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营造曾经很火,那是啥玩意儿?
曾几何时 ,社区营造在顺德的火热度不减今天的特色小镇,那到底社区营造是啥?1000个人心,有1000个概念,虽存小异,不碍大同:“让社区居民具备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这18个字,字字珠玑:
1、主体是社区居民
不是政府,例如中国的最基层行政单位镇政府;不是企业,例如顺德人的骄傲美的、碧桂园;不是外来社会组织,例如各种各样的社工机构。虽然有时需要他们协助,但主持大局、拍板决策的还是社区居民。
2、是自发解决问题
最终目的是形成这么一种社区意识:居民发现问题后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等政府来帮忙。有人会说“奇怪了,那楼盘里有人跳楼了,社区还自发清理现场调查死因啊?”,注意,社区居民打110报警、调动外界力量解决问题也算自发解决。当然,社区营造更注重的是类似“通过组织心理互助小组相互安抚情绪”等手段深度解决问题。
3、解决社区问题
是否社区问题,跟问题是否影响居民有关,而跟地理位置无关:例如“村花桂英每天开车到省城上班,但公司楼下停车位不够,导致桂英每天都要承担200块的违停罚款”,问题虽然发生在村外,但事无巨细,只要有关成员福祉,都属于社区问题,只是解决有先后顺序罢了。
4、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
巷子里疯狗咬人、村头榕树倒了、桂英因为丈夫玉田出轨闹着上吊......社区问题层出不穷,社区营造不是把疯狗打死就完了、在村头直接种棵桂花就完了、把桂英安抚了就完了,而是要让居民具备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文雅一点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社区营造?
因为要搞个洋玩意儿骗政府拨款?因为要搞个洋玩意儿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开放引领战略?因为虽然不知道是啥玩意儿但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也就跟着搞了?
(一)因为社区病了,需要治疗
1、城市化冲击,老村子有绝症
在大城市搬砖200一天的日工,比在家种地强多了,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回来了,等老一辈入土、村子也就完了。人口少了,需求就少,需求少了生产的产品也卖不出去,经济也就下滑了。最后,年轻人走了公共事务没人管,例如坏蛋傻强来村子里偷东西被发现了,可一群年过花甲、步履蹒跚的老人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傻强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离开,老人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没了,老村子感觉身体被掏空,或者学术一点叫空心化。
2、自上而下的服务,新社区亚健康
城市化的浪潮下,很多天南地北的人聚集到城市小区里生活,大家既非同乡亦非兄弟,或者学术一点叫没地缘、血缘关系,谁还管别人家的事啊?管不好还落得一身臭骂。没有领导人指挥决策、没有相互扶助的理由,社区问题最后只能政府先管着。但给人民公仆管嘛,他们的收入多少是上级定的,不是居民定的,很多时候提供的服务并不对口:例如为了改善咱小区外面的交通情况,公路局放了一排护栏,谁知堵塞问题比原来更严重了,公路局好心办了居民不需要的坏事。
3、政府越管越多管不来了
政府本身也发现了问题: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流动人口、土地规划......管的事情越来越多,请那么多人干活钱不够开工资咋办?
(二)因为老中医说,“社区营造”这药疗效不错
1、台湾成功了,这药有疗效
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例如发源地日本,还有韩国,不过国内的案例更有共鸣,所以台湾的成功吸引了很多政府和学者的眼光:一条叫桃米的小村,产业没落、劳动力外流,仅有的基础亦因为地震而被摧毁,后来在NGO的影响下唤醒了居民的社区意识,最终在居民的努力下发展了以青蛙为主题的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吸引社区居民返回桃米安居乐业,焕发了桃米的新生。
这药台湾那边能治好人,我们都属于亚洲体质,应该也没问题!
2、不但强身健体,还治乡愁
有一种有文艺小清新,他们希望在散漫夕阳的麦垛上追求诗和远方,天人合一的桃花源没了咋办?造一个呗。
有一种是乌托邦流的学术派,觉得“皇权不下县”,诸如年底猪肉怎么分的村里事儿乡贤“二叔公”说了算的高效社会治理模式,才是破解现代化、城市化问题的出路。
社区有病,刚好又有医药广告,就一拍即合了。
三、社区营造怎么开展?5切入点,2内容
1、人文地产景,五孔而入。
社区营造是为了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没问题谁会折腾搞什么营造,就像你不用考四级哪来动力背英语单词啊?所以政府社区营造,最好选存在问题的社区,问题越严重越好。而问题一般可分为“人文地产景”五种: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精神、物质需求的满足。例如有些老人家多的社区,居民会想到合资在物业管理处搞日托服务的形式抱团养老;
“文”指的是社区传统文化的延续,或新文化的创造。有了共同的文化,即使没有地缘、亲缘关系,也有“文缘”关系,大伙多了一个合作的理由;
“地”指的是特色地理环境的保育与发扬。桂林山水做成主题旅游能干什么?赚钱啊!赚钱能干啥?参看下一点“产”;
“产”指的是社区经济。老村子为何身体被掏空?社区没经济赚不到钱呗。老家的蘑菇能在淘宝上卖出去,谁还愿意抛弃妻子丢下老父母在外打工?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想象一下,小区中间的小花园剩饭剩菜,那蛋白质发酵的酸爽谁受得了,不过小区内部清洁不属于政府职责,居民只好想办法清理公共空间了。
2、社区营造,造啥?意识+能力
要让“社区居民具备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首先你得让居民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这种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就是社区意识。但培育社区意识那得花长时间大精力,更省事的是直接找两种人具有社区意识的人:
一种是社区问题的存在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商人:例如逢简水乡的船夫,划船载游客游逢简是他们的收入来源,河流堵塞他们肯定第一个站出来。
一种是本来就热心社区事务的贤者:例如社区里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又例如蛇口社区基金会的理事们,自己拿钱注册基金会支援社区发展。
然而还有一种无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社区问题,光有意识不行,还得有能力,小区门口沙井盖给挪开了,你还得有力才能把铁盖子复位吧,更别说“如何让村子的特产卖得更好”这类马云都未必能解决的问题了。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从两方面入手:
*提升成员综合素质:成员综合素质低,问题小一点是开会讨论问题出现争议,然后争辩双方每句话都带生殖器,最后啥决策也没做出来;问题大的可能直接选出一个承诺一张选票给5000元,当选后偷偷把农村仅有的工业用地低价卖给开发商,最后拿走1个亿贿金的村委会主任。
*协助成员建立社会组织:一般来说,除非你是马云或者王健林,否则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大家得抱团干大事。说小事,电梯坏了你总希望整栋楼筹钱修理吧?说大事,在中国,任何基层决策没得到2/3成员的同意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例如要换一个硬性将物业管理费提高300%的无良物管公司。
四、“社区营造”这副药顺德能吃吗?短期好像有效
2013年逢简推行“社区营造”项目,依托杏坛搭建起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在政府引导之下,逢简引入了社工机构,通过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从“社区参与、协同共治”,“社区经济、共融发展”,“文化保育、农村活化”三个方面发力,不断完善村居生态环境,提升人文内涵,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时至2017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村民自治: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村里的事务当中,村委成立“议事监事会”,十几个人,其中不乏村中的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能人”。另外,一批社团组织和项目涌现,如通过传统美食义卖帮扶社区弱势群体的美食坊、帮助青少年文化传承的阵地“美逢小站”、助力社区集体经济的水乡豆腐坊等,促使社区居民自我服务,主动参与社区公益,帮扶弱势群体。以美食坊为例,活动当日,美食坊现场售卖水乡土特产美食,筹集爱心善款,为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购买生活日用品,帮扶弱势群体。从决策到执行,社区居民开始参与到社区问题的解决之中。
2、环境改善:2017年3月1日游走于逢简乡间,惊讶地发现逢简环卫工作的社会化监督与互联网+。算了,还是说人话,虽然逢简的清洁工作是外包给一个保洁公司的,但公司需要接受居民的监督,如果村民发现地上有垃圾,可以通过APP上传地址与照片,保洁公司就会马上安排清洁工人到现场进行清理。虽然村民没有直接清理垃圾,但起码参与了监督的过程。
3、文化发展:看到了希望的逢简年轻一代,自发寻找素材,为逢简制作了创意地图,还举办了一期“逢简圩”活动,尝试复活村子的传统习俗。
4、产业发展:自从游客量暴增后,驻逢简的社工发现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于是开过一次小商贩碰头会,尝试让小商贩交流经营主体,自行统筹兼顾。说白了就是你们家准备卖酸萝卜的,我们家就卖芝麻糊好了,免得恶性竞争。访谈过其中一个卖芝麻糊的商贩,她表示的确起了作用,起码她为了突出自己店铺的特点,还增加了鸡蛋花这样的特色商品。
五、“社区营造”这副药顺德能吃吗?效果不是太好
然而,目前逢简处理社区问题的主体依然是行政色彩很浓的村委会,还有就是驻村社工,对于参与社区事务一事,社区居民还是冷漠的大多数
而就算是居民参与,要么流于较表层的层面,例如只是看到垃圾就告诉保洁公司;要么缺乏持续性,例如逢简圩只搞了一期就没下文了,特色地图更是断货已久。
六、如果你坚决服药,你还得知道药的副作用:
1、社区营造成效慢、投入高、风险大
参加过三期全国性的乡村建设研讨会,大家虽然不一定了解什么是社区营造,但都在做着社区营造的事。大家都表示,要培育一个具备问题解决能力的社区太难了:
成效慢:搞个五六年出成果那算幸运的,要不看看社区营造发源地日本,60年代建到90年代,经历了联合对抗、市民参与、市民主导三个阶段才算成熟起来。投入高:永济蒲韩,搞乡村建设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郑冰女士在2001年开始就无偿捣腾着这事情,3年后才初见成效,直到现在仍在成功与失败间继续前行。要是光靠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请社工来营造,那投入就更可观了。风险大:直到今天,中国搞社区营造的地方很多,吹得响的一大堆,离开了外力社区还能自己继续营造的却屈指可数,那失败率比买双色球好一点,你愿意加入这场豪赌吗?
2、一体化vs多样性
啥是一体化?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一个法律全国通行。啥是多样性?例如某些村子女人偷汉子就浸猪笼,而有些村子又鼓励一妻多夫。啥是一体化?全国都讲普通话就是语言一体化。啥是多样性?大良人讲“瓜hell”,广州人讲“香左”,这就是文化多样性。
正是有多样性的存在,才显示出每个个体的特殊,正是有特殊,社区居民才有与别不同的标签,才有归属感。80年代粤语歌流行,一口流利的广式白话那多有身份感,然而现在大趋势是标签都渐渐消失了,我们搞的是社区营造还是中国营造,甚至是地球营造?
3、共同体:用自由换取安全感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提及: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个体力量太多小了,于是集合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共同体给予成员“你家的田没人耕同村的人去帮忙”、“你死了村子包埋葬”之类的安全感。但共同体的力量来自于成员的团结,为了团结,共同体又对成员提出了诸多约束,例如“别人受伤了你的去帮忙耕田”“邻居那独居老人死了你得去处理”。生产力提高后,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减少,追求自由的人为了逃避这些责任义务,选择了逃离共同体。
其实社区营造就是在营造一种共同体,而且还是一种永续的共同体,问题是现在个体能力都这么强大,他们还愿意持续牺牲宝贵的只有获得安全感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