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7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7

作者: 佛学正念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5:06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翻译:

    佛陀说:“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是以具足了种种完美的色相的缘故,从而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你不要这样想‘如来不是以具足了种种完美的色相的缘故,从而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果你这样认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否定一切显现的相。别这样想啊!为什么呢?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的显现都不是否定的。”

    心得:

    在这一品中佛陀所说,和以前各品有很大不同,也是最能体现金刚经破空的地方。在以前各品中,佛陀反复强调不要以三十二相来见如来,不要以具足诸相来见如来。但是这一品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告诉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且斥责持“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点的人是断灭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陀的真如本性啊,前面各品说了那么多次的不应该对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现在怎么又忽然提出了这样相反的观点呢?这看起来是矛盾的。

    基于这种矛盾,有的佛教大德,比如非常受人尊重的(包括我本人也非常尊重)索达杰堪布,在注疏金刚经的时候,甚至认为这一段经文是翻译有误的。

    索达杰堪布这样写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的‘不’字,在藏文与玄奘版本的译文之中均无,连贯上下文来看,没有‘不’字的话,意思应该更准确。”

    所以索达杰堪布对于“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句的解释是: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索达杰堪布的这种解释把“不”字去掉了,这样和原来经文的意思就正好相反了。

    个人认为索达杰堪布的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原因有三:

    第一:虽然在藏文与玄奘版本的译文之中没有这个“不”字,但在金刚经的其他诸种版本中都有这个“不”字。

    第二:加上“不”字的版本,很好反应了金刚经下半部破空的思想。如果仔细分析,并不存在和前面各品的矛盾。前面各品说的是“如来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这一品中说的是:“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说的是不要以诸相的名相去认识如来的真如本性,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如本性是佛陀的法身。而如来的具足相在佛教中是如来的应化身和报身。

    在前面我们讲过,超越二元世界的觉悟是如来的法身,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在天宫PK孙悟空的庞大身躯是报身;在舍卫国托钵乞食的是应化身。如来的法身、报身和色身是三位一体的。如来在达到佛果的时候,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一起成就的。报身和应化身是名相,法身是本性真如。做个比喻:如果佛陀是一只火炬,那么火炬的光和热就是如来的报身和应化身,而火炬所蕴含的能量本质,就是如来的法身了。一只火炬的能量本质需要通过光和热体现出来,而光和热所表达的本质就是能量。不可能一只具有能量本质的火炬却不具备光和热的表现能力。同样,佛陀觉悟了真如的本性,又通过累劫的修行最终达到圆满,那么佛陀在报身和应化身的表现上必然会显现出完美。当然这个完美,在面对不同的对象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形式,在古代印度的那个环境,佛陀的诸相就表现出符合当时审美观念的形象,如果到了其他环境和时代,佛陀的诸相也会随之变化。佛陀的具足诸相,是佛陀圆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佛陀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佛陀的本质,但却是佛陀本质的外在显现。这和不可以用佛陀的诸相具足去认识佛陀的本性之间,并不矛盾。就好像我们不可以把光和热的影像看做火炬能量的本质一样,但光和热确实是火炬能量得以显现的不可或缺。

    佛陀在这一品中,怕众生走入另一个极端,一味的追求空性,而舍弃具体的相。相本身也是存在,不是坏的,住相才是坏的。拥有相是美好,住相就是虚妄了。就好像佛陀如果在当代显现,也以古代印度的审美来示人,则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类似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趋向美好的原动力,一直这样做好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一定会越来越趋近美好,越来越完美。当然,这个美好与完美也是与时俱进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人或许追求一台信号清晰的收音机,但到了今天还去追求这个,就不是完美了,这个保持趋近完美的人,会改而追求性能卓越的笔记本电脑了。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追求和年轻时候身体条件所匹配的完美,当年老体衰的时候会追求和年老时刻所匹配的完美。正如一句诗所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是有轮回的,佛陀一生又一生的一直保持趋近完美的原动力在不断行动,那么很多轮回之后,佛陀达到非常高的完美,以至于圆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这个完美会通过报身和应化身显现出来,这样的逻辑也是佛教因果论的逻辑,如果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了因果律,正如佛陀所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陀反对住相,但不反对拥有完美的相,否则的话,佛陀为何不以歪瓜裂枣的形象示人呢?而恰恰因为佛陀是不住相的,他才能够在顺应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而变化,在每一个当下都拥有完美的相。如果住在某一个相上面执着了,不动了。那这个相很快就会从那个时候的美好,蜕化成为下一个时刻的不美好了。就像是当代的人还执着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收音机。

    微信公众号:佛学正念

    如果缘友有缘,欢迎关注转发,功德无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gy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