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作者: 精进的医生 | 来源:发表于2024-05-11 05:59 被阅读0次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晴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的一场兵变,旨在取代后周并建立宋朝。这场兵变也被称为“黄袍加身”。

兵变的背景是后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9年去世,其七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导致政治不稳定。赵匡胤当时是殿前都点检和归德军节度使,与他的兄弟如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有消息称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未及辨别消息真伪,便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的军队行至陈桥驿时,他和赵普等人密谋策划,发动了兵变。在这次兵变中,赵匡胤“稀里糊涂”的就被众将以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

随后,他率军返回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开城迎接他入城,并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初中读历史书的时候,就傻傻地以为赵匡胤的运气真的是特别的好,非常得人心,被手下的军官给推上去的,他自己是极不情愿的,从来没想到过这一切不过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所谓的民意,不过是赵匡胤的心腹们配合他的演出而已。

其实看看史料上记载的就能分析得出,这哪是什么“被迫”登上皇位,而是赵匡胤觊觎皇位已久,这压根就是精心策划的一场兵变罢了,被手下人黄袍加身只不过是给自己个台阶下而已。周世宗柴荣如果还在的话,给赵匡胤和他手下人一百个胆子他们都不敢加件黄袍穿的。

但柴荣一去,只剩下孤儿寡母在朝廷里,继位的恭帝更是只有七岁,他基本上处于被架空的地位,一个小傀儡而已,而主政的符太后没什么主见,更没有威信。赵匡胤掌握了兵权,他手下有一帮他自己培植的亲信,他战场上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朝堂上公而忘私、鞠躬尽瘁,能文能武,很有威信,能压得住底下的一帮将士。

当时赵匡胤的军队抵达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时,其亲信在军中散布言论,主张“现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为国家效力无人知晓;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北征。”如此一来,军心很快被煽动。

而此时赵匡胤却醉酒沉睡,对外界动荡浑然不觉。在军规中,将领禁酒是常规,但赵匡胤此时却“醉到不省人事”。做为一位手握重权的高级将领,在带兵出征的大战前夕,居然会烂醉如泥,这实在是令人怀疑。

当众将来到赵匡胤的营帐时,其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出面接见将领。赵普了解众人心意后,严词斥责,表示忠心赤胆的太尉绝不会容忍如此逆行。这番话明确了赵匡胤与叛乱的界限,使一部分人考虑撤退。

然而此时,人群中有人大喊,已无退路,既已触犯大逆,必须坚定行动。众将听后,决心更坚。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确认了众人态度后,勉强同意了将领的要求,并安排稳定军队,通知开封城内的石守信和王审琦。

一切就绪后,他指示将士将预备的黄袍披在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全军跪拜高呼万岁。看来赵匡胤带着大军出城的时候,这一件黄袍其实早已做好,就在军中携带着。接着赵匡胤表现出被迫的态度,接受了皇帝之位,声明自己是为了将士的未来不得已而为之。

随后宣布,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应给予尊重,对官员和百姓不得侵犯,违者处以极刑,从者有赏。

大年初四凌晨,赵匡胤整顿军队回到开封城,由石守信和王审琦开城迎接。开封禁军的韩通试图抵抗但未能集结兵力,被王彦生所杀。

于是,陈桥兵变的军队毫无血刃便控制了开封。周恭帝随即禅让,赵匡胤进行了登基大典,一切用品齐备,连登基诏书也已预备。这一切难道不都是提前拟好装在兜里的吗?看来这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仅仅四天,赵匡胤便轻松掌控了后周政权,并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宋朝。

回顾这一切,从突发战事到掌控全军,军事布局的精妙安排,军中及城内同时散布的谣言,赵匡胤的醉酒及黄袍的提前准备,一切均显精心策划,堪称完美。

所谓的辽国侵犯,在辽史上未见记载,赵匡胤登基后,此战亦不再提及。这么看来一切都只是一场阴谋,不是我们在中学历史书上看到的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黄袍加身。政治永远都是身体、权谋、意志的较量,成王败寇,历史也只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果陈桥兵变是一出戏的话,那么这个总导演当之无愧是赵匡胤,副导演自然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总顾问兼技术指导则是赵普。主演就是赵匡胤的那帮兄弟,而后周皇帝和符太后则不过是这出戏的友情演出演员。

黄袍则是这处戏中最亮眼的道具,它必然是在总导演赵匡胤的签字同意后,由赵广义和赵普两人具体操办准备的。

从道义上来看,赵匡胤陈桥兵变虽有不光明的地方,但是从实际历史贡献来看,赵匡胤以“黄袍加身”成功发动陈桥兵变,却有着极大的历史功劳。

其一是赵匡胤虽为武将,发动兵变却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把一切都在非常和平的状态中得到了最佳的解决,成为“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实际上权力争夺没办法避免,但是大可不必一定要杀得血流成河,战乱还是可以避免的。

赵匡胤是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人,后来他的“杯酒释兵权”也是兵不血刃地将跟着他打江山的兄弟们解除兵权,这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典范。

其二是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再次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对中华历史的推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关文章

  • 历史上十大酒局之六:杯酒释兵权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

  • 历史上真实的陈桥兵变

    历史上真实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自己黄袍加身的这么个过程,因为赵匡胤是武将,因...

  • 0105|读宋元史05

    今日继续阅读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宋元卷》,读到章节——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黄袍加身。之前听着黄...

  • 2019-02-13历史打卡

    五代十国(907-979) 主要事件 陈桥兵变(又名:陈桥驿兵变,典故:黄袍加身): 当时七岁的周恭帝即位,赵匡胤...

  • 历史上真实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自己黄袍加身的这么个过程,因为赵匡胤是武将,因此称为兵变。 倘若看了...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北宋的开国皇帝为宋太祖赵匡胤,其原先为五代末期后周政权的一名武官,由于战功卓著,晋升至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成为后周禁...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是指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个典故又称为“黄袍加身”。 后周的政权其实挺可惜的,它的两...

  • 邓总老家封丘历史典故二——三

    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

  • 书摘《一本书读通历史典故》文渊主编3

    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 祖籍涿州,生于河南洛阳。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定都开封。 杯酒释兵权 重文轻...

  • 从烛影斧声看宋太祖的体制变革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可以用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三个典故大略概括他的生平,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me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