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中国古代黑釉瓷里一朵特立独行的黑色花朵,在唐末至宋,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当然,随着喝茶方式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庶民乡绅的斗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点茶法也逐渐被遗忘。这直接决定了建盏,这一专为斗茶而生的茶器消失在了中国历史长河。直至建国后,乃至1979年从新拾起这朵花,1981年新兔毫盏首次绽放。建盏又回到了中国人的视线。更是到了近几年,茶文化的兴起,更加宽裕的经济基础,促进了茶器的包容性,建盏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茶人未晓经常看到各种科普文章,动辄各种化学方程式,各种专业术语,我只能这样讲,这是科研文章的要求,科普文章是给老百姓看的,哪有那么多老百姓看懂液相分离,哪有那么多老百姓看得懂长石釉的配比等等。今天,就从大家能看得到的层面去探讨建盏的品质制约。
先从建盏的结晶打开话题,由矿物质釉里面的高价金属离子经还原变成低价结晶析出,显露在表面形成花纹。怎么去理解?打个比方就是,一根木柴被火烧过就变成了黑炭,虽然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道理是一样的,在高温环境下是入窑的瓷器发生了变化。大自然很难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石头,自然而然,任何一件原矿釉建盏的釉里面成分都不一样的,发生变化也不一样。在这样不稳定的因素下,能形成被人接受的美感,这就是难度所在。
那么,问题又来了,市面上那些排列整齐,花纹绚丽的建盏怎么烧制出来的呢?对,调釉,人为在矿物质釉里添加其他配方,使之达到相对稳定的效果,这时候,蓝底,满结晶,银油滴,满大街都是。我想问的是,哪一个宋代建盏比得过这些新建盏漂亮?这样说来,短短几年,当代建盏就超越了宋代?非也,现代工艺师擅长整形和化妆,古代朴素,美自天成。那么,我们下面就卸个妆看看?
从四个方面下手,器型,施釉,结晶,胎土。
一,器型。
众所周知,建盏的器型无非有四,束口,敛口,撇口,敞口。抛出撇口敞口不说,因为我至今都认为撇口和敞口观赏性大于实用性。
束口盏,何谓束口,即口沿处有一圈束痕。作用是干啥的?这是注水线,也利于水的回流,更是鉴别咬盏情况的重要部位。所以在斗茶时代,束口盏当道,也成就了束口盏最为盛行的地位。不画图,直接上图对比。
茶人未晓敛口盏:盏腹微微往内敛,口沿挺直。再观当今敛口盏,某福,某生的敛口盏,活生生把口沿往里折,说实话,喝个茶鼻子都快碰到茶汤了,那也就算了,喝完一口,由于器型原因,还有残余茶汤沿着盏的外壁流向桌面。扪心自问,你们真的拿它喝过茶么?也不多说,上图对比。上图是宋代敛口盏,下图是当代。
茶人未晓 茶人未晓二,施釉
应该很多人知道,建盏是荡釉和浸釉,首先要捏住底足口朝上,舀满盏内胎的釉,待充分吸收,再扣入釉池浸。那么,我们聊一个话题,止釉线。
止釉线,与盏内底齐平,顾名思义,阻止厚釉因高温流动沾底报废。所以,在高温下,釉会流动至止釉线堆积,形成一个包裹止釉线的一圈自然厚釉层,这种挺拔的美感,是建盏的重要精髓之一,反观现在,施釉缩手缩脚,控温保守,特别是拉坯,就入上面说束口器型的那个图,这种平白无故的止釉线位置是怎么想出来的。所以,当下工艺师缺乏对建盏深层文化的理解,造成了如今建盏稀奇古怪的境地。
茶人未晓 茶人未晓三,结晶
结晶的精髓在哪?在于变化,正是因为建盏结晶不可控制的变化,才成就了它超越吉州窑,超越定窑等黑釉瓷,成就了黑釉瓷的巅峰。这种变化的精髓在于,空间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是一种三维的变化。曜变天目之所以备受追捧,就是因为它出现了深邃的空间美。那么现在的建盏呢?一个个结晶整齐圆整,搞得跟贴上去的金属片一样。美在哪里?话不多说,附一个宋代兔毫和当代兔毫结晶的高倍放大图。
茶人未晓 茶人未晓四,胎土
一定要建阳当地的,当地的,当地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景德镇,德化,日本,台湾就别凑热闹了。要知道,建盏之所以神奇至此,胎土的铁元素和釉的铁元素是形成交流的。这才促使了结晶的神奇变化。至于胎土颜色。各位不必纠结。黑褐色也是铁胎,黄褐色也可以是铁胎,跟窑温,窑位和氛围有关。胎土,讲究粗而不糙,修足合理工整。
茶人未晓 茶人未晓建盏的斑纹种类有很多,包括当时并不是特别成功的柿红釉,龟皮釉等等,如今主流的还是油滴和兔毫两种。油滴,显而易见,斑纹看起来像油在锅里沸腾形成的滴状。当然,油滴是日本和国外的叫法,我们中国瓷器还是以仿生学为主,我们叫“鹧鸪斑”。还有主流的兔毫盏,仿灰兔毫毛。这也是中国瓷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
茶人未晓 茶人未晓 兔毫盏以上就是建盏审美要点,建盏之所以能在审美高度巅峰的宋朝大放异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莫让铜臭熏了。至于更深层次的讲解,我希望留在我们边喝茶边消遣时间的惬意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