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第二周,我所带的班级就出现了一起打人事件。起因是小宁给小天起外号,小天对这个外号非常反感,于是动手打了小宁,小宁没有还手。
事后,在和小天的谈话中,我拿着小宁的伤情报告给小天看,对他说:“你看这个伤情,说实话挺严重的,这次要不是对方同学和家长不追究,你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小天看了看,说到“但是是他先挑衅我的啊,他有错在先,为什么处罚我呢?”
后来,我的处理方式是给小天看学校的管理规定,按照校规,无论起因如何,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暴力解决问题的话是违校规的。小天认真地看了以后,也意识到确实明文如此规定,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毕业升学,因此才有了顾虑和悔意。
然而,尽管事情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一过程中,小天心中的愤愤不平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说服他,让他知道他这样以牙还牙是不对的。
同时,我也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一番反思:我当时主要是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引来的主要是学生对违规的害怕,而不是真正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无法让学生心服口服 。
针对这一问题的疑惑,直到我阅读到王维审老师的《做有故事的教育》后,慢慢地得到了解答。王老师在他的执教生涯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一个学生总是强调对方先骂人,自己才打人是理所应当的”,对此,他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上挑选水果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先生,你到底买不买?不要这样挑来挑去的。”教授礼貌地回道:“要买!要买!”接着把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问多少钱。小贩轻蔑地说:“这可是很贵的哦,你买得起吗?”教授依旧谦虚地回答::”买得起,买得起。”’ 并把钱递给小贩。在回家的。路上,小儿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时,实在忍不住,便问道:“爸爸,您是教授,是学者,在我心目中是偶像,是令我景仰的人,为什么今天却让小贩如此吆喝?难道您一点儿也不生气吗?”教授回答道:“待人有理、谦虚、礼貌是我的水准,无礼、势利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而破坏我自己的水准。”
故事之后,王老师还与学生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优秀的人,不能因为别人做的不对就跟着他去做,更不能因为别人做错了就以更错误的方式去处事。因为那样,你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准。
王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教育娓娓道来,引导孩子从自己的成长去思考自己的做法,如何才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直纠结于双方谁错谁对的问题中。
所以我想,如果当时我能够给小天讲讲这个故事,会不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会不会让他不再因为害怕而选择息事宁人,而是尽可能反思自己的不足、追求更好的自己呢?
综上,学习了专家型教师的做法,反思自己在教育路上的不足,我深刻认识到说理只能缓和冲突,只有真正走入内心的情感教育,才能逐渐抚平伤疤,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