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谁是社区营造的中坚力量?
毫无疑问,社区营造的主体是社区居民。但社区居民有人生阅历丰富花甲老人,有具备经济基础的在职青年,有具备空余时间服务社区的退休大妈,有一心向善的寺庙住持,有组织严密的地痞村霸,有善于“发动”群众的传销组织,谁又是主体中的中坚?

必须是党员!
党员有营造动机:党员有内驱力——入党初心,在村要服务群众,在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党员有外驱力——组织要求,“两学一做”当中的做合格党员,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行为合格”。总体来说,党员是社区内各种类型的主体当中,最具营造动机的一群人。
党员有营造能力: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党员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知识文化等社区营造主体所需的素质,党员还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具人力资源,也就是群众基础;党员更容易通过上级党组织获得机关党组织的行政资源、两新党组织的服务与物质资源。
党组织有稳定性:党组织常有而NGO不常有。目前顺德社区营造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以社工机构为代表的第三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有个共同点:政府专项经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如果财政“关闸”,推力依存的主体将不复存在。但党组织不一样,只要一日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组织就会持续存在。
党组织有大局观:村民面对的共同问题越大,共同体就越稳固,社区营造就越易搞,但也代表共同体与外界的矛盾越激烈。60年代,为抵抗政府的强拆,以社区团结对抗政府的社区营造1.0版本在日本兴起。社区营造没有大局意识,很容易导致共同体内部与外环境产生恶性冲突。而基层党组织不是松散存在的个体,他们接受党中央的领导,因而他们有大局观,可避免冲突的产生。
《共同体》(鲍曼-波兰)一书对于共同体有这样的描述: 组成共同体,个体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例如牺牲玩王者农药的时间开街坊会)除非个体通过共同体获得的利益比他们付出的代价要大。如果要村民很团结地搞社区营造的话,可以仿效日本60年代的做法,拆他们家祠堂(日本当年拆的是具有村民共同回忆的建筑,一个古驿站)。

“ 但是部分基层党员也存在问题啊! ”
理想信念模糊动摇、身份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状态不振、道德品行不端,的确,党组织内部也存在有问题的党员,就像群众里面也存在有问题的群众一样,所以“部分党员有问题”不能成为质疑党员成为社区营造中坚力量的理由。
另外,现在要调动一般群众积极性不容易。可能是因为政府的大包大揽,以及个人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顺德的群众也大多缺乏社区营造的热情。搞过社区营造的社工都有同感,每次搞活动,礼物是派很多,但营造的效果却不显著,连助人都难,何谈助人自助?
第三,2014年4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调查,从教育、工作、婚恋、生育等角度分析了3311个80后家庭的现状。调查显示,80后共产党员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非党员,高收入群体中的党员比例高达67.7%,收入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高收入的岗位大部分是留给有能力、有担当之人。虽然部分党员存在各种问题,但总体来说,党员还是群众里先进的一部分。
所以党员作为社区营造的中坚力量,没毛病。

中国特色的社区营造,造什么?
既然社区营造的主体是社区党员,社区营造的关键就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只要按总书记在十九大精神当中提及的,把党建五大部分做好,社区营造就顺理成章的造好了:
政治建设:
在国家层面,政治建设为强化执政能力,而在基层治理层面,政治建设就是为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多元善治,这就要求从事社区营造工作的党员要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综合知识,有效带领村居民建设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幸福社区。
产业兴旺:你在家附近就能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社区能留住你,就能留住营造的主体;
治理有效:居民自发协商解决停车难问题,这就是社区营造的目标“居民自发解决社区问题”;
乡风文明:家里老人摔倒了,邻居帮你送医院,文化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形成道德层面营造动机 ;
环境优美:周边环境好得不用买空气净化器、净水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此乃安居乐业的社区;
生活富足: 你有份不错的收入,医疗、养老服务社区都有提供,参与社区营造的回报太值了。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让党员不忘初心,所谓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也是党员一切行为的价值取向,同样的工具,使用者价值取向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论老年人服务,保健品销售员做德可能比老人儿女还贴心,但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同时,对人类善良本性的唤醒是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人性不存,党性焉附?跟普通党员讲“三个代表”、“四个意识”党员可能似懂非懂,但党员思考一下下图这个问题,马上就能唤醒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

组织建设:
由于党组织具有稳定性、所以其营造力量的输出是持续的,以及成员具有先进性、所以其营造力量的输出是有力的。当的组织建设,就能保证这个引擎的两个优点。具体到社区营造这项工作,党组织可以考虑将有社区营造专业知识的社会热心人事发展为党员,特别是那些在没有政府支助的前提下,自发筹措资源服务社区的热心人事,所谓日久见人心,他们正是有服务群众意识的优秀发展对象。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至第九章,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等内容。
作风建设:
将党组织优秀的作风引入到社区营造工作中。1、思想作风建设,把我党思想作风的核心和灵魂发挥出来:解放思想,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汇报营造成果的时候不能报喜不报忧;与时俱进,社区营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2、学风建设,社区营造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新概念,我们可以观摩别人的先进经验,但也要结合顺德本土实际,不能“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动则台湾桃米模式、宫崎清的人文地产景。3、工作作风建设,主要指的是群众路线,抗日战争年代,群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自发支援红军打鬼子,为何我们在社区营造的时候却发动不了百姓参与?4、领导作风建设,社区营造要广泛发动社区参与,营造过程必须民主、反对独断专行。5、生活作风建设,群众力量的调动与发起者个人形象有正向关系。

纪律建设:
其他机构、个人搞社区营造,可以说不干就不干,但是党组织不可以,因为有党纪约束。纪律建设是一种外在约束:“党员同志,不好好服务群众,后果都写在党章党规里”。这种约束的系统性、严肃性是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具体到社区营造层面,村居党组织可将社区营造与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相结合,并且用群众可见的惩处行动体现其严肃性。
我党有党有六大纪律: 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