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篇《又是春节逼婚时》的短文,结果今早才发现有位叫“燃星”的文友留言道:
一个严峻的话题,对于物种来说,繁衍后代是必须的;但对于高度进化的文明来说,知识文化的传承可能比基因更重要。国民的上一辈大多还维持在基因传递的层面之上,婚姻观念根深蒂固,再者亲子关系复杂,难以解决!
他的留言倒引起了我的兴趣,为什么动物只需交配就可繁殖,而人类不但要山盟海誓才能“啪啪啪”,而且还得一夫一妻才符合如今的伦理道德?
我觉得《人类进化简史》这本书给出的解释倒很值得大家了解。
首先,说下自然界里制约婚配制度的四个社会经济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抚养后代的难度。
如果后代不需要雄性照料,就特别适合一夫多妻制。
比如,一只雄海豹可以占有数百只雌海豹,但它只负责交配,抚养后代的任务完全由雌海豹自己完成。对于雄海豹来说,只要占领足够大的海滩,有足够强的体力赶走竞争者,妻妾就越多越好。
不过,当后代需要双亲共同照顾时,雄性就得考虑一夫一妻制了。
比如,企鹅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两只企鹅形成的联盟正好可以轮流孵蛋和寻找食物,雄企鹅想要多找哪怕一个雌性都不行,它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老老实实、彼此忠诚。
第二个因素是:食物的多少。
比如,很多鸟类都在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之间摇摆。
缺乏食物的时候,雄鸟就会变得很专一,否则后代就有可能饿死。等到春暖花开,食物丰盛,雌鸟完全可以单独喂养后代时,雄鸟就会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
第三个因素是:获取食物的方式。
如果某种鸟的主要食物是草籽,那么雄鸟就可能出轨,因为草籽很容易找到,特别是在成熟季节,草籽的数量会特别多。
但对于吃虫子的鸟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虫子不像草籽那样容易找到,而且多大的地盘能产多少虫子基本是固定的,这时候保卫地盘就等于保卫食物。
而且,一只鸟保卫地盘的能力永远比不上两只鸟,所以吃虫子的鸟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
第四个因素是:地盘的大小。
鸟界也是有贫富差距的,拥有一块优质地盘的雄鸟,就相当于咱们人类当中的高富帅,雌鸟自然愿意投怀送抱,也不会在意这只雄鸟可能已经有好几房妻妾了。
如果贫富差距比较小,雌鸟往往就会在穷鸟身边做唯一的伴侣,而不是投入豪门做嫔妃。
那为什么人类要结婚,还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呢?
首先,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
举个例子,亚马逊丛林里的南美绒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成年绒猴只有人的手指那么长。因为身材太小了,它们生的孩子也特别小,这样可以降低分娩的风险。
但这样,它们的后代就和人类婴儿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精心抚养才能存活。不过它们实在是太弱小了,母亲单独是无法养育孩子的,所以,南美绒猴必须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因此,生育方式决定了婚配制度。由于一个人抚养小婴儿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一夫一妻制几乎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后代晚熟。
那些一出生就可以独立的动物,它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长,自然不会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对家庭也不会有什么概念。而那些后代成熟比较晚的物种,和父母共度了漫长的岁月,对家是有根生蒂固的认同的。
像我们人类,大多数人最起码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十几年才会独立。所以说,后代晚熟的物种,也会倾向于一夫一妻制。
最后,爱情也是一种生物的性需求。
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大脑在某种激素的刺激下,确实会产生情感专一的效果,这种激素被统称为爱情激素,它们是爱情专一性的生物学基础。
在恋爱时,人体内的睾酮含量会发生奇怪的变化。男性的睾酮含量会急剧下降,女性会明显上升。
也就是说,恋爱中的男人会出现女性化的趋势,而女性有男性化的倾向。这使男人更加善解人意,容易讨好女人,女人也更容易冲动以便驱赶情敌。
另外,双方性格互补更有利于建立持久的伴侣关系。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激素保障机制。
所以说,生育的方式,后代成熟晚,生理上的需求,这些因素让我们人类想繁衍后代不但必须结婚,而且最后还选择了一夫一妻制。
但这样的解释,却又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想要孩子,比如丁克家庭,那还需不需结婚或者可以一夫多妻呢?
这个倒可以再翻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