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人本主义呢?马斯洛说:人本主义者总是试图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成为TA自己、而不是符合某种标准的价值体。就像卓文君,无论什么境遇下、始终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
谈到人的价值,马斯洛认为,有两个重要的要素:一个是自由选择,在马斯洛看来,一个健康的人,他的选择始终倾向于是善良的,有益的,既能对自己有好处,又能够帮到他人。另一个是人的存在状态being,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言自明。
而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面,罗杰斯的贡献更大。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另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这两种自我是否和谐与趋近,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到这里,我想你就更加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会从自画像开始了。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对一个孩子来说,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也仍然能够感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的话,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就会无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相反,则会出现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病态人格等。
用一句话总结,对孩子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对孩子的行为可以说不、但对TA的生命说是”。我猜,卓文君的父母在这点上一定做得不错,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文君私奔、他们仍然拿出钱来资助小夫妻俩的原因。但假如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虽然遗憾、而且在寻找和确认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会遭遇更多坎坷。不过,当下开始、做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帮助自己重建自我价值体系,你仍然可以成为你自己。
而无论是马斯洛还是罗杰斯,都在考虑“去价值化”和“去条件化”,因为,“价值”概念包含的意义太多,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东西,可能制造出各种问题,比如罗杰斯提到的“价值条件化”。
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如果过于注重外在的目标、规则、角色,而把专属于自己的being,也就是自己的存在给丢掉,这种现象就是价值条件化。价值条件化对人的影响,包括:习惯讨好他人、过于看重外在价值、自我压抑,等等。
现实生活里,价值条件化会让讨好型的人为了他人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渴求成功的人选择挣钱的职业压抑自己的真正兴趣,当压抑到丧失真实自我、找不到自己的状态时,就会陷入深深的无意义感、虚无感之中。
如果想要拯救自己、让自己像卓文君一样活出自在,从今天开始,就试着去掉内心的各种价值条件化的声音吧,比如:“我必须……”、“我应该……”、“别人必须……”、“别人应该……”等等,不再依照别人的标准来确定自我,允许自己变得更加开放,坦然地接受自己,我们就会变得更丰富、更轻松。不再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世界里,而是信任自己,为自己做主。
如果你是老师或家长,特别希望你再看看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看看老师是如何让每个孩子的价值都被看见。
关于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和存在方式,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我从小喜欢到大,送给大家、慢慢琢磨——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你,是哪种诗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