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年初立了个falg,计划今年内读完《明史》,还在手机下载了个打卡APP,每天打卡龟速阅读中。看的过程中偶有心得感想,觉着还是记录下来较好,可日后备查。
一、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池州争夺战,反复争夺了近一坤年。(本纪第一•太祖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75e19af13879980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f8e6fe14ada052d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2fd3044efa5a617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6ef7c2add6f0009c.jpg)
二、太祖本纪中中记载的刘伯温(本纪第一•太祖二)。
1、元大都刚刚攻破,这个时候刘伯温就退休了?这个时候刘伯温官位是御史中丞,明初时是正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检书记。刘伯温在历史中在朱元璋的功臣集团里并非前列者,这点和民间传说的不一样。很多营销号基于一些民间传说给刘伯温加了不少戏份。具体等以后看到刘基的列传时再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90cc37a0b03b731b.jpg)
2、才过了三个月借着访求贤才又把退休老干部刘伯温叫回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6b6f02591d463eeb.jpg)
3、但才过一坤年左右,刘伯温又退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48de29d51c322a78.jpg)
4、四年后刘伯温去世(洪武八年四月)。《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刘伯温之前是正二品御史中丞(汉朝时是二千石的官,就是“大夫”级别)致仕,起复后封三等伯(五种爵位:公、候、伯、子、男),明朝时的封爵是有名而无实,就是个单纯的爵位没有实际封地,而两周春秋战国时公、候、伯、子、男都是有封地的,是“诸侯”,属于国君,死用薨。因此,刘基虽然有爵位但实际无寸土,不算是诸侯,仍属于“大夫”序列,所以用“卒”。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923a14fa5e66aea4.jpg)
三、大国风范(本纪第一•太祖二)。
明太祖之前和各国约定三年一进贡品,高丽没到时间就进黄金三百斤、白金万两,算是厚献了。然而大明是天朝上国,守信待人,不贪小利,拒绝了高丽的厚赠,彰显大国风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2c902069e794865c.jpg)
四、封建政治统治手腕(本纪第一•太祖三)
广平府(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部)一个公务员王允道上书请求朝廷开辟磁州(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冶铁矿所。朱元璋说,朕听说王者要让天下没有隐居的贤才,没听说过(让天下)没有遗漏未获取的财利。现在武器又不缺乏,而老百姓安居乐业,(开辟冶铁所)对国家没什么好处,又会严重地扰乱人民(从事原本的产业)。于是打了王允道一顿屁股,把他流放到岭南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482d9db29d51ecac.jpg)
之前朱元璋多次下昭征求意见,甚至普通人都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王允道作为一个地方小公务员,认为开冶铁所于国有利,就上书提了个建议,按说朱元璋认为不可行就当没看见吧,偏要给他扣个想“重扰民”的帽子,把人打一顿不解气还把他流放了(流刑可是次于死刑的刑罚)。这其实就是把人当工具,利用这个人来宣传自己的治理思路,体现自己喜欢人才,不喜欢财利的高大上形象,表明以后凡是提类似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榜样。
这就是封建政治,唉。
五、太子朱标之死在外交上的其中一个影响(本纪第一•太祖三)
朱元璋称帝第二十五年四月时,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死了。到九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帝位继承人。朱元璋没有从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是根据嫡子继承制度立了嫡孙,后来朱允炆处理藩镇问题不当,被朱棣起兵叛乱夺了皇位。
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而造成的明帝国继承人问题牵扯了朝廷的大部分精力,以至于由明朝立的高丽国王王瑶被大臣李成桂发动政变囚禁,这本算是公开叛乱的行为,朝廷没有精力去征讨处理,反而答应李成桂的请求立其为国王,改其国号为朝鲜。朝鲜正式开始李氏王朝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e6977cef8a4bba3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1dc18e6d51d465e7.jpg)
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的四个月后,蓝玉案爆发,又一大批功臣宿将被杀。朱元璋算是解决了(他认为的)下任皇帝的执政障碍。所以安南国就没李氏朝鲜的好运气了,因为擅自废立,作为惩罚,明朝和它断交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abcaf08be1394c2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d4e3e5e963b82e3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22807108515ed344.jpg)
六、朱允炆的骚操作(本纪第四•恭闵帝)。
朱允炆这是啥操作?头年五月即位,三个月后就启动削藩,把周王朱橚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十一月安排张昺、谢贵、张信等人去北平找燕王朱棣的“谋反证据”。第二年四月开始把湘王朱柏逼得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废为庶人。六月废岷王朱楩为庶人。同月燕王府的护卫倪谅上书举报朱棣谋反,马上下令杀了燕王府的一些军官,又要把王府官员全抓起来。这上任短短几个月就对诸王下手,一年内就废了4王逼死1王,又逼得朱棣起兵造反。话说上任这点时间真的足够完全掌控朝堂、掌握军队、树立威信、收拢民意吗?真以为自己是皇帝就天下归心?玩政治不是玩游戏,程序设计好NPC就对你死心塌地绝无二心,这么急着对诸王下手,难道朝野不会有交好诸王、同情诸王的势力和对新皇帝缺乏信任的势力?连自己亲自安排北平监控燕王府的指挥使张信都叛附朱棣,可知朱允炆上位时短,恩信未著,人心未附,却急于削藩,最终被手握重兵的朱棣起兵篡位,也不奇怪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14d71a4c95994e9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758cabdea561dd63.jpg)
七、朱棣的神话(本纪第三•成祖一)。
朱棣作死在夜里率五十骑到盛庸所率朝廷平叛大军军营外宿营,天亮时发现已经在朝廷军的包围之中。朱棣带着骑兵从容驾马,而且还吹着角号从盛庸军营里穿过回去。盛庸这边的将领因为朱允炆曾下诏说“不要令我有杀害叔父的恶名”,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敢下令放箭射杀。朱棣就这样安全回去了,第二天两军交战,朝廷军被打个大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efae4e01f5035f3e.jpg)
话说我对这个故事完全存疑。一是朱允炆的本纪里并没有提到这个事,这个诏书对整个战局影响是巨大的,不应该不提。二是朱允炆上位才几个月就搞政治迫害,废了好几个叔叔为庶民,又逼死叔叔周王,这几个人还没有实质的谋反行动。朱棣这都起兵造反了,这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算是父子都难逃死罪,何况是叔侄。朱允炆不大可能下这种诏书。三是即使朱允炆真犯蠢下这种诏书,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盛庸也不是无能之将,完全可以不执行这个诏书。四是假设真有诏书,也只是说不许杀朱棣,此时朱棣已经在包围圈中且只有五十骑,让将士们冲上去杀光骑兵,然后把朱棣绑了押解上京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类故事也许是编出来突出朱棣牛掰,或者嘲讽朱允炆贪图虚名以致败亡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史官对这种故事照录不误却又故意写得不能深入推敲,是一种春秋笔法。
次年这次大战中,朝廷将领平安遇上朱棣可就没管什么诏书,举槊追杀,槊都快捅到朱棣了。要不是朱棣手下王骐冲过来救了朱棣,历史可就要改写了。可见所谓朱允炆下诏不得令他有杀叔父之名的说法不足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71062/b9ddd600ffbf8c22.jpg)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