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用户分层突破增长瓶颈?
在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用户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就是2A3R模型,第一获取,第二激活和第三留存第四传播,第五营收。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梳理,产品,和客户的。
用户留存举例:例如刚找到一个契合点的时候,用户留存还不错,当到产品阶段的某个阶段,留存会变得越来越低,或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活跃用户就没有办法快速的积累,很多时候很难找到原因。如果利用2A3R模型分析,很有可能就是,在前面用户获取阶段,有盲目获客的现象,盲目推广等原因,这样就会新增用户质量太低,就会直接影响留存。另外,非常有可能,功能迭代过程当中,往往忽视,用户激活那个时候的体验,经常会发现的时候,产品功能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多,用户发现这么多功能,就会失去方向,就很难体会到,产品关键的价值点,就会流失。
运营工作是最讲究用户生命周期的,其实用运营陪伴用户走完产品的一生,所以运营的工作目标和2A3R模型是高度对应。例如在你没有体验产品的时候,运营就在围绕产品价值做文案,包括优化关键词等方式去吸引的目光,吸引你的注意力,引导你最终下载产品去做体验。当你第一次,拿到产品的时候,运营会通过内容和活动和你互动,进行转换。帮助你快速得到产品的价值点,这就是一个激活转化的动作,当你完成激活转化度过新手期,其实你是完成了对产品价值的一个认可,这就实现了最关注的留存问题,第四,就更多的是分享,传播,持续活跃,通过传播带来更多的用户,持续活跃,就会有贡献更大的,价值和商业的营收。
个人思考:
每个课程都应该有自己的逻辑和主线,2A3R模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户分析的模型,不仅仅可以应用于APP用户运营,还可以应用于活动策划、微信运营的一切和用户活动相关的领域。非常实用,关键还是看运营是否会用。
我们经常说产品是一,运营是后面的零。现在用户体验和产品本身的创新是很难构建壁垒,所以运营是增长的催化剂,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从而提升用户的终身价值,这就成为产品突破增长最重要的一条路径。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客观真实的用户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做精细化运营,本质上这种运营,其实是围绕用户生命每个阶段做分层运营,通过数据基于不同阶段用户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运营
数据驱动运营四步
第一,定义关键有效指标
我们要有一套关于数据的关键指标,这个可以有效衡量我们的业务状态和用户的真实状态和真实状况,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梳理价值,做用户分层
梳理的原则,不同的用户要代表不同的产品价值或者是商业价值,形态上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等模型。
第三,围绕分成用户做衡量
定好模型之后,不是直接运营,而是对产品本身进行衡量,一方面了解用户的,现有真实状态,一方面,有利于发现问题,快速去做迭代
第四,基于用户画像做运营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为不同层级的用户构建画像,基于画像的需求和特点,设计整个的运营策略,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精细高效,另一方面,用户的状态是基于产品阶段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构建用户画像,有利于我们敏锐地发现一些变化,修正我们的分层,甚至修正我们第一步的关键指标。
个人思考:
这四个步骤无法完全涵盖运营的全部内容,包括运营当中的数据分析、活动策划内容都没有包括等等,不过今晚的主题是通过用户分层来突破增长,不应该把范围铺的这么广,造成极大而不精。
首先定义关键有效的指标体系
需要梳理我们自己的用户流程,业务流程和背后的行为,这里举例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例讲解这个方法。第一步,要站在用户生命周期的整个历程上来定义用户行为,这样更加清晰地看到其中的价值和优先级,可以看到整个用户中心的历程,是从用户下载产品之前就开始了,在没有访问产品之前,他已经在开始接触我们的产品,会通过渠道的推广,品牌认知,会带来直接的访问,包括搜索活动等营销方式,通过这些途径,来完成初次访问
然后当用户查看到感兴趣的理财项目的时候,他就会以投资理财为目标,去经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路径,完成投资转化。就是注册-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包括设置交易密码等等。然后充钱,多次充钱,重复投资。如果获取收益比较多,有可能就会去邀请好友。最后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东西就是提现,这个就是用户流失。
整个关键行为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行为节点,就是充值,在充值行为发生之前,是可以随时流失,毫无负担。但是,用户有过充值行为,他必然会在提现过后,而且是自己放在充值以后所有的资产,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以后才会真正流失。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留存来源于收益,最重要的行为是投资和重复投背后,最有吸引力的是项目本身和收益和整个项目周期的设置,刚才说的包括提现,充值,投资,包括理财产品的设计,这些梳理清楚。就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才能够进行第二步,和2A3R模型对应起来。
例如获取阶段,最重要的衡量是有效新增户用户的获取,激活阶段的就是获取转化率,由于新手有补贴和让利,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复投率上,这些可能会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定义关键行为指标,不仅仅能够达成以上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能够让大家讨论问题在同一个平台上。因为很多术语和指标,特别是新互联网时代下的指标,都必须定义清楚。否则很容易造成沟通的时候虽然讲的是同一个名词,可是对名词指标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运营这个岗位,很多公司就有不同的工作职责。
关键指标定义三个原则
第一,好的数据走势标,是能够对产品用户真实状况,有效客观真实地衡量
1、不止要数量更要质量
我们需要基于业务本身基于业务增长做思考,首先要想着什么是真实和有效的,例如新增用户数是真实的,他能否指导我们实践?这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有多少是真正有效的用户。而评估有效用户活跃度的时候,不能不能只看活跃用户的数量,而是需要看,有效新增用户占有效活跃用户的比例活跃用户的比例,这样才能知道活跃用户是在增长还是在流逝。也能够更好的判断新增和活跃的关系。
第二,指导改进,好的数据指标是能够对我们改进数据业务有效的指导
例如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转化率,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曲线趋势,只能告诉我们好和不好。但是,我们看数据不只是结果,而是要过程,而是这种关键指标,最好能够依照,投资转化率,在投资流程行为,路径的转化率逐一呈现出来,这个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改进。
第三点,业务关联
比如说重复投资率,或者电商里面就是复购。当我们衡量完整个产品的价值或用户体验,回过头去看,哪些信息能够和业务具体进行关联。
第二步,梳理价值,做用户分层。
用户分层核心是在于价值,更直白的是商业价值,这个是核心,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承载的商业价值是不同的。
用户分层的基本模型
1、初级用户,它们本身的价值是比较低的,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极具转化性。
2、中间层,这部分是,中坚力量,非常有价值。这一层级的用户是由初级用户转化过来的,需要更用心,需要好的留存,并且持续有流。
3、最高层就是价值最大的,称之为核心用户,由价值用户转化而来,同时持续存在,对价值用户和初级用户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相当于,永远站在高处,对于社区,新的产品来讲,这个用户有可能是网红,它可能影响整个社群的调性,影响更多的人进来,形成良性促进科学化
以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例,从低到高将用户分为三层,注册评估者,投资新手,第三层是复投老用户,注册评估者,处于整个价值的最底处,他注册产品,还在评估项目,在观望,具有转化性,由于他没有迈出投资的那一步,所以属于初级用户。价值的中间层就是投资新手,他已经为企业带来价值,非常有潜力。这部分是重中之重,它是处于建立平台信任的关键阶段,稍有不慎,享受完新手福利,就直接提现走人,但是如果持续转换,转换到下一个。第三个是复投用户,这属于顶层。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就会做更多的投资,并且能够帮我们带来更多的传播和要求
我们希望不同层级之间的用户良性的互动。不同层级用户完全区隔没有交叉,所以一般来说,最初做分层的时候从三层开始,最少三层,这样运营用户的,时候,可以利用三层之间的关系。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以前学体验的时候,行为系标签,除了男女,地域,用户的基础是新1万,常见的其他标签都是基于用户发生的行为,提炼之后,赋予的标签,例如,通过访谈发现用户常用的电商app比较多,可能是购物狂魔,背后的行为,就是用户下载并重度使用多款电商app,每个用户背后的行为都是有场景和动机,这样我们就可以标签化。
个人思考:
传统的用户画像是通过基础属性来定义用户画像,而现阶段需要利用用户行为和使用场景来定义用户画像。同样是高收入人群,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会发生不同的购物和决策。例如住酒店,公司或者客户报销的时候可能是五星级,自己住宿的有时候是如家和七天。这时候不能光看基础属性,而是要看场景。所以严格意义来说,是场景触发行为,进而归纳用户属性,背后深入探索的是用户的行为动机。
互联网经融产品用户分层举例:
首先是注册评估者,会用三个条件第一,两个行为条件,另外是本身条件,因为做过分析师实名分析。
注册评估者,第一个行为在最近十天里面有查看项目详情的触发这个行为,大于等于10次,并且十天内,并没有任何提现行为,同时现在的总资产是零。这样的人称之为注册评估者
第二投资新手,最近十天内,投资行为,大于等于1,并且,至少有一次,以新手标,的身份投资,这样的用户,化州话为投资新手
最顶层,复投用户,两个条件,最近十天内投资行为大于一次,并且投资行为,不是新手表,判定,是复投用户
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产品里的用户关系本身就不是一种,例如ugc社区,或者双边市场。
至少两种角色,一种消费者,一种生产者,有一部分人,是消费者,有一部分是生产内容,例如UGC社区。双边市场是一样,二手车市场,他同时是买家,又是卖家。所以她们各自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所以要基于用户关系,先要做一次分群,把用户拆分开。
例如在行分答为例:
消费者分层:
免费浏览,这一部分一定是多数人,他对知识付费,还没有习惯,一定是听一些免费的内容,看一些讨论和文章。进一步层级就是是偷听,那这一部分已经是付费转化,比较有价值。再进一步已经养成,付费提问习惯的用户,已经属于内容消费者里的顶层。
内容生产者分层:主要是kol,线上答主,行业答主
我们永远不可能把这两群用户,放在一起做价值衡量,内容的消费者,构建了整个基底。基于内容消费者,引导看到有趣的内容,引导他去偷听,引导他去提问。另外一条线就是生产者,最低层线上的答主,这一块越做越好,就会变成行家答主。最终的目标就是意见领袖的能力,
在灰度测试的时候,把在行灰度测试,导入到分答。把不同层级的用户,导入一个新的mvp产品,看用户反馈,进行用户的探索。
个人思考:
双边市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市场,我们说未来的商业里面客户和员工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分答和百度贴吧、百度百科为代表的,网名既是内容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所以要在用户分层前,对用户进行分群。这是原来并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
第三部围绕分层用户去做衡量
第一,能够帮助对产品进行,很好的理解,第二,可以反馈迭代,对方称做一个理解是否科学
第一,在用户成长状态下,可以把控用户资料,要整体洞察和把控用户的质量和状态
分层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现在用户里的状态是如何?例如,5月29号这条线。可以看到这个时间段,用户上涨,可能是新增带来的更多用户,有可能是活跃用户的留存,当你如果能在分层模型的视觉下看,会发现这样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低层用户带来的,可以对整个用户里的结构,是一目了然的。
因为会有一个误区如果,粉丝用户整体增长。我们会默认为是同比例增长,例如,底层用户同比增长,核心用户也会增长一些。可是如果用分层模型来看,你就会发现很有可能只是流量(底层用户)在增长,活跃用户和核心用户并没有在增长,这时候就知道我们的增长是有问题。
第二,就是进化,纵向挖掘用户价值迁越的关键点。
这一部分就是分析,用户的进化,我们就是要从初级用户推荐到核心用户,所以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做一些活动,尝试,不断地推进推进到核心,用户。这样通过分层来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活动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客户从低层级迁越到高层级
个人思考:
这个在精益创业里面就是用户分群测试,避免由于我们主观的认知造成的误区。能够清晰的指导用户的成长是在哪个阶段、哪个层级以及每个不同的阶段和层级具体成长的幅度大小。而只看总体指标的增长,那个是虚荣指标,完全不可靠,甚至会造成战略误判。
第四步,基于用户画像,做策划,包括活动内容和社区
不运营,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
举例,一个直播类产品分析,遇到个问题,左边的这个圆,直播产品也会有充值
用户新增十天内充值情况,首日,对产品一无所知到下载,充值的用户占比,是新增十天内77%,将近80%,首日充值比例非常高,往下细分。首日充值的一次性用户占88%,首日充值的复购用户12%,这个洞察如果没有运营肯定会跑偏。
原来我们下载一个产品,马上充值,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是常见的,充个10块20块,不好用就算了。如果现在抱着说用户进来之后,先领一些免费的金币感受好了之后,才会花钱,这个思维的导向会让运营走错方向。
问题来了,一快速迭代拥抱变化见长的互联网公司,很难有时间和资源,去深入构建用户画像
因为用户画像本身,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事情,好多公司仅仅走一个过场
我们原来做,测试,用一个高倍的相机,远距离,捕捉人的,反应,那个是街头投放,我们在,最难的事情就是规避,访谈这件事情本身,访谈场景对受访人的影响,受访人和我们沟通,本身属于不属于使用产品的真实场景,所有表现,都是失真真的,我们,还还得克服观察者的主观性,就难上加难
个人思考:
最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没有办法解决,更不用说是小公司了。真正有效的办法,我的经历是直接深入第一线,无主观的、不影响的看客户实际行为反应。例如我在威露士对洗衣液产品进行客户调研,会在一个超市的洗衣液货架来来回回走上数百趟,看消费者是如何在洗衣液和洗衣服之间选择,是如何在不同洗衣液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最终消费者选择之后,还需要咨询具体选择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最高效和最低成本的做好用户画像。
这是我在怒马21天受虐计划的第6天。笔记内容来自:第6天-如何通过用户分层突破增长瓶颈?-邱千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