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无论是和自己还是和他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出现以下几种沟通模式:
1,指责型沟通。比如:“都是你的错,因为你……,所以才会导致……,你就不能……样吗”,这种情况下,是把矛头指向了对方。
2,讨好型沟通。“都是我不好,因为我……的原因,才会出现……的情况,我下次一定要……”。如此这般,我们都是在指责自己。
3,讲道理型沟通。“你长时间看电视,眼睛就瞎了”,“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没有好工作,你这辈子就完了”,类似这种情况,是完全以“理”为准则,认为只要符合道理,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
4,打岔型沟通。妈妈问孩子“你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妈妈,我饿了,啥时候吃饭”?或者是同样的事情,你和他反复说,他也听不进去,拒绝沟通。
相信上述的四种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不论是和亲朋好友,还是和领导同事,或者是自己。那么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我们想要的吗?什么样的沟通是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呢?
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聊一聊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进行“一致性沟通”的话题。
相信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爱是家庭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所以我们和家人沟通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表达爱,或者是为了索取爱,但很多时候您会发现,自己所说的话(或者是行为)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不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沟通”这个行为有三个要素构成:1,沟通的主体是“我”;2,沟通的对象是他人(或者自己);3,沟通的情景是时间和空间(场合)。
这么说,可能太空洞,还是和大家讨论一个案例吧~比如:十岁女孩,小学四年级。最近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女儿每天只能憋在家里上网课,娱乐活动少了很多,除了学习外,可女儿还希望有些娱乐活动。于是我跟孩子约定:除了学习上可以看电子产品,另外每天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娱乐,然后再加听一个小时的故事。即便是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还是会有偷玩的现象。
今天我就发现女儿在课间休息的时间玩手机,一见我之后立马把手机翻了过去,我生气极了,一把夺过手机说:不要听课了,你以后连手机也不要碰了!当我抢过手机后,孩子哭着说:妈妈我要听课。女儿的哀求让我很为难,如果不给手机怕误了听课,给了手机我又担心又生气。
我深深的呼吸几次,稍微静了静,决定还是先让女儿听课。为了不让女儿心里有压力,我摸摸女儿的头的说:宝贝,给你手机,你上课吧。孩子抽噎的拿着手机,我则去到自己的房间静坐,想着刚才自己发火的样子,孩子的胆怯的样子,心里有点心疼孩子。
我开始思考1:想我为什么发火,我的什么需求没有满足?我发火是因为孩子在课间休息的时间没有休息没有遵守约定生气。我的需求是孩子能做到除上课外就按约定每天玩一小时听一小时。
思考2:孩子为什么会一见我就把手机翻过来?这个肯定是因为孩子玩的时候就怕我发现,她也知道这时候玩不合适,也说明孩子在意我的感受。
当想明白这些之后,我的情绪平和了许多。
点评:妈妈第一时间觉察到了自己“生气”的情绪,迅速离开当下的环境,没有将沟通持续,是明智的决定。因为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难免会不理智,会指责对方,会和孩子讲道理,那么容易造成矛盾升级。妈妈的思考也是在和自己进行沟通,帮助自己梳理情绪。所以一致性沟通的第一步是:有情绪不处理问题,先处理情绪。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去解决“上网课看手机”的这个问题了呢?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妈妈会怎么做?
当天晚上我和孩子去小区外面玩了一圈,路上还买了孩子想玩的玩具回到家,我和孩子喝了点水,歇了一会,发现时机合适就开始谈这个问题。
点评:妈妈和孩子出去散步,路上还买了孩子想要的玩具,回到家喝了一点水,这些行为都会让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一致性沟通的第二步:创造一个有利于沟通的情景
如此,是不是光从行为上表达爱就够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和女儿继续聊一聊“看手机”这个事情,听听妈妈会怎么说?
妈妈:宝贝,对不起,上午妈妈因为发现你利用课间10分钟的时间刷抖音(描述事实)。妈妈很生气,所以对你的态度不好,没能控制好情绪(表达感受)。其实妈妈主要想让你的小眼睛也能休息休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你看看你这么好看的眼睛,要是因为疫情期间上网课,把眼睛累坏了,以后天天带着个小眼镜,那多不漂亮啊,你说是不是?所以妈妈建议你要学会照顾自己的眼睛,课间休息的时候让眼睛休息休息,你看可以吗?(提出自己的期待和请求)
女儿也有些不好意思。看着女儿能够理解妈妈,并没有反驳,于是继续说:妈妈想问问你,咱们之前约定的除了网课外,还有一个小时的视频和一小时的听故事时间你是觉得不够用吗?
女儿:够用。
妈妈继续说:那咱们课间的这十分钟时间,妈妈想问问你,如果不看手机你还能想想再能做点什么呢?
女儿想都没想回答:做不了什么。就十分钟,时间那么短,我想不出能做什么。正常下课是十分钟,可我们数学老师总压堂,等她下了课,课间也就四五分钟,根本啥都干不上,不看手机,那我就在那傻坐着等老师呗。
妈妈:嗯,你说的也确实是。宝贝,要不这样你看行不行?如果你课间要玩10分钟,那么就从你一天玩的那一小时里扣除20分钟。如果课间不玩,那就还玩完整的一小时听一小时。你看怎样?
孩子:那还是不玩了。课间也没有多长时间。
妈妈:那你觉得不玩手机能干什么?
孩子:吃点东西,喝点水,躺一会儿 坐着等。
妈妈:我相信宝贝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妈妈亲昵的搂着孩子)如果妈妈有时间也陪你玩好不?
孩子:好的。
妈妈:那我们就这样决定了啊。
如果遇到孩子不同意妈妈的建议,她有自己的想法,那该怎么办吗呢?
孩子:那我选择课间玩,那样有意思。
妈妈:也可以。不过这个要从约定的玩的时间里扣除20分钟。你同意不?
孩子:同意。
妈妈:那就这样决定了啊。
点评:首选妈妈在和女儿沟通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平和,然后通过“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出自己的期待和请求”来和女儿做一致性沟通,得到了女儿的认可。当面对女儿和自己意见不统一时,也能尊重女儿的观念和想法,做到温柔地坚持。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
首先,妈妈能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当觉察到自己生气后,先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感受到“我”对自己爱;
其次,也照顾到女儿的感受,当发现女儿未能按照约定来执行时,没有喋喋不休的和女儿讲道理,而是“为了不让女儿心里有压力,我摸摸女儿的头的说:宝贝,给你手机,你上课吧。”后来通过其他行为来和女儿建立关系,相信女儿也感受到了爱的流动。
再次,照顾到了情景,从刚开始在紧张的学习情景中转换到温馨舒适的聊天情景中。
既能照顾自己的感受,也能照顾他人的感受,同时还照顾到了情景,这样的沟通就是一致性沟通。
理论都懂,道理都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不那么容易,比如:怎样快速觉察和平复自己的情绪?在沟通时怎样的表达是在“描述事实”,而不是在评价对方?如何来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怎样满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这些问题,则需要在平常生活中去不断发觉,然后加以刻意练习,熟能生巧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