了简单修改语法和拼写错误,其他什么都不会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自己都看不懂,毫无逻辑可言。以前学语文的时候,虽然老师没有强调逻辑,但大家都能心照不宣的理解大意。所以逻辑这个概念从未在我脑海里生根。我们中文虽有因果关系等逻辑关系,但当外国老师拿着我的文章问为什么这个可以是因果的时候。我条件反射地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吗,不然呢?但他显然不满意我的答案,觉得我的句子表达不清楚,他无法理解。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原来逻辑并不是我的想当然。
在准备考雅思和考研英语的时候,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让文章变高级的方法。比如,要将“because”这样简单的词写成“for the reason that”。出国后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词汇丰富。但当老师一段段地把这些累赘从我的文章中删掉时,我才知道自己错的很离谱,真正的学术论文就应该简洁。我至今还记得在国内研究生的英语课堂上,老师们一再强调不能用“I”,“we”等第一人称,要把物体提到前面用被动语态,这样才能客观又起到强调作用。后来我从斯坦福和我们学校的写作课里才得知,原来这样写很生硬。还有读高中时,老师一直强调各种从句,我就以为从句是英语中最重要的表达,但后来才发现它们只会让句子变的冗长难懂,能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考研英语里的长难句分析也让我曾认为句子只有越长越难才越高级。正是因为老师们将这些并不正确的东西划为考试重点一再强调,才让我们误以为他们是对的。但我想他们也许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其实真正好的论文至少在语言上应该是简单易懂的。
其实这样的写作误区也不只是我们非母语者有,很多外国人也有这些问题。我们上写作课时大多都是本地学生,他们也不清楚真正的学术英语是什么样的。学术英语需要的是严谨,但他们平日里说英语也不讲逻辑和我们一样。这就导致在交流中会有一些误解,但学术英语不允许这些误解的存在。
这些曾经养成的坏习惯,在我写初稿的时候很难改变,这无疑就增加了我修改的工作量。出国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存在很多误区。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但真正的英语不是在雅思机构、考研机构和学校课堂学到的,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血泪教训中总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