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报告厅听了陈丹丹老师的一节校级语文示范课,陈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议论文《不求甚解》。陈老师先是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桥段导入一般人对“不求甚解”一词的理解,然后从展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效果、必备知识传授、教材内容分析、课堂小结提高和知识拓展延伸六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整节课下来氛围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学习任务的布置、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
由于学生第一次在硕大的报告厅上课,再加上有几十个老师听课,毕竟心理有些紧张。所以,在检查预习效果阶段,陈老师首先展示的是生字词,希望通过提问给生字注音,一方面帮助学生打通生字关,让学生在此后的课文分析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缓和一下紧张气氛,为接下来的授课打下基础。除此之外,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词语与意思的连线,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此环节参与学生十余人,虽有因学生预习不好出现的字音读不准的瑕疵,但是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一环节,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尤其是老师还把两个多音字“卷”“曲”的读音进行了补充,把与“要诀”的“诀”字形似的“袂”字的读音进行了补充。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思考问题留出时间和空间。
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会设置小组探究环节,但是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停留表层、不能深入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活动了,小组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是还没过一分钟,本来需要五分钟才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就草草了事,这种活动实质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小组合作,也没有深入地分析所学内容。
在内容分析环节,陈老师给学生设置了四个问题:1.文中对方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试着梳理一下论证思路。4.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同样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探究,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真正的把时间放手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把几个问题一一攻克。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陈老师事先并没有进行演练,而是实打实的新授课。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陈老师边提问边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而且陈老师总是把问题恰到好处地抛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要么单独提问,要么集体回答。整个环节学生动脑的时候多、动口的时候多、动心的时候多。
三、聚焦素养,关注面向未来的能力。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作为一篇议论文,谈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在这节课上,陈老师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两大核心素养。
在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时,陈老师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梳理整合,并运用规范的语言将问题表述清楚,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时,陈老师让其他同学通过打分的形式对回答问题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对语言进行提炼,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拓展延伸环节,陈老师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我们目前的学习中还有意义吗?请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个人看法。
第一个被提问的学生毫不犹豫地用书中的原话进行了回答,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反对,究其原因,是没有审好题,没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谈看法。这就迫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运用联想、比较分析的方式,归纳今日所学的“不求甚解”在实际学习中的运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