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说到“十二”,你会想到什么?
一年有十二个月;
一天是2*十二个小时;
中国有十二属相;
西方有十二星座……
似乎,每个人跟“十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我们要读的书,也和“十二”有关。
十二颗高速运转的大脑;
十二种被科技颠覆的未来;
十二位世界顶级科幻作者带你遨游时空。
没错,就是这本《十二个明天》。
首发。
科幻大师刘慈欣继《三体》后的最新短篇著作《黄金原野》。
顶配。
除了大刘,书中12位大师,每个人都得过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甚至有5位是星云+雨果的双料得主!
把这种级别的大师作品放在一起,从“新浪潮”到“生物朋克”,再到“太空歌剧”和“美式绘本”。让我瞬间有了一种观看“科幻奥运会”的既视感!
解读。
除了大师们的作品,还有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为首的各位CEO大大,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天文馆馆长、《科幻世界》主编(我从幼年就开始崇拜的偶像)、资深记者……等等重量级大咖的解读。
每人一篇,与大师们的作品一一对应,交相辉映。
……
喜欢一本书,还需要其他理由吗?
需要吗?
反正我是不需要了。
为什么要读科幻
在读《爆裂》时,作者有一个认知让我特别震撼:
拥抱未来的正确姿势,不是你要知道些什么,而是你要知道你不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大胆地质疑。
哈哈,是不是有点晕?
其实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甚至已经用上的新科技相比,这个一点都不晕。
今天,我还能清晰记得:8年前,第一次用手机微博客户端,看到好友动态时的兴奋。当时的感觉是:简直太酷了!我能躺在床上刷微博了!
再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劝自己:睡觉前千万不能刷手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这个时代的发展,就是这么快!
如果没点想象力,没点质疑精神,会很快被飞驰的列车甩出窗外的。
而科幻,就是诸多学习方式中,最轻松愉快的一种。
什么是硬科幻
这里,没有龙,没有魔法,没有银河帝国的各星系。
那有什么?AI、VR、区块链……
这些,还用“幻想”吗?不已经都在我们身边了吗?
没错,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正是硬科幻的魅力所在。
所谓硬派科幻小说,指的是基于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各种应用研究成果的进展情况,而写就的虚构类幻想作品。
其实,如果你注意到了出版《十二个明天》的两家机构(MIT和湛庐文化),就不难猜出: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幻小说集,更是聚集了这个时代智慧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深度思考。
因此,在《黄金原野》中——
不存在能让人进入冬眠状态,而延长寿命的“冬神”;
却有在重重压力下,紧急开发出的,拥有聚变发动机心脏的“猎户座”飞船。
与《三体》那完全无规则运动的“三颗太阳”不同。硬科幻,大都发生在我们已有的世界,使用着我们已经知道的名词,讲着未来也许就会发生的故事。
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
“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
“那里很远吧?”
“会越来越近的。”
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从《革命》中接触的计算机科学家贝丝,到《拜占庭同情》中亦敌亦友的大学舍友,或者是《OK,格洛丽》中既聪明又不够“聪明”的计算机-格洛丽。
读过全书后,一种熟悉到几乎触手可及,却又陌生到足以让人不安的感觉,萦绕心头。
让我不禁再一次发问:究竟哪一个,才是未来该有的样子?
这十二种可能中,你更希望看到哪一种呢?
欢迎在讨论区留下你的声音~
最后,出于对这本书的由衷喜爱,我想再列举下《十二个明天》的诸多个“第一”:
收录了一篇科幻绘本小说(《革命》-克利福德·约翰逊);
由独立科技记者,而不是科幻小说家担任编辑;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虚构类作品;
湛庐文化第一次出版的科幻类作品集;
中文简体版与英文版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
……
未来会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正在相信着什么……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