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与法治之别与变法三难
秦孝公与卫鞅之间的这段对话,也正是改变秦国历史走向的变法大幕即将拉开前的一段对话,谁也不知道幕后究竟是放飞理想的广阔天地,还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两个即将把一个的国家命运扛在肩上的人,把酒相对,敞开心扉,彼此言志。
这一幕之沉重,足见古今变革者之任重道远,不可不慎。而对于今天推行管理变革的企业领导者,秦孝公的成功无疑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这是卫鞅变法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变法是一件脱胎换骨的事情。这个过程好比蝉蜕,不脱去僵死的外壳,绝无彩翼双飞的可能。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一旦面临变法,既得利益集团就会迅速变成一个保护旧有体制的硬壳。任何变法都需要打碎这个坚硬的外壳。
历史证明,以卫鞅之力(咨询机构)是难以做到的,关键因素在秦孝公(企业一把手),其态度和变革意志则是直接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
作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企业前途的秦孝公或是企业家,最需要的不是认识到危机的临近,而是具有舍弃自身利益的勇气。原因在于,秦孝公(企业一把手)本身与旧有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有老部下,有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有手足兄弟,一旦形成抵触,拿谁开刀都是棘手之事;而且有很多时候,刀锋所指几乎就是自己。
秦孝公当年曾面临这个难题,其后的企业变革者们也同样会遇到这个难题。变法之难,难就难在普天之下并无几人能够经受关云长刮骨疗伤的剧痛,或具有王佐断臂的勇敢。“企业家潜质”所以重要,因为这种潜质蕴含着关公的无畏与王佐的舍弃。面对大是大非的选择,若无这种精神境界以及锲而不舍的意志,无论何人都不足以言变,变则必败。
时隔两千多年,人性没有多少改变,事物的规律也没有多大改变,古人走过的路通常也是后继者将要走的路。研究前人成败,对于后继者少走或不走弯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今天企业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变革洪流滔滔不绝,扮演着秦孝公角色的企业家们,以及扮演着卫鞅角色的专业咨询机构或专家们,都有必要引史为鉴。这是有责任心的变革者们应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