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姑娘说想开家茶楼,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笔者当即给否了。
你没有丰富的人脉;
你没有充足的资金;
你没有破局的思路;
如果继续遵循老旧的茶楼经营运作模式,必死无疑。
前几年,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开茶楼的狂潮,各类茶楼,如雨后春笋,街头巷尾栉比鳞次,一副茶文化大兴的景象。
但天威难测,近两年,茶楼经营状况山河日下、暮气沉沉,茶楼关门歇业,不是一家一家的关,而是成片成片的关。有时候进到一家装修豪华、古韵十足的茶楼,不难发现,来消费的客人其实很有限。茶楼的富丽繁华,与门庭冷落的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有几个人敢公开说自己通过开茶楼赚钱了?一是这几年开茶楼确实很困难,不亏损已是万幸。即便真有人在茶楼中赚到了钱,在这个一个众人都亏损的大环境下,你敢说出来吗?
现在的茶楼老板,基本处于硬撑状态,业主有其他的经济来源,能够长期应付茶楼的亏损。有钱的就多撑一会儿,没钱的就提前关门大吉。
近日笔者和一个在某知名消费品牌做过多年市场运营的朋友,探讨茶楼转型问题。他给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曾认识一个女孩,在万达广场内开了家100平的茶楼,专营红茶。有一天自己去那家茶馆喝茶,只坐了几分钟,他对老板说,你开这样茶楼的原因有三点:
你对茶感兴趣,并且格外钟情红茶;
你觉得自己有一帮喝茶的朋友,能来给自己捧场;
你和万达这边的关系不错,人家愿你让你进驻;
对于我朋友的以上分析,那我老板并未予以否认。虽然朋友所讲是个案,却折射出茶楼业主普遍的经营动机。自己喜欢喝茶,有一帮喝茶的朋友,自己不缺钱,那就开个茶楼吧!
于是很多本来是要面向广大消费者的营业场所,成为了茶楼业主朋友圈的“私家别院”,成了自己交际圈喝茶的“特供”。那些本来肩负着“传播茶文化使命”的茶艺师,也成了茶楼业主的“奴仆佣人”。
很多人都听过《三个泥瓦匠》的故事。三个泥瓦匠在干活,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A说我在砌墙,B说我在建房子,C说我在美化城市。若干年后,A依然在砌墙,B成了工程师,C成了城市规划师。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启示,一个人做事的眼光和出发点,将决定他未来的高度。一个人开茶楼的初衷,必然也决定了他的茶楼能开到什么程度。
很多茶楼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缺钱缺产品缺氛围缺人才,缺的是经营理念和定位。茶楼作为服务场所,服务谁?如何服务?是所有茶楼业主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经营一家茶楼仅是将目光盯着几个圈中朋友,靠几个朋友的腰包维持经营,那又如何获得长远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度羡慕星巴克,可以在全球开店。星巴克的老板,创立星巴克的初衷是为了将更好的咖啡分享给更多的人。基于这样的一个宏愿,星巴克才让自己的咖啡香飘全球。
星巴克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消费者,所以它能获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虽然很多人指责星巴克的咖啡不好喝,但是我们长辈经常教导我们,宁愿吃热情人家的粗茶淡饭,也不愿吃势利人家的山珍海味。星巴克的咖啡,便是这热情人家的粗茶淡饭。而中国的很多茶馆茶楼,却正如这势利人家。
在星巴克的那个空间与时间里,消费者能获得平等、闲适、快捷的消费享受。所以不管星巴克的咖啡及点心口感如何,消费者都愿意掏钱。那为何广大的消费者不愿意把钱掏给茶楼茶馆呢?
茶楼之死,死在自身的创始初衷,死在自己的眼界。因为很多茶楼茶馆,并不是为了服务更多消费者而建。相反,茶楼茶馆因为种种不善之举,为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反动作用。它让本该正常的茶叶消费观念,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畸变。所以现在害得很多有识之士,要花费巨大的精力与成本,去将广大消费者对茶的认知,拉回正常轨道。
虽然茶楼现在的整体经营状况可谓萎靡不振,但是这股反动的力量,依然是现在的主流趋势。继续沿着一种老旧的思路去开茶楼,即是助纣为虐。
我们并不是否定资金与人脉资源对一家茶楼的重要性,但是要搞清楚,这资金与人脉,依靠什么来统帅?这个统帅,在我们看来,它是一种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能够催化出一种全新的发展力量,以推翻当前这股阻碍中国茶业发展的反动势力。
如果没有这些新的准备、新的目标,没有那种“分享好茶以影响更多人喝茶,传播以茶文化为代表的健康生活方式,耐心创造和迎接茶的盛世”的宏大愿景和信心,想开茶楼的朋友,还是请先冷静,再三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