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朴素的高贵

作者: 思半 | 来源:发表于2018-11-01 15:17 被阅读1次

    曾经以为,“高贵”这个词,是属于上层社会的。高贵是高高在上的、闪闪发光的,是高雅的、显达的、特殊的、优越的……可是我慢慢发现,有的人,即使默默无闻,身处卑微,也自有一种高贵。那些“朴素的高贵”更加让我感动。

    01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为躲避日机轰炸,纷纷搬到昆明郊区的乡下居住。那时,杨振宁一家曾在龙院村居住。《西南联大访谈录》摄制组到龙院村去拍摄旧址的时候,见到了杨家当年的房东——一位蓝布盖头、蓝布大褂、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摄制组的人对老人说:“你知不知道,原来在这里住过的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成了世界大名人了!”老太太只是淡淡地说:“是不是名人,我们不知道,那么他是给中国人做事了?”一语惊四座,摄制组对老太太肃然起敬。

    这位乡下老人的朴素淡然亦深撼我心。她也许没什么文化,却自然流露着一种家国情怀,她不知道诺贝尔奖,却在乎是不是给中国人做事了。在这个追名逐利、哗众取宠司空见惯的世界上,老太太的境界和见地其实比我们很多人要高。以世俗的眼光看,老太太和杨振宁,云泥之别,根本不在一个世界里。可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自卑、羡慕……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对生命的认识竟是那么纯粹。

    02

    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被杨绛称为“平生唯一杰作”,是钱钟书认为的“可造之材”,是爷爷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可资质这样好的钱瑗,却只愿做一名尖兵。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后,执着于教书育人,尽心竭力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尖兵。

    相较父母而言,钱瑗默默无闻,没有成为名人,没什么丰功伟绩。钱瑗早逝,杨绛痛惜“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读书种子”只发了一点芽。但是尖兵的钱瑗,可谓求仁得仁。正如杨绛所说,“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扪心自问,在这浮华的世上,我们有多少人能够顺从于自己的内心,心志纯洁地一生只做一件事;有多少人能够不计较功名利禄,只愿做一名埋头苦干的小兵?

    03

    冯骥才的小说《雕花烟斗》中描写一位老花农与一位画家的交往际遇。画家在花房中偶遇老花农——一面色黧黑,身矮背驼,愚钝呆板的老者,仿佛一老山民,一辈子很少出山沟,不开通,没文化,他夸奖画家的画时,除了“美,美呀!”之外,好像再没有其他词语了。

    画家命运沉浮,经历过众星捧月、高朋满座的荣华,也体味过失魂落魄、无人理睬的苦楚。唯有老花农对他的态度一直不变,在面对他的作品时,总是发出那唯一的很特别的赞叹声:“美,美,美呀……”

    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开得好时,老花农总记得为他送去一盆。画家擅雕刻,曾送老花农一只自己并不甚满意的雕花烟斗,他以为,这对于不懂艺术的老花农来说足够了。老花农将烟斗视若珍宝。临终时,老花农仍嘱咐儿子为画家送上特意栽的凤尾菊,并把画家送的雕花烟斗插在嘴角上。

    画家感动之余忽有所悟,“这个曾用一双粗糙的手培植了那么多千姿百态的奇花异卉的老花农,难道对于美竟是无知的吗?”画家感到,“那死去的黑老汉化作一个极美的灵魂,投照在他心上,永远也抹不去。”

    04

    池莉曾在作品《托尔斯泰围巾》中写到一个乡下来的老扁担,在小区里收破烂,生活清苦,历尽艰难。但老扁担那个比老鼠洞好不到哪里去的出租屋里,却是书香满屋:用废旧杂志写的成本成本的字,整整齐齐堆放的成摞的杂志,还有许多书籍……

    池莉这样写道:“人的外在形状,是命运安排的,没有地位,没有钱财,没有事业成就,那都是由不得自己的;唯有人本身的内容,可以自己决定。人本身的内容,主要是志与气;有志可以帅气,有气可以帅体;这便是为什么有些位高权重名声显赫的人,有时候,你冷不丁一看,他毫无内容,一无所有;而一个老扁担,你冷不丁,便看见了他的一身威严,凛然不可侵犯;这就是他有内容了。”

    05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站在了不同的起点上,智慧、外貌、财富、地位、机遇……并不均等。然外在条件有上下尊卑,灵魂却是平等的。而真正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所有向真向善向美的灵魂都是高贵的。故而一介草民,也可以让人心生凛然,肃然起敬。

    我们大多数人都走在平凡的路上,让我们记住那些朴素的高贵,坚持做好自己,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像杨绛先生在《隐身衣》中所写的那样,野草野菜不求美人折,只求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便是生命的真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朴素的高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dx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