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关于高考的文章。尽管高考离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相差甚远,尽管大多数学子是通过题海战术获得的高考成功,可是,素质教育,更多的只是教育专家嘴里的谈资而已。
毛坦厂中学一位同学收集了他做过的试卷,摞起来有一米多高,这样的消息震惊吗?
我出生在一座离县城几十公里的西北小村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我走出大西北,见过了大城市之后才发现,小时候给予我城市印象小县城,其实连南方的镇子都比不上。县城里只有一所高中,全县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初中生能考上高中。在高中里,每个年级有四个重点班,由全县中考成绩前240名的学生组成,其他十几个班级被称为普通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师资力量差距是很大的,升学率更是天壤之别,可是,就算是在重点班,一本的升学率也到不了百分之二十。
我的高中生活,也是在题海中傲游的,每天都在做卷子,靠着做题来提高成绩,这是我们学习的“技巧”。我应该感到庆幸,我当初考进了重点班。重点班的学习氛围跟普通班比起来,确实好很多,当然,跟毛坦厂中学比起来,便又差了一大截。在重点班,大概有几十个人是在跟时间赛跑,吃饭睡觉都严格限制着自己的时间,这一部分人组成了校园里不一祥的风景。
网上有很多人批评高考,可若是没有高考,寒门子弟该如何走出寒门?
高中的时候,班里有几位领导家的孩子,吃穿用都比旁人好很多,他们身上像是有引力一般,总能吸走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走进大学,发现条件好的同学更多,可生活里大家却很平等。是更大的环境稀释了优越感?还是层次越高的人素质越高?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尽管依旧有很多人能通过关系获得一定得优势,可更多的还是依靠能力,依靠努力。
前几年过年回家,跟同学小聚。有好些同学复读几年读了二本,毕业回到家乡小城考了各个乡镇的事业编,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安逸。班里那些领导家的孩子,毕业后也回了县城,被安排进各种单位,但大都在县城里,提升快,工作环境也好。可以理解,在家乡那座小城,有一位当领导的父母,就足以让他在小城吃得开,毕竟城市太小,熟人太多。
之前跟同事聊天,说起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去大城市。大城市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环境更多的资源,还有更公平的机会,而一所好的大学,就是砸开大城市之门的敲门砖。
如今想想,如果不是高中做了那么多卷子,以我的智商,我必然考不上大学。
当我们考上了大学,再去谈素质教育的时候,觉得高中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觉得我们的学生生涯太单调,可若是没有高中的题海战术,如我们这般的寒门子弟又有几个能有机会走进大学?若是没有上大学,如今又哪来的资格回过头去评论高中生活?正如我曾经跟朋友聊天时说过的,当我们有能力吃肉的时候,会觉得还是喝粥养生,可若是我们只能喝粥,又哪有资格谈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