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用一句话做标题,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动,你可以不用关注我讲的故事,但是你无论如何想不到,因为一个人,因为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首从小耳熟能详的诗,竟然突然熠熠生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会背诵,它被列入小学必读书目,作者是: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min三声)”。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这样的简介,我们仅仅知道于谦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不入心。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石悦)在写完于谦的故事后,曾专程去杭州祭拜,然而,于谦祠堂,游人寥寥,只有几个外国留学生在向于谦像鞠躬致敬。
我们的中学历史中,寥寥数笔,记载了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突出贡献,其它,没了。
石悦喜欢历史,作为专门研究明史的研究员,他写下了《明朝那些事儿》,详细描述了于谦的少年志向,中年之后如何领导北京保卫战,被徐有贞故意栽赃陷害后才知道他的一贫如洗。于谦作为一个从一品官员,家里除了有朱祁钰赏赐的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空空如也!所有人都相信,于谦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就连那两件足以令人自豪和值得炫耀的赏赐,于谦把它们锁起来,从不张扬,也许,名和利那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他只是纯粹地一心抵御外敌保卫国家,试问,天下芸芸众生千古能有几人如此?
当边患严重,朱祁镇思忖如何是好时,有人说了一句:“如果于谦还在,不会有这样的事情!”朱祁镇沉默,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己误杀了明朝的一个忠臣名将。
当年明月评价于谦“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还有一个人。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就是一个伟大的人,”
好在,于谦被害四个月后,那个万恶的徐珵(隐姓埋名为徐有贞)被关进监狱。
明朝还有一个人可歌可泣,就是为于谦讨回公道,扳倒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李贤,他虽没有战场征杀的战绩,却为扫清明朝那些牛鬼蛇神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读《石灰吟》,泪涌如下。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就是于谦一生的真实写照。有时我想,如果真的上苍有眼,于谦就是派到人间拯救明朝的神,一个纯粹干净到似乎不沾染人间烟火的神。
去杭州祭拜于谦祠,义不容辞!

网友评论