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史小论历史今日看点
华夏诸侯中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却被揍成了胖头三!

华夏诸侯中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却被揍成了胖头三!

作者: 有知社 | 来源:发表于2016-10-23 12:46 被阅读174次

虽然在春秋时期就有楚、徐、吴、越等国称王,但在华夏诸侯们看来,那些毕竟是些蛮夷之邦,不能与他们一般见识(力有不逮)。可是,华夏诸侯国称王那意义可就不同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已经有了周天子这个“爹”,现在却又冒出了一个“爹”来,“不孝儿”开始公然不认“老爹”了。此例一开,其余的“不孝儿”也都群起效仿,周天子这位“老爹”就彻彻底底地没了政治影响力,也就再无人问津了。而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便是那魏国国君魏惠王。

魏国当初在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时候,分到了晋国最核心的一块,农业基础比较好。而其开国国君魏文侯又是一代贤君,在战国时期首先实行变法,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得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起来而称雄的国家,任用吴起为将向西攻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任用乐羊为将向北越过赵国而灭掉了中山国。而且还有一支由吴起训练、创立而成的强悍重装步兵军队--魏武卒,魏武卒之强,一时横行於天下几十年无敌手。

魏惠王就是凭借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先君打下的基业,才在战国时期的华夏诸侯里第一个称王,结果呢?据《孟子·梁惠王》一篇,梁惠王(魏国后迁都大梁,故魏国也称梁国、魏惠王也称梁惠王)曰:“晋国(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魏惠王继承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基业,可是到他手里,却被人揍成了胖头三。而且还不自知,还对孟子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说:“你呀,也就五十步笑百步”。

魏惠王的处处被揍,尤其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被齐国打得大败,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于是不敢独自称王了,就带着韩国等一帮小兄弟跑到徐州(今山东藤县东南)朝见齐国国君,尊齐国国君为王,是为齐威王,齐国国君也不敢独自称王(后来秦昭王想称帝号,但不敢独自称帝,于是尊齐闵王为东帝,而自号西帝,而齐闵王听从谋士之策,没有称帝。于是,秦昭王也就去帝号而再度称王了。于是齐国也就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魏、齐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并不是其称王的肇始,只是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

魏、齐两国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魏国怕自己被挨揍,又不甘心取消自己的王号。于是,又搞出一个五国相王来,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等结成弱者互助同盟,五国国君都称王,秦、齐、楚等大国又奈我何?而齐国见魏国搞的五国相王居然把中山国也拉进来称王,大怒,说:“我们都是万乘国家,而中山国是千乘之国,怎么能够跟我们比肩齐名呢?”,齐国就想揍中山国,不让其称王,并且提出联合赵、魏两国废除中山国的王号。赵、魏没有听从齐国,仍支持中山国称王,本来就是弱者同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其与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让土地给燕、赵两国,让它们一同出兵攻打中山国。燕、赵两国也没上齐国的当,齐国就不敢轻易地攻打中山国了,齐国破坏魏国"五国相王"结成的弱者联盟的图谋也就落空了。

魏国虽然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但是这五国中的唯独赵国国君认为赵国的实力还很弱小,不足以称王,就没有在国内采用王号,而且还贬号为君,直到后来通过胡服骑射等变革手段使自己真正地变强,才开始使用王号,这便是赵武灵王。

魏国处于中原的四战之地,强敌环伺,本该低调做人,可那魏惠王凭借魏国两代先君打下的良好基业,就忘乎所以,爱出风头,做了华夏诸侯中的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可这却并没有为之带来好运,不但魏国的近百年霸业在其手中陨落,其本人也如同后来的汉末三国时那首先称帝的袁术一样被人揍成了胖头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夏诸侯中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却被揍成了胖头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gh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