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哲思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

作者: 扬帆起航66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15:05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在明朝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站当站长。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阳明在龙场到底悟出了什么,我们先从格物致知说起。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愿意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宋朝最伟大理学家朱熹的理论基石,朱熹认为世间万物乃至一草一木都存在做人做事的道理,格透了世间万物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比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看到花无百日红,想到人无千日顺。朱熹理学在当时是神一样的存在,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所有读书人都在朱熹理学的框架内学习。王阳明当时对朱熹理学是非常相信的,因此有了著名的“阳明格竹”事件,王阳明和他的朋友来到一片竹林,要把竹子的理格出来,他的朋友坚持了3天跑掉了,王阳明坚持了7天也晕倒了,什么都没格出来。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提出了质疑,月亮透露给我们的道理,真的是月亮给的吗?人有悲欢离合是人心赋予的,有了人之后才有了理。理到底在万事万物上,还是在我们心里?王阳明同时还提出了两个疑问,第一,纵然万事万物真有理,一旦不和我们的心契合怎么办,比如从竹子那里格出做人要正直的理,但是遇到坏人怎么办,也要正直吗?比如我们看到要饭的乞丐该怎么办,竹子告诉你要帮他,但是人心告诉我不能帮他,因为帮他就是纵容他继续堕落下去,一辈子没有改变,终身乞讨,这不是害他吗?真想帮他就应该帮他开悟,自力更生,甚至给他几本书看,传播智慧,这就是最大的善良。第二个疑问,世间万物那么多,人活着短短几十年,我们这一生怎么能格完。这两大疑问可以说最终成就了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最初来到龙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的状态,当地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而王阳明从小家境富裕,是个富二代,对于他来说这样的落差非常大,当地生活的都是杀人不眨眼吃人肉的土著,他住在一个山洞里,把山洞当成了棺材,随时准备死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王阳明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又回到了他所怀疑的朱熹理学中找办法,因为当时朱熹理学所有人都在用,他总是不与自主的进入朱熹理学,一个人在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永远都活在别人的理论中。朱熹理学讲到在人遇到困难时要从两个地方找方法,第一个是圣人和书,第二个是成功人士,从圣人和书那里找不到方法,因为没有和他类似的圣人,圣人基本都没有遇到吃不上饭的困境,没有像他这么落魄的,书里也没教他怎么在原始森林里生活,所以只能用第二个方法,像成功人士学习,当地能活下来的是大熊和土著人,向大熊请教,大熊会告诉他我们是吃人肉活下来的,向土著人请教,土著会告诉他,我们要比大熊文明得多,我们把人烤熟了再吃。吃人肉是大熊和土著人活下去的天理,但这样的天理适合王阳明吗?显然不适合。当用别人的理论解决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时,只能自己去找答案,这是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王阳明突然从噩梦中惊醒,说出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在对格物致知重新解释之后得出了这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解决问题的法宝,不需要去心外求,这个法宝就是我们的心。一切都在心中求,肯定能求到,这个理论是从格物致知中来的。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是这样解释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致知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实现良知,只要在每件事上存正的念头,去恶的念头,就能实现良知,良知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比如吃饭,正念是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看见美色,正念是欣赏,不要胡思乱想甚至扑过去。看到不义之财,正念告诉我们不义之财不可取。在任何事上保持正念,去除恶念,你就是圣人了。我们凭什么知道念头是正是邪呢?王阳明说因为我们心上有能知正邪善恶的良知,它能告诉你正邪善恶,不需要去心外学什么,比如你看到美色,不需要去跟别人学该怎么办,你的良知就会告诉你正念是什么邪念是什么。当我们遇到人生困境时,从内心找答案,良知会帮助你,你可能会找人帮忙会解决一定问题,但最终还是靠自己,我们心上有个无所不能的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道就是这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任何事上正念头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cq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