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火花
中国式相亲的背后是阶级

中国式相亲的背后是阶级

作者: 萱苏与茗粥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21:46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婚姻自古是大事,两个当事人的话语权倒在其次,主要的是,男女双方背后的家庭是否互相看对眼儿,这很重要,这不,古有媒婆两边跑——门当户对,今有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门当户对。

说白了,就四个字——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放在古代很好理解,就是当官的与当官的结亲,农民与农民结亲,打渔的与打渔的在一起,

但那是在一个天生是阶级的社会里所衍生出的一种必然现象而已,而这种阶级社会在毛爷爷进北京时,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是为什么还有为了门当户对的相亲呢?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就会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

你是个文人,你的周围自然都是以文人居多,你是个生意人,你的朋友自然都是老板,

其中就算有一两个另类的朋友,只怕也是你内心深处不多的另一个自己的写照而已,

这种圈子的形成不外乎你们能谈得来,你们的学识不相上下,你们的爱好差不多,你们读的书很相近,甚至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都几近相同,这么多雷同让你们有话聊,不尴尬,惺惺相惜,

所以说,现实中,总有很多抢闺蜜男友的女士,和领兄弟媳妇儿跑的男士

咳咳,不好意思,话题扯远了,我们继续说说,为什么阶级社会早已消灭的今天还有为了门当户对明码标价的相亲呢?

其实,阶级这个词,从来都没有消失,甚至这两年被频繁提起,大家还给阶级后面加了两个字,叫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就是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层次分明了,有钱的和没钱的已经划分开了,而且有钱的会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会越来越难有钱。

我们的电视剧总喜欢将中国的富二代描写成一个纨绔子弟,让大家觉得个个都是混吃等死纸醉金迷的,

其实不然,百分之九十的富二代和官二代都是精英,比如香港赌王的儿女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比如台湾连战的儿女,个个都很优秀。

这其中除了他们的父辈带给他们无忧的物质外,更是他们精神上的一种自我向上,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优秀,谁要是做的不够好,反倒成了他们世界里的一种另类了,

就像我们一群平民,大家都很平庸,突然有一天,某个人说他要学习,要奋发,只怕会遭受大家的嘲笑更多吧。

换言之,那些创一代对子女的教育也格外的用心,比我们普通家庭用心,是除了钱以外的用心,谁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江山后继无人呢,或者后代平庸不足以继承,要是换做你我,肯定也是用心栽培,用心教养,生怕后代不能立足于天地吧。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阶级氛围下,婚姻自然是要门当户对的,门当户对,不仅要看你的家庭,更要看你家庭背后的物质,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的物质支撑直接决定了你从小到大接受过的教育、开过的眼界,以及这种与生俱来形成的思想是否与自己相匹配,

这不仅仅是金钱所能决定的,门当户对,更决定了,两家的结合是否能让下一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里的“我们不找外地的”、“可以轻度残疾,但属羊的绝对不行!”“连房都没有,也敢来相亲?”这些铁规律似乎可以理解了,

这些看似粗鄙直白的规律下,其实就是一种阶级的自然反应,是一种资源的重新整合,因为没有人有理由拿着一块好的资源去种一颗不能发芽的种子,这对彼此都是一种浪费。

所以,当大妈说出“我儿子才33,有北京户口,不找外地的”的时,似乎可以理解了,

我们可以说大妈太现实了,但这个社会又何尝不现实,与其到时候因为找了一个外地的姑娘导致各种户口、房子、甚至是孩子上学的问题难过,又为何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了呢,所以,大妈的做法,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只是现实而已。

下付北京相亲价格表,看看你在那一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相亲的背后是阶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q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