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让我拍案叫绝
--阅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随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9621/ecc9c4c71f137fce.jpg)
在作文教学中,我感慨于老师素材意识极强,常能从小处着眼--春天郊游,缺席的孩子“无米下锅”,于老师点拨一篇《那天,家里只有我自己》,让我们眼前一亮;一则普通的公益广告,经由于老师的点睛之笔,成为孩子饶有兴趣落笔的素材;一株瓜叶菊、一只玩具兔、一副漫画,再平常的事物,“只要留心,只要会‘解’,什么都可以‘入文’。”甚至一则简单的歇后语也能变成作文课上趣味横生的素材……
于老师讲究命题的艺术,主张“题好文一半”。“春季运动会”这样的大题目会被他“化整为零”,瘦身成《开幕式》、《记男子200米决赛》、《记女子跳高冠军某某某》等易于下笔的小题目。他还主张命题的趣味性,如自我介绍时设计为《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唉,我这个人》,赢得了孩子的会心一笑。于老师给即将毕业的孩子出的写作题目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把母校看个够》、《感谢母校》、《母校的雪松》、《老师,请记住我》……这些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小但很准的写作“点”,极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其“文思泉涌”,“笔走如飞”。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9621/66da16824cc59d2d.jpg)
于老师坚持师生共写,力争当好“对话教学”的“首席”。于老师说:“我力求把‘下水文’写得像模像样,语言规范一些,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尽量做到,以期起到‘例文’的作用,能给学生以启迪,能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长期的坚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和激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9621/3f0e1000bf42a40b.jpg)
课堂也许是枯燥的,但于老师赋予它趣味横生,搅活了一池课堂之水;文本是静止的,但于老师读透了字里行间蕴藏的意味,演绎了迥然于平常的学习之旅。于老师的课堂呈现出的像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又像一个朴素的玩泥巴的游戏,看似平常,细究则发现其依顺着孩子的生命节奏而行,奏响的是与童心一致的成长节拍。
阅读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不止一次地感叹,不止一次地想到那句话:“教师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课堂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度。”如果一个老师足够努力,那么他带给孩子的就会无限多。“老师能想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读了于永正是的书,我感慨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把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能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用作业来填满。听说读写,以读写为主。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得少。作文教学是基于“读书多,思考多,写得多”为基础,不读不写怎么能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