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过期废柴·美文集读书简友广场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渊源、现代传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渊源、现代传

作者: 陈晓芃 | 来源:发表于2023-06-26 08:50 被阅读0次
    一、“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儒家心性之学中美育话语的历史源头
    二、“作文害道”与“玩弄光景”宋明心性之学中美育的弱化和遮蔽
    三、“采补本无”与“淬沥本有”:中国现代“心性美育”话语的创生
    四、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展望

    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创生,是20世纪初叶王国维、蔡元培等第一代美育家引进西方思想资源和学科体制,从而激活中国部分传统学术思想的结果。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既受益于传统的科举教育,有深厚的儒学基础;又“开眼看世界”,大量汲取西方现代学术知识。梁启超曾概括为“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与“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的共同结果。

    追溯中国美育话语和思想的历史渊源,还是得从孔子谈起。王国维在1904年发表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中称:“其审美学上之理论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始于美育”是就《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兴于诗”而言,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兴”即从感性和情感入手展开教育,使人“心向往之”。“终于美育”则指“成于乐”,朱熹注曰:“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一位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达到“有所得”而“乐之”的境界。通过诗教、乐教等艺术教育途径,美育在孔子那里被视为是德行内化的必由之路。

    孔子美育思想不仅限于艺术教育,还存在通过自然之美开启人生境界及日常生活等多元维度的美育的重要内容。《论语·先进》所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中国思想文化属于“仁”的系统,而西方是发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智”的系统。“智”的系统”的内驱力在于“求真之志”,“仁的系统”的内驱力在于“止于至善”。

    曾有门生问程颐“作文害道否?”程颐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

    除了“游于艺”之外,背诵心性之学开山人物周敦颐标“主静立人极”,宋明儒又援佛、道静坐法入儒,开创了儒家静坐法。朱熹亦有“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著名教诲,宋明时期的朱学则指责其为不务道德修治和经济事功之正业的“玩弄光景”。

    传统的心性美育“自觉地实行自我分化”,即分化为“德性主体、审美主体、知性主体、政治主体、社会主体等等。1905年,梁启超编撰了《德育鉴》,他在儒家心性涵养“主敬”“主静”二教义的后面,追加了一个先儒并为标举的“主观”。

    西方美学及美育理论的引进,所产生的对艺术和美育的高度肯定,是“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梁启超对儒家静坐法的发展,则更多属于“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淬厉本有”与“采补本无”这两条路径相互生发、共同作用,最终可谓“殊途同归”——中国现代心性美育话语体系正由此产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在“后植传统”的同时“放眼世界”。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音乐与教育》中写道:音乐是美育最好的工具,对人生有三大功用:(1)表现,即情感宣泄;(2)感动,即产生同情,交感共鸣;(3)感化,即养成内在的和谐。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他一方面强调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美育具有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在前面的读书笔记中曾记录他所指出的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1)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2)眼界的解放;(3)自然限制的解放。

    朱光潜先生融合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传统儒学观念基础上建构的美育话语,对当今的我们具有丰富的启示:

    第一,应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目标下,确立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对与美育发展个性和想象力、创造个人内心和谐与自由等美育的现代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第二,把“美育”这个引自西方的学术话语更多地根植于本土学术传统土壤之中。

    第三,当下需要突出美育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渊源、现代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mi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