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除了上文探讨过的晋国内部对稳定外部环境的需求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和谈的另一方 —— 南方的霸主楚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楚国在鲁襄公二十五年(楚康王十二年,前548),也即齐国正式向晋国臣服的 “重丘之会” 的当年,前所未有地任命了原大莫嚣屈建出任令尹:
……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在此前以及此后的楚国历史中,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任大莫嚣或者其家族成员出任令尹的记录。
春秋时期历任楚国令尹及其继任者身份如表,春秋时期楚国有记载的先后三十位令尹中,几乎绝大多数继任者都有规律地来自大司马及左/右司马、左/右尹、箴尹、宫厩尹等职务,而能够出任令尹者所来自的家族主要包括春秋时期以来的新兴公族 “武族”(空白底)、“穆族”(黄色底)、“庄族”(绿色底)、“共族”(红色底)、“景族”(紫色底)和 “昭族”(粉色底),以及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的的旧公族包括若敖氏(橙色底)、薳氏(浅蓝色底)等。以异族担任令尹的只有彭宇(仲爽),以不明身份公族临时代理令尹的只有叶公沈诸梁。而没有发生异常情况下却以在任神职官员大莫嚣接任令尹的则只有屈建一例。
屈建接任令尹之年楚国诸卿格局如表,楚康王十二年也即晋国执政士匄(范宣子)去世、赵武(赵文子)接任的这一年(前548),大莫嚣屈建(子木)接替去世的薳子冯出任令尹。而薳子冯之子薳掩(也称蒍掩)则接替同一时期去世的公子齮出任大司马。屈建原先的职务则由当时担任另一神职的连嚣屈荡接任。
而屈建所来自的古老家族屈氏(近年也有论文认为实为 “甲氏”)在楚国通常世袭神职大莫嚣(《传》文作莫敖)和连嚣(《传》文作连尹)两职,主要负责祭祀和盟誓等涉及与鬼神沟通类型的工作。在春秋时期有记载的历史上,除了楚共王时期由于发生申公巫臣流亡事件,导致执政的 “穆族” 群公子趁机灭屈氏并由一度由 “穆族” 出身的公子罢戎担任大莫嚣一职外,屈氏始终保有这两种神职,并经常主导涉外的盟誓工作。但是此前此后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任屈氏成员出任令尹、左./右尹以及司马、左/右司马等职务的记录。
可见屈建此次出任令尹绝非一次正常的职务调动,因为当时除了屈建之外,有资历出任令尹一职的仍有多人,尤其是 “庄族”、“共族” 群公子以及来自薳氏甚至若敖氏的名臣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由屈建接任。所以这个任命的用意就一定和屈建本人的职业属性有关系,也即主要是基于其家族世袭大莫嚣的神职背景。
如上文所述,大莫嚣作为神职人员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主持祭祀、盟誓等工作,而楚国即将在宋国与晋国进行的 “弥兵大会” 也将有一个正式结盟并且在神灵面前进行诅咒的环节。由于双方对此会盟的成功极为重视,专门安排负责盟誓的屈建出任令尹而其同族屈荡接任大莫嚣,这样将行政和宗教事务统一由屈氏主导,可以防止出现由于令尹、司马相较莫嚣更加强势而削弱盟誓有效性的局面出现。
如果从任命屈建担任令尹背后的这种考虑出发,我们发现并非由于赵武和屈建同时担任令尹刚好促成了 “弥兵大会” 的召开;恰恰相反,正是为了达成和解这一目的,才特意安排屈建成为令尹,来与性格相对温和、一贯主张与楚和解的赵武形成呼应,并最终促成了和平的最终实现。
当然,宋左师向戌在其中的主观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但是那只能作为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即楚国本身就非常迫切地希望与中原诸国达成和睦,以集中力量继续应对来自东南方向新兴吴国的持续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