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重新睁开眼看世界时,突然不会把任何东西当成理所当然了。
——德里克·弗兰克,哲学家
时间是有利息的。
再次阅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过去一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这一次不仅仅是读,而且是朗读出来,并录制下来,假如你想听朗读版,请在公众号(西风吾号)后台回复:时间,你会听到这本书。
我们很多时候处于焦虑中,由此,会很容易让自己的情绪随环境影响,变得不受理性控制,反而让自己很难进入一个正常工作、学习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随时间任意溜走,不会觉得有丝毫的浪费。
看了Spenser的一篇文章说,一个牛人的价值,是看他每个小时能够卖出去多少钱来衡量,有个词可以为之脚注“hourly rate”。
曾经听说过某咨询公司高管,整日忙于工作,他的hourly rate是多少呢?“700美金吧”,这是他客观的自我评价。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必须认识到,一切都源于积累,用时间来证明。
时间是不能够被管理的,不论你是否同意,它都在以匀速运动向前走着,谁也无法掌控。我们能够管理的,其实是自己。
启动心智。
就如同不断的有人告诉我们,写作会带给我们许多好处一样,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不断重复说的认知,那就是,时间是稀缺的。怎样利用好时间?站在未来看现在,然后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去做,非常重要。道理何其简单,只可惜绝大多数人不以为然。
要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成本比时间的成本更高。把时间专注于提升自我上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我们该怎么做?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心智(Mind)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与智商不同。大多数人都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个拥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拥有正常的心智。
关于“心智的开启”,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俗语中的“开窍”,佛教禅宗中的“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打破旧的格式塔(Gestalt),重建新的格式塔”。在这个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开启过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断。
绝无速成的可能。
我们还要知道另外一些事实。
首先,世界是残酷的、不公平的,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够有收获等等这样的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以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
是不是说,知道了这些现实,我们无力回应,与其这样,不如放弃呢?
回答:不是。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有许多人,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大多数人,急于速成。不知道凡事靠积累,
“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行动起来。
接受现实,站在未来看看,现在该做什么?列出可行性目标与计划,越详细越好。估算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并执行。
行为与做事的动机有关。
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从最浅的层面上看,尽力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合理的。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
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更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及时的得到反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作为最后的验证。只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别怕,一点一滴的进步,一定会有利息产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