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
谁动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利益

谁动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利益

作者: 话七话八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3:16 被阅读0次

我不是潘金莲的评分还是挺高的,尤其是这部影片给人深刻的反思空间,甚至可以说是一千个观影者,就有一千个版本的理解。尤其是导演能够将画面美感与小说故事的荒诞演绎的如此契合。当然,如果仅仅探讨画面拍摄技巧对于我这样的外行群众就是胡闹,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看从影片中折射出那些问题。

弹幕上很多人多画面以圆孔型、方形等不断切换,有诸多不同的看法,当然人各有爱。而根据冯小刚自己的解释为:首先,它有种第三只眼睛在观察的旁观者的感觉,再加上这个故事现实主义中有荒诞性,“这个圆让你感觉它和现实之间是似是而非的东西”;第二,这个圆只要你把一点点的中国元素放在其中,它就特别中国,这个形式恰如其分。这是导演当时构思的源头,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影片。

谁动了潘金莲的利益。根据很多影评的描述,李雪莲是个刁民不懂法律的法盲,觉的剧情没意思。我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很难从深层次理解影片。剧中的女主角是李雪莲,她先是被丈夫抛弃,后来又被丈夫以潘金莲的名号侮辱,这是导致整个案件的根本原因。此外,我们还要留心一个细节,就是开篇处的传统文化的执念,意在暗示着我们。在影片结尾处,李雪莲借与被撤职的史县长的谈话得知,他和丈夫有了二胎,为了躲避罚款,同时可以分到一套房子而设计假离婚。往大了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的之间矛盾,这是当前的大背景下主要矛盾的个别体现;但是往小了说,仅仅以李雪莲为例,她这个计策就是对自己诚信的一种挑战,准确的说是个人失信的行为,占小便宜的典型举动。我这样说呢,不是因为我信佛,而是仅从个人角度剖析问题。前面那篇文章中说过,我也是小民思想,喜欢参与商家的特价、免费活动。由于电影是也是一种文化深度的体现,所以它更多是的反应一种理想的世界,或者更加具有艺术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有潘金莲一个人这样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纵观影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不论是秦玉河、史县长、荀正一、赵敬礼、果园的管理人等等,无不是人人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最可恶的是秦玉河(这样说可能多少带有女权主义),一是在妻子妊娠期间与妻子离婚这是违法;二是背信于妻子的承诺。离婚之后,没有遵守约定,甚至另觅她人寻欢;三是恶人先告状。之前影片说潘金莲的事情,意在暗示潘金莲这个角色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厌恶的,甚至是侮辱性的,也就是对于传统的女性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尤其是男主还当着众人的面说李雪莲婚前就不是处女、就是潘金莲。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主的矛盾心理,他想用封建思想来束缚女性,要求女性是处女,而他却再取二妻这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侧面表现,此外男主说在结婚时李雪莲就承认自己与别人有关系,男主完全可以选择不结婚。其余的角色的表现我就不一一赘述,因为这个角色的挖掘点较为特殊。

政府治理在影片中的角色体现。以时间为分割点,我们可以看下那些被撤下的官员中史县长、市长、法院院长的撤职,一是体现不分青红皂白的只对上级负责,二是部分官员不作为、对待公职工作互相推诿。十年后,政府想要真心处理这些事情时,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我看很多影评描述政府只是怕李雪莲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也有这样的成分,但是后面的马市长其实也比之前撤销的领导工作作风有所改善,尤其是工作方法上亲自去李雪莲的家里,交谈不成后做丈夫的工作等,相比与多年前的武力强制措施或者是不作为,当前我们的工作作风已经有所改变。还有一个很搞笑的镜头,一桌子的领导问为什么,当李雪莲说了问什么后又是什么结果?姑且做冷幽默处理吧。影片中的各种策略选择,处理方式,虽然是对一个乌龙事件的滑稽处理,不经意让人们想到现实,所以影片就是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手法,反映着尤待解决的政府治理改进改革的呼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人民群众的五小事,小事情都是大事。三是法院的判决明明是对的,为什么出了事情法院要和政府一起承担?每次政府出面劝说潘金莲都要拉着法官。我们如何保证法律、执法,能够各司其职?

最后,这个感悟来自于别人的影评,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的错误买单,换句话来说就是李雪莲可以用余生来更好的恋爱、工作,让自己过的更舒适,为什么纠结于打官司?不过是一种选择,不能说她的选择是错的,毕竟影片中说了秦玉河现任妻子抑郁也过得不怎么好,对于李雪莲一个农村妇女的眼界也许只停留在那里,但是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动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利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ly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