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王君老师的讲座《青春语文,一路修行》,讲座第一板块是见自我。君姐提倡活法即教法,活得热气腾腾,教得也热气腾腾,而这正是我所匮乏的。
在讲座里,君姐颠覆了很多传统课堂上对主旨的概括,对主人公形象的颠覆。在我们的教参里,或者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好人坏人往往是泾渭分明的。反面的人物必然是抨击的,正面的人物也一定要夸赞的,可这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否有失公正呢?
君姐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好警察,也有自己的无奈,这一点我从未想过。在我的课堂上我是通过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以及案件的处理来抨击这个媚上欺下的墙头草,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人物也有他可取的闪光点。讲《湖心亭看雪》也必然要把张岱的遗民身份与他深夜赏雪的心境相联系,却不曾想也许他只是单纯的想要欣赏而已。
我们的课堂上有了太多的标准答案,课文中的人物在他们还未走出来是就已经被定性了。就比如《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被称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单从节选的课文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漠无情,见利忘义,自私冷酷之人,可是放在整个影片或文章中,我们还看到了他作为犹太人被歧视,被侮辱,被压迫的可怜的一面。而这些从来都没有在教参里出现过。
能冷静客观的审视课文,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味,自己去解读,或许我们会看到更惊喜的风景。而自己切入少点,只是冷静的旁观,适当引导,才会让学生得到更多。柴静在她的《看见》说:“你认为媒体有偏见,是的,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如果课堂上也能让意见和意见较量,那我们必定收获更多的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